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毕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21973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毕业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题】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探讨 【作者】杨 秀 成 【关键词】体育教育 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 【指导老师】吴 琼 先 【专业】体育教育 【正文】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被留在老家就学的少年儿童 (这里主要是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6-16 岁)。 “留守儿童”是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随着民工潮而伴 生的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黔江、酉阳、秀山、彭水这样的劳务输出地区,每 年在外打工的民工都在 100 万人左右。从年龄结构上看,流向城镇的劳动年龄人 口主要集中在 35 岁以下,约占迁移者总数的 77%,其中,女性的平均为 28.3 岁, 男

2、性的平均年龄为 29.4 岁,以婚姻法的法定结婚年龄男 22 岁,女 20 岁为基准, 则这些流向城镇的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正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1】。我们 据此再结合我国 2000 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来看,如果每个农民工家庭有两个孩子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大部分农村允许生育第二胎,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 2 个或 2 个以上的子女),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 示我国目前有 9900 万农民工。也就是说,在 77%的家庭中,就有 7623 万个正处于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其中的 10%为流动儿童。而渝东南地区占了总比例的一般, 有人“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

3、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的 “单亲家庭”和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 10 万,这 一估计的准确性虽有待考证,但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一些人口流动率较高的地区的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甚至高达 47.9%。同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出现了重叠现象, 具有极大的同质性。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 将继续,而伴随着流动的背后则是农民工子女赖以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2】。 这对儿童的社会化是极为不利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第一站,父母的教育 在儿童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是举足轻重缺一不可

4、的,而农民工往往在选择进城务工 时把孩子留在家里,家庭教育和监护人教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了留守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据调查统计分析,无论在黔江一带还是 在全国范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 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 童数量越多。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应该考虑它存在时出现 的问题的原因。 1.1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 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

5、想和心 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 014 岁是人 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 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 对孩子影响极大;奶奶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 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况;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 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 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 足,事实上成

6、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 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 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3】。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 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 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其次监护管理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影响。第一;隔代监护偏重物质生活。祖辈抚 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 束和引导。第二;上代监护顾虑心理作茧。“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姑等亲戚 监护,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

7、,不愿严格管教。第三;自我监护助长 放任自由。“留守子女”自我监护,其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他们 的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 2留守儿童形成的因素 2.1 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偏差 渝东南地区的留守儿童 95%是由祖辈扶养的,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 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 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 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甚至抽烟喝酒、拉帮结派、 沉迷网络,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他们的 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便形成

8、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沉迷上网无法 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 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染上毒品,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在调查的 63 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 30.1,一般的占 47.8;较差的占 22.1。 2.2 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 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极少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 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同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 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父母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 母正常的

9、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亲情的缺失, 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 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 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 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 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2.3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0-14 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

10、,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 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 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 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 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 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 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如马武中学初一学生贾 某,其父母长期外出,与她疏于联系,偶尔联系时,交流又无从谈起,她与父母 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连爸妈都不愿意叫。在她三岁以前是她外婆带

11、,由于她外婆 一个人居住,经常上山干活,加之她又是超生的,她外婆怕被人发现,就经常把 她一人关在家里,没有与其他孩子和其他人交流,所以导致她三岁了看见生人还 怕,也不说话,什么都不会说。为了挽回与孩子之间缺失的亲情,其爷爷看见这 种情况后及时把她接回了家,经过几年的照顾,使孩子有了明显的好转,在我们 了解情况之前,她是那么的害羞,但在我们为期 15 天的交流中,积极鼓励她去参 加我们组织的兴趣班。现在已经变得有一定的乐观。 3.渝东南地区留守儿童的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3.1 体育课程实际开课率 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 81.7%,与全国城乡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 率 87.20%相比

12、差 5.50%,尚有 15.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体育课。这一现象反映了体 育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实际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境遇甚至被边缘化的状态。 3.2 教学计划编写及实施率根据调查,农村中小学中仍然有 8.4%的体育教师不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为何物,目前 51.86%的中小学部分实施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6.74% 的中小学表示正在准备实施,此外还有 13%的中小学体育课依然处于随意教学状态。 这一调查结果不但表明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规范化水平尚在低端徘徊,而且反 映了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实际 不符。与此同时,在被调查的 963 名体育教师中,有 18.

13、63%的教师制定了学年教 学工作计划,67.62%的教师有能力制定学期教学计划,82.73%的体育教师有能力 编写全部课程或部分课程教案,使用教案教学率达 72.35%,100%的体育教师无单 元教学计划。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课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 率及使用教案上课率【4】,无论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规范化方面,都表明体育教育 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均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 3.3 学校“两操”及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 渝东南地区中小学有 46.37%能够坚持早操,50.177%的小学能够 坚持课间操,有 28.53%的中小学无早操和课间操;29.82%的中小学能够组织课

14、后 体育活动,18.75%的中小学拥有本校的课余体育训练队,64.87%中小学表示赛前 有临时性训练;37.22%的中小学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何时启动【5】。课外体 育活动是完成学校体育使命的必由之路,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中小学课外体育活 动的严重不足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的又一表象。 4.学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和内部因素 4.1 学校体育资源的现状 4.1.1 体育场地及器材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小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不得少于小学生人均 5 。 经调查,截至 2006 年 12 月底,我国渝东南农村中小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为3.5 ,其中 37%的中小学只有一块兼学校集会、体育课等公共

15、性功能的操场, 而无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依据小学体育器材国家最低目录标准予以评价, 有 47.34%的中小学才达到国家最低目录标准的 30%,且均低于国家最低目录标准 的 50%。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农村小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6】。 4.1.2 体育教师数量及配备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城镇 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每 6 个教学班配备 1 名专职体育教师”,而针对各级学校学 生人数与体育教师人数问题又作了如下规定:“中学每 300 名学生应配备专职体 育教师 1 名,小学每 400 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 1 名”【7】。而调查得出有 些不尽人意,虽然体育教师

16、与班级的比例近于合理,但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则远 远超出意见的规定,这一现象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严重 不足,不得不全依靠增加班级人数完成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工作。 4.1.3 体育经费使用 各省中小学体育经费不等,中部省份的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 2.02 元/年, 而渝东南地区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 1.52 元/年,经调查,64.63%的农村中 小学领导对小学体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不够清楚,这主要还是因为中小学 管理制度中无明确的体育经费开支要求或者无法保障体育经费的专款专用【8】。 调查中还发现,在一些县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尚无学校体育经费及小学体育 经费的立项。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 1%,从而才能保证 学校体育正常、健康运行。 4.2 内部因素 4.2.1 校内管理缺失 调查显示,有 43%的被调查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所在中小学领导轻视 体育教学,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应试教育,由于学校将全部精力都投 入到了考试课程,加之中小学领导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