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雷综合论述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07361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防雷综合论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防雷综合论述(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建筑防雷综合论述建筑防雷综合论述作者:安全文化网 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 点击数:289 更新时间:2009-2-10 摘要: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但就我国而言,过去防雷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电气设计人员不重视,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更不重视,但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如 1989 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 关键词:建筑防雷 防雷装置 安全隔离距离 等电位连接 前言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

2、、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但就我国而言,过去防雷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电气设计人员不重视,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更不重视,但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如 1989 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就防雷历史而言,我国建国初期大多是按照日本的 4560保护角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用三叉小针铜避雷针、铜引下线和1m1m 铜板作为接地装置。50 年代初期,引进苏联技术,采用抛物线或折线计算法,用铁管或镀锌元钢做避雷针,用镀锌元钢做引下线,地下打入 35m 长的镀锌铁管或钢材作接

3、地极,以致现在的避雷带和避雷网均采用镀锌钢筋或扁钢。80 年代以前,我国没有建筑物防雷规范,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只能凭自己的认识设计避雷针。自 1957 年北京市两大雷击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大量的古建筑物和群众集中的公共场所才开始安装避雷装置。1957 年 7 月 6 日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遭受雷击,劈掉西部吻兽,劈裂两根直径 1.17m,高 14.3m 的大楠木柱子,死一人,伤三人;1957 年 7 月 8 日中山公园内的一棵大树落雷,雷电流感应至附近的配电线路,然后传到中山公园音乐堂,烧毁了配电室、舞台和观众厅大顶棚。为此,北京市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对北京市重要古建筑物和人员众多的影剧院安装避

4、雷针并指定由笔者负责设计。此后,从天安门开始,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三大殿、景山万春亭、北海公园白塔,以至鼓楼、天坛祈年殿、颐和园排云殿、智慧海、十三陵长陵棱恩殿、明楼、戒台寺等 30 多处古建筑物和中山公园音乐堂等重要影剧院都相继安装了避雷装置。1957 年,笔者将过去积累的雷击事故调查和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民用建筑物防雷保护”研究报告并且于 1958 年 9 月在建工部设计局于武汉召开的“全国电气设计人员交流大会”上,作了报告,发表了防雷观点和设计方法。报告中提出的雷击规律、防雷标准、保护方式、设计要点、屋顶板内钢筋作接闪装置的理论以及详细的设计实例和数十种做法大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赞

5、同,以后被广泛采用。1958 年底,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清华大学高压教研室共同成立了“北京建筑物防雷研究小组” 。1962 年 5 月出版的民用建筑物防雷保护和 1980 年 9 月出版的建筑物防雷设计就是在笔者 1957 年研究报告和小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书中突出的观点是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六项重要因素,即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屏蔽作用、均衡电位、接地效果和合理布线。现在看来,国内外的标准和规范都离不开这六要素,有的单位还把它们作为设计原则。笼式避雷网和等电位连接早在 1958 年就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工作实践中采用了,而国际上戈尔德(G.H.Golde)于 19

6、97 年才在雷电一书(国际名著)中谈到等电位连接的做法,所以我国的防雷研究和实践并不落后。笔者主审的我国第一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J5783)于 1983 年 11 月 7 日公布。第二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林维勇先生主笔)于 1994年 4 月 18 日公布。该部规范吸收了许多国外先进的东西,将接闪器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改为滚球法并结合我国防雷设计的实际经验增加了许多新条款。这两部规范对指导我国建筑物防雷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70 年代以前,人们听到的雷击事故多是击中建筑物或大树,严重的造成了建筑物烧毁或人员伤亡。那时被雷击的建筑物绝大多数是没有

7、安装防雷装置(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现在听到的雷击事故相对少了,其原因是,六层以上的多层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物都安装了防雷装置。有时,接闪器接闪后,即使是微电子设备因雷电电磁脉冲感应受损,局外人也不知道,本单位做些局部修理也就完事了。其实,现在的雷击事故并不算少。雷击建筑物对某一栋楼而言可能是百年不遇的事,但防雷装置接闪则是较常见的,这也是正常的。接闪装置接闪后,建筑物引下线附近的设备会受到雷电流的感应,这就是雷电电磁脉冲干扰。90 年代以前,国际和国内的规范都没有关于雷电电磁脉冲的规定。1992 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防雷专委会(IECTC/81)才开始讨论这个问题。1995 年 2 月,

8、该机构发布了国际标准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IEC13121.2.3) 。目前我国尚没有类似的规定,这是近年来的问题。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早已步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建筑物内几乎无不设有复杂程度不同的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民用建筑也不例外。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日益成为频发事故。面对这种挑战,设计人必须转变观念,把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当作防雷设计的重点。这不只是电气一个专业的事,因为它涉及到电子设备的位置和管线的布置等问题。各个专业应充分协商,从整体上解决防雷设计上的问题。否则,建筑物设计得再好,也无法正常使用。研究建筑物防雷应从雷击事故调查入手,找出雷击规律,然后,利用雷击模拟实验,对所总结

9、的规律和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验证。研究人员应根据科技的发展,不断吸收新东西对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如计算机的发展导致的对雷电电磁脉冲防扩的需要。下面将对防雷设计的基本原则、雷击规律、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以及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分别予以论述。1雷电电磁脉冲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简称LEMP,是天空打雷时产生的作为干扰源的强大闪电流及其电磁场。它的感应范围很大,对建筑物、人身和各种电气设备及管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就是雷电电磁脉冲所产生的干扰。建筑物内的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指以下三种情况:(1)天空中雷电波的电磁辐射对建筑

10、物内电力线路和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2)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接闪时,强大的瞬间雷电流对建筑物内电力线路和电子设备的干扰;(3)由外部各种强、弱电架空线路或电缆线路传来的电磁波对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干扰。现代电子技术日益向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频率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这些电子设备非常灵敏,但耐压很低,一般电子设备都承受不了正负 5 伏的电压波动。以各种微机为例,当雷电电磁脉冲的磁场强度超过 0.07 高斯时,就会引起微机的误动作,当磁场强度超过 2.4 高斯时,就会造成微机的永久性损坏。因此,我们必须对雷电电磁脉冲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便在先进的建筑物内实现良好的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

11、ic Compatibility) 。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干扰的理想防雷设计方案是笼式避雷网,它利用的是法拉第笼原理。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物遍及各处,不用很多钢材就可很容易连接起来形成法拉第笼,从而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得到很好的屏蔽。屏蔽做得好,不仅能防御空间电磁波的辐射,而且还可使建筑物内部的分流和均压达到最佳效果。这里要说明,屏蔽的做法应根据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要求决定。由于设备的性质不同,因此,有的要求仅对设备本身做屏蔽,有的要求在设备与设备之间做屏蔽,还有的要求在机房做屏蔽。正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所以 1995 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防雷分委会(IEC/TC-81)在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的标准中提出

12、了防雷保护区(LPZ)的概念,国际上刚开始实行这种规定,而我们国家还没有提出。笔者认为,设计人员可以按照微电子设备的多少、繁简、重要程度、摆放位置及进出管线的具体情况自行划分防雷区以取得良好的屏蔽、等电位和接地效果。因此,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对室内布线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用作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柱内的钢筋和整个建筑物的屏蔽网都在外墙处,雷电流需经此处的钢筋分流到接地装置上,所以外墙处的电流密度大,电磁场强。因此,建筑物中的电源和通信等线路的主干线不应靠近外墙,最好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如电梯井在中心部位,可设置在电梯井的近旁。建筑物内的各种电气馈线都要穿金属管保护或采用双层屏蔽电缆(或同轴电缆)

13、。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线路电源侧,还应加装电涌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稳频、稳压以及滤波等装置。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对接地的要求也很严格。电子系统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应采用单点接地系统,在整个建筑物内应为树干式结线布置。各层或各段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均应直接接到单点接地板上,不得形成环路。单点接地系统不应与用作防雷引下线的柱子平行,以防强磁场干扰。由于是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屏蔽,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共同接地方式,即将防雷接地、电源的工作接地、各种装置的外壳、铁管外皮和高频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都统一接到建筑物的基础上或室外接地装置上。为避免杂散电流,单点接地系统必须采用绝缘线,其主接地板必须置于建筑物的最底层且直接

14、与基础或室外接地装置连接。各层单点接地系统的区域接地板或终端接地板如需要与综合共用接地系统的装置接地板连接,应在它们之间加装不大于直流 300V 的放电管或压敏电阻。综合共用接地的电阻一般应在1 欧姆以下,对于特殊的电子设备,可在 0.5 欧姆以下。确定接地电阻时,应考虑各种设备对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在所要求的各种阻值下,应取最低值。在低压 220/380V 供电系统中,应采用三相五线(TNS)系统,以便于装置接地(PE)线和中性(N)线分开,PE 线应接到各层或各段装置接地的终端地板上。为了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建筑物的电源、电话、广播等线路最好采用埋地电缆引入,所用电缆应为铠装电缆或同轴电缆且外

15、皮两端均要接地。2 外部防雷装置与内部防雷装置国际电工委员会编制的标准(IEC10241)将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分为两大部分: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笔者认为,这样划分很有必要,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将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作为整体统一考虑。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也叫接闪装置)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之处,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顺利流散到大地中去。内部防雷

16、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物) 、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也相对严重起来。1992 年 6 月 22 日国家气象局中心大楼发生雷击事故,北京东京的同步线路的调制解调器被击坏,致使线路中断 46 小时,另一主机的一块异步板被击坏,导致 8 条线路中断,影响了国际通讯。其他地点因雷电电磁脉冲干扰而导致电子设备损坏的例子还有不少。这类例子说明,只设计外部防雷装置而不配之内部防雷手段,接闪器再好,也无法获得好的防雷效果。防雷工程是一种系统工程。笔者早在 1960 年作人民大会堂工程总结及写作建筑物防雷设计一书时就提出了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六项重要因素,目的是提醒人们要整体地、全面地考虑建筑物防雷设计。这六项要素是:(1)接闪功能:指实现接闪功能所应具备的条件,包括接闪器的形式(避雷针、避雷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