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学笔记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14556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遗传学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遗传学笔记微生物遗传学笔记第四部分 微生物遗传学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代生物传递给子代一套实现与其相同形状的遗传信息。特点:具稳定性。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表型(phenotype):指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 是一种现实存在,是具一定遗传型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具体性状。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变异的特点:a.在群体中以极低的几率出现, (一般为 10-61

2、0-10) ;b.形状变化的幅度大; c. 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种质连续理论:1883-1889 年间 Weissmann 提出。认为遗传物质是一种具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化合物。基因学说:1933 年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发现了染色体,并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提出了基因学说,使得遗传物质基础的范围缩小到染色体上。但染色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两种长链高分子组成。20 多种氨基酸经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演变出的蛋白质数目几乎可以达到一个天文数字,而核酸的组成却简单得多,一般仅由 4 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它们通过排列核组合只能产生较少

3、种类的核酸,因此当时认为决定生物遗传型的染色体和基因,起活性成分是蛋白质。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一)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F.Griffith,研究对象: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III 型菌株: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RII 型菌株: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性1928 年,Griffith 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1)动物实验(2)细菌培养实验(3)S 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二)噬菌体感染实验(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二.朊病毒发现的思考 三、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核酸存在的七个水平细胞水平:存

4、在于细胞核或核质体,单核或多核细胞核水平: 原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不同,核外 DNA染色体水平: 倍性(真核)和染色体数核酸水平:在原核中同染色体水平、存在部分二倍体 DNA 或 RNA,复合或裸露,双链或单链基因水平:具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长度与信息量,转录翻译密码子水平:信息单位,起始和终止,核苷酸水平:突变或交换单位,四种碱基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 DNA 序列的总称,包括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未知的 DNA 序列。一.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的基因组紧密缠绕的环状双链 DNA 分子,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二.真核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三

5、.古细菌(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古细菌的基因组结构类似于细菌,即在环形 DNA 分子上功能相关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无内含子序列。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子一.原核生物的质粒(一)概述1.定义:是一类小型共价闭合环状核外 DNA,能独立于细胞核进行自主复制。可以通过交换掺入细胞核成为附加体;可以从寄主细胞中消除。近年来也发现了线性双链 DNA 质粒和 RNA 质粒2.大小:2-100106Da,含有数个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3.性质:质粒是一种复制子,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严紧型质粒的复制受细胞核控制,一般一个寄主细胞内有 2-3 个;松弛型质粒的复制不受细胞核控制,在细胞内的数量可以达到 10-1

6、5 个6.存在范围:很多细菌如E.coli、Shigella、S.aureus、Streptococcus lactis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t al7.制备:包括增殖、裂解细胞、分离质粒与染色体和蛋白质等成分、去除 RNA 和蛋白质等步骤。8.鉴定:电镜观察、电泳、密度梯度离心、限制性酶切图谱等方法4.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性、降解功能等。5.重组: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菌可发生。(二)几种代表性质粒:1.F-因子(fertility factor)致育因子/性因子,62106Dalton,94.5kb,相当于核染色体 D

7、NA2%的环状双链 DNA,足以编码 94 个中等大小多肽,其中 1/3 基因(tra 区)与接合作用有关。2.巨大质粒(mega 质粒)为近年来在 Rhizobium(根瘤菌属)中发现的一种质粒,分子量为 200300106Dalton,比一般质粒大几十倍到几百倍,故称巨大质粒,其上有一系列固氮基因。3.Ti(毒性)质粒(tumoe inducing plasmid)即诱癌质粒。长200kb,是一种大型质粒。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赋予宿主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根癌的特性。4.Col 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产大肠杆菌

8、素因子。大肠杆菌素是一种由 E.coli 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蛋白,具有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不含 Col 因子的近缘的其它肠道细菌。5.R(抗生素抗性和重金属抗性)因子(resistence factor)R 因子由相连的两个 DNA 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resistence transfor factor, RTF )和抗性决定因子(r-determinant) ,RTF控制质粒 copy 数及复制,抗性决定因子带有抗生素或重金属的抗性基因。6.降解性(代谢)质粒如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

9、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7.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只能通过物理的方法检测的质粒。如酵母菌的 2um 质粒。二.转座因子插入(IS)序列、转座子(Tn)、特殊病毒(Mu 噬菌体)定义:可在 DNA 链上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 DNA 序列。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类型1.插入序列(IS,insertion sequence)分子量最小(仅 0.7-1.4kb) ,只有引起转座的转座酶基因而不含其它基因,具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2.转座子(Tn,transposon)转座子又称转位子或易位子分子量居中(一般为 2-25kb) 。除了与转座作用有关的基因外,还含有抗性基因(对抗生

10、素、某些毒物) 、乳糖发酵基因等几个至十几个基因。3.Mu 噬菌体(即 mutator phage)Mu 噬菌体即 诱变噬菌体是 E . coli 的一种温和噬菌体。含有噬菌体生长繁殖和转座所必需的基因,其分子量最大(39kb) ,含有 20 多个基因,但并没有固定的整合位置。第四节 基因突变一.概念: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指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突变率常在 10-8-10-9 范围内。二.基因突变的类型(根据遗传信息的变化)(1)同义突变 (2)错义突变 (3)无义突变 (4)移码突变 突变株的表型: 营养缺陷型 抗性

11、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 突变株的表型: 形态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 其它突变型:毒力、糖发酵能力、代谢产物等(二)突变率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突变率为10-8 是指该细胞在一亿次细胞分裂中,会发生一次突变。突变率也可以用每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突变率=突变细胞数/分裂前群体细胞数(三)突变的特点适用于整个生物界,以细菌的抗药性为例。1.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原因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2.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 3.稀有性:突变率低且稳定。4.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相影响。5.可诱发性:诱

12、变剂可提高突变率。6.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7.可逆性:原始的野生基因到变异株的突变称为正向突变,相反的过程则称为回复突变或回变(四)突变的机制.诱变机制诱变剂(mutagen):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因子,诱变剂的种类很多,作用方式多样。即使是同一种诱变剂,也常有不同的作用方式。碱基置换(substitution)定义:对 DNA 来说,碱基的置换属于一种染色体的微小损伤(microlesion) ,一般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它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分类:转换(transition) ,即 DNA 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

13、所置换;颠换(transversion) ,即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使 DNA 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某些理化因子,如 X 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 的大损伤染色体畸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紫外线(U.V.ultraviolet ray)对 DNA 的损伤紫外线的主要作

14、用是使同链 DNA 的相邻胸腺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它的出现会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突变或死亡。在互补双链间形成嘧啶二聚体的机会较少,但一旦形成,就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 DNA 的复制和转录,并使细胞死亡。基因突变的修复光复活作用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 修复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把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光复活机理:经紫外线照射所形成的带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 DNA 分子,在黑暗中与光激活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下时,此酶会因获

15、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暗修复作用:暗修复作用又称切除修复,是细胞内的主要修复系统,用于修复被诱变剂(包括紫外线、烷化剂、X 射线和 射线等)损伤后的 DNA 的机制。全部修复过程由四种酶完成, 重组修复:一种越过损伤的修复机制,即通过交换,在嘧啶二聚体相应部位的子链上出现了缺口,该缺口由 DNA 聚合酶和连接酶修复。第五节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重组可使生物体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新遗传型的个体。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

16、论基础。杂交育种的优点:由于杂交育种选用了已知性状的供体菌和受体菌作为亲本,故在方向性和自觉性方面,均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利用杂交育种可以消除某一菌株在经过长期诱变处理后所出现的产量上升缓慢的现象杂交育种的缺点:杂交育种的方法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和使用,尤其在原核生物的领域中,应用转化、转导或接合等重组技术来培育可应用于生产实践上的高产菌株的例子还不多见。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1.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或转化作用:受体菌(recipient 或 receptor)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donor)的 DNA 片段,通过交换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型状的现象。接受了供体菌 DNA 的受体菌称为转化子(transformant) 。2.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 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形状的现象。获得新遗传形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3.接合(con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