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16966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九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正安县流渡中学 严庄坤教学目的1 理解诗意,掌握诗词名句。2 体会诗词中的优美意境和的蕴含的哲理。3 学习诗人忧国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3。教学难点:2。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1.使至塞上 王维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

2、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

3、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2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2.泊秦淮二、学习泊秦淮1、朗读泊秦淮 ,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这首

4、诗选自樊川诗集 ,作者杜牧(802-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3、评点:这首诗是五言绝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互文见意,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情冷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妓。又称歌女

5、。 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人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背诵这首诗3.无题三、学习无题1简介作者及题目。3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6、) 。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 、无题 、 夜雨寄北等。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2教师引导诵读全诗,学生反复诵读。教师点拨:爱情应该说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此以爱情为题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数不胜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有关爱情的文学创作中,有三方面内容是写得最多的,那就是热恋、失恋和别离。李商隐这首无题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3学生思考:(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讨论

7、后回答:答: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言机会难得;别难,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乐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是说分别时恰值春暮,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无力“从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东风是百花盛开的主要原因。而一旦东风无力,花儿自然就到凋谢的时刻了,但实际上,“东风无力“也是表达恋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恋人之间无力扭转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无奈心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它将人内心那份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到了极点。 (详见整体感知)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奇托着至死不变的深情。“春蚕“句重

8、在缠绵真切;“蜡炬“句重在哀婉沉痛。(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答:这两句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由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而产生的两种特殊感情,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虽各在一方,而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4答: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4)请同学就字面义翻译。相见太难离别更难,东风无力百花已凋残。春蚕吐丝至死丝方尽,明烛成灰蜡泪才滴干。晨妆明镜只愁白发添,夜半吟诗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莱路若比两情嫌太短,拜托殷勤写两地传书多探看。背诵这首诗。第二课时学习浣溪沙 、 水调歌头4.浣溪沙一、作者二

9、、介绍词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辛弃疾有词集就叫稼轩长短句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有什么区别呢,古人总结说,如果是苏轼豪放的词,那么必须要一个北方的山东大汉敲大鼓,然后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如果是柳永婉约的词,就只需要一个小姑娘拿一个快板就可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词都有词

10、牌,词牌规定着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二、浣溪沙翻译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5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

11、徘徊起来。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李白有一首静夜思 ,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

12、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作者。二、研习课文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诗、词、文均有很深造诣的全能文学家。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意,对苏轼,学生相当熟悉,可以先指名学生介绍,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写作背景: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做适当补充,引导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怀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2)听录音带朗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3)学

13、生齐读全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阕与下阕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有不明白请学生举手。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1) 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6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2)本词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明确: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

14、事,表现了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上阕借明月自喻清高(“高处不胜寒“也因此成为名句) ,下阕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名句很多) 。(3) 、学生齐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宜多让学生体会、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适当点拨。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体会其中的“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四、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学生齐读全词(教师写提示) ,并根据黑板上的提示(每句的第一个字)当堂背诵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