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王的虚构阅读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3302127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1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女王的虚构阅读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女王的虚构阅读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女王的虚构阅读史(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年7月26日星期日A08责任编辑/段利华 视觉编辑/叶洁新 责任校对/张爱芬DONGGUAN DAILY读览新闻报料热线_22111000或114东莞时间网 福星妈亲子悦读 享受温柔好推介段利华我的读书故事我现在买书基本上都是网购,前几天看到一家网上书店尾货打折,就恶狠狠地淘了一批回来, 至于是不是每本都看完, 那只有天知道了!有些书会长期占据在画室的书架上, 直到某一天被装到纸箱或搬到楼上去, 这就表示这本书被打入 “冷宫” 了。有时写东西想起来要找这本书, 到处找它又找不到, 大概是生气躲起来了。我就宽慰自己说 “大概是掉到时间的空洞里去了” 。到后来要找的东西还是在网上搜到了,

2、买回来的书到底没有派上用场。但是买已经成了习惯, 就是一个有大烟瘾的人,看到好云土是怎么也不肯放过。我毛估了一下我家每年花在买书上的钱大约是几千块钱,绝大多数是网购。有时在实体书店看到一本好书, 准备掏钱要买。风师娘会立刻拦住我说: “你把名字记下来, 我回家给你上网买。要便宜不少钱” 。现在本地的实体书店除了几家 “新华书店” 以外, 开在闹市区的没有几家了。都是要死不得活的样子。门口弄个音箱,反复播放着老板跟小姨子跑啦!图书放血大减价!十块钱一斤。我说: “好惨!支持一下嘛, 来都来了” 。她说: “买个一两本意思意思就行了, 可别买多了” 。这种临时起意买的书大约占到每年购书额的十分之一

3、。本城以前有好几家旧书店,颇有一些好书。现在可倒闭得差不多了,现在想买旧书最好是星期天赶到猫狗市场。但那里人太多,又是猫又是狗,有卖老鼠的,装在一个球形容器中。老鼠一踩个球就转起来, 还有卖春药, 黄色光盘的。就地裸裎着,几个妖精嗯嗯呀呀地打架。让人没办法静心挑书。蹲在地上正在翻看的时候,后面有人牵了一条大藏獒上来了,狗嘴里面喘着热气直扑人的后脖梗子。无论多大定力也得起来给它让路。有时看着看着不知道被谁在后面一拱,就一头扑在书摊上。所以我去过几回,就不爱去了。我对实体书店有很深的感情。自己看的一些书都在他们那儿蹭来的。一本书站在书店里看,左脚站累了倒换到右脚。这些书你买回去也必定能看得下去。比

4、如说沙郡年纪就是我在 “爱知书店” 里站着看了一半, 然后我就放心买回来, 而且每年还会翻出来再过一遍。现在干书店的这个行当, 没点烈士就义浪子败家情怀是干不成的。实体书店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各种办法,最常见的就是做些简餐或者咖啡、饮料什么的。或者做一些跟图书有关的外围生意, 卖一些明信片、 文具、 儿童玩具、 英语复读机。我现在不愿意到外面搞什么读者见面会,是怕给人家书店增加负担,不想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本书写出来的,作者的事情就算完了。剩下的是书自己的事情了,图尼埃尔说过一句话,书写出来之后就像一只瘪的蚤子,它只有吸了血之后才会变得丰满起来。照这个意思理解那些古往今来的经典,就是吸了

5、许许多多读者血的蚤子。这些书经过不同时代,不同的人读才变得丰富起来。书写完了就把它看作是一只活物,有的力气大些,有的力气小些。把它们放出去咬人吧!而不是把作者放出去。实体书店会不会变成像风景点某某票号或者什么油坊, 专供游客瞻仰的东西?前几天我在家里跟师娘在讨论一个问题, 就是现在开个什么样的书店你才肯进去买书?师娘说我理想中的书店要众生平等。卖书也别楞觉得比卖猪肉或者大葱高出一头。也别弄什么文化情怀唬弄人。卖不掉马上就打折,价格跟网店差不多。你看华联或者沃尔玛,白天卖不掉的沙糖桔到晚上就落价。书也一样,每天有打折,每天有在甩卖。新书上架一个月卖不掉,马上打折。三块、 五块一本, 小推车一推一

6、车,结完账推到停车场。那边有专人把小推车回收回来,买多可以送货上门。书店为高端客户设计书房,客户喜欢国学的。一水的四库全书配齐,按胡博士最低限度国学入门开给他;学佛的开给大乘起信论、 相宗八要直解。酸枝的书箱,上面石绿描字。喜欢欧洲文学的,房间软包。全是小羊皮烫金,书桌上放羽毛笔,还有那种写完字把墨水吸干的小瓶子。书店也别搞什么读者见面会。搞也可以, 请作者来让那些买了书觉得钱花得不值的读者有仇的报仇, 有冤的申冤!打这些胡写八写的王八蛋!这让我听了很害怕, 我小声说: “哎!我们也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这一点你可别忘了! ” 。有媒体近期以 三十年,“打工 文学” 长大成人 为题, 发表了李敬

7、 泽、 雷达、 张清华、 贺绍俊、 吴义勤、 陈建功、 孟繁华、 白烨、 杨宏海对打 工文学的看法。九名中国重量级 文学评论家, 通过大众媒介集体发 声, 关注打工文学, 为打工文学鼓 与呼, 其正面意义不可低估。草根文学的全球化其实, 海外也有不少学者, 多 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的打工文学, 延 伸了打工文学 “草根全球化” 的可 能性边界。 美国人类学家马德莱娜 ? 莱宁 格的 “文化关怀理论” , 强调文化层 面之关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存在是为了存活并生活在 一个健康、 和谐及有意义的世界。 在她看来, 文化关怀就是用一些符 合文化本意、 能被接受和认可的价 值观、 信念和表达定

8、势的方式, 为 他人提供与文化相适应的综合性 帮助和支持。海外读者关注打工 文学可以被认为是 “文化关怀理 论” 的具体体现。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2012届传 播学博士汪明杰的毕业论文主标 题, 竟然是北京打工诗人孙恒的诗 句 “天下打工是一家” 。他在论文 中指出: 民族志研究发现,“打工者 有展现复杂修辞的能力” 。这成为 肯定打工者有创作能力的又一例 证。他还申请到一笔论文奖学金, 到中国做了田野调查, 考察了杭州“草根之家” 等NGO组织。 瑞士苏黎世大学传媒系教授 卢卡 ?谢德勒, 2014年专程到深圳 龙华, 为打工诗人郭金牛拍摄纪 录片, 记录这个中国底层诗人的 生活状态。在第44

9、届鹿特丹诗歌 节上, 4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的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思朗诵 了 郭 金 牛 的 打 工 诗 歌纸 上 还 乡 。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和 文学教授 Maghiel Van Crevel (中文笔名柯雷) 博士, 也是著名 诗人, 他在 2008 年 1 月给中国打 工文学研究者的一份电邮中认 为: 打工诗歌是一个非常重要而 有趣的主题。 众所周知, 打工文学的雏形多 半是打工者的书信、 日记等, 澳大 利亚中国问题专家陈佩华对打工 者的书信进行过深入研究。1993 年11月19日, 深圳致丽玩具厂一 场大火, 致使 84 个打工妹命丧火 海。火灾现场收集到230多封打工 妹洒落

10、的书信。陈佩华认真整理、 研读与分析这些书信, 写出著名的 生存的文化通过私人信件透 视外来工人的生活 , 发表在 清华 社会学评论 (2002卷) , 引起各方 高度关注, 促进了火灾善后工作的 深入开展。这位澳洲学者始终对 中国的农民工以及他们的生存文 化、 精神享受、 打工文学倾注关 怀。2009年1月, 她还到广州中山 大学, 为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高级培训班” 第一期 “农民工与农民工社区” 培训学员讲课, 重申打 工文学的重要性。 日本汉学家、 东京大学东洋 文化研究所教授尾崎文昭 2006 年发表论文 底层叙述打工 文学新左翼文学, 梳理历 史, 层层建构, 把打工文学集结

11、到 “新左翼文学” 麾下, 认为打工文 学是出身底层, 如今依然身居底 层的写作主体的叙述。韩国汉学 家、 韩国外国语大学朴宰雨教授, 2001年5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 授、 博导黄修已先生陪同下, 到深 圳访问, 和打工文学作家安子、 罗 迪、 戴斌等人举办了 “中韩打工文 学小型学术沙龙” 。最近, 他还指 导硕士生, 专门研究打工文学的 女性写作。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 院, 有 一 群 研 究 华 文 文 学 的 师 生。Khor Boon Eng 副教授认 为中国的打工文学是世界华文文 学的一部分, 亦是底层劳工的时 代记忆, 具有系统研究的学术价 值。而该院另外一名博士生导师

12、廖冰凌老师也坦陈, 她对中国的 底层叙事与打工文学一直抱有同 情与理解。他们联合指导的一名 博士生, 其毕业论文就是研究中 国的打工文学。港澳学者的人文关怀港澳地区不少学者极富悯农 情怀, 关注内地三农问题和打工文 学, 以实际行动支持打工文学发展, 言则成文, 动则成德, 这种文化 关怀具有现实意义。 熊景明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 研究服务中心做负责人时, 曾邀请 内地打工文学研究者赴港参与访 问写作计划。2006 年 4 月 26 日, 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打 工文学的午餐讨论会。熊景明主 持了这场讨论, 她现场拿出一本收 藏的内地某工厂的厂刊, 即兴朗诵 了上面刊登的一首打工者写的诗

13、歌, 体现了她对打工文学的兴趣、 爱好与专注。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 系教授潘毅博士, 虽然是个社会学 家, 但是对打工文学也有兴趣, 不 但到香港中文大学听取了那场打 工文学演讲, 还在2006年4月给演 讲者的电邮中说:“我已经拜读了 您寄来的 (关于打工文学研究的) 作品, 获益良多, 并已在我的学生 当中传阅和学习。 ”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 博士在2007年1月的电邮中, 对笔 者认为 “打工文学是传统悯农文学 的老树新花” 表示认同, 他写道: “打工文学, 很有意思。古典资源, 开发利用, 应有一定空间。 ” 此外,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博 士梁柏能在研究农民工的 “集体发

14、 声” 时, 认为打工作家自费创办文 学报刊, 团结和鼓舞打工文学青 年, 其实是一种 “集体发声” 的重要 表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副教授邱林川博士, 从 “边缘群体与媒介赋权” 角度, 肯定打工 文学的创作与打工作家自办报刊 的出版活动。邱林川博士还多次 参加深圳 “全国打工文学” 论坛并 开展相关问卷调查。 书斋之外, 也有关怀。新加坡 联合早报 驻香港特派员易锐民 先生, 在采访了前述到香港中文大 学做打工文学研究的内地访问学 者后, 在新加坡 联合早报 发表文 章 让 “打工文学” 在香港开花结 果 , 表达了对中国打工文学的同 情与好感。香港乐施会在其北京 项目办公室经理

15、王英瑜的协调下, 曾经资助内地知名民间刊物 打工 诗人 报的出版, 每年资助约10万 人民币, 历时近4年, 极大地缓解了 打工文人饿着肚子自费办报的经 济困窘, 推动了打工诗歌的出版与 传播。拓展打工文学的视野打工文学被海外关注, 并非孤 立现象, 而是文化关怀的主动建 构。关怀一些经济上来不及顾及 或者不可能顾及的社会群体, 关怀 人的生命在延续与发展上绝对不 可缺少的东西, 已成共识。 在 “草根全球化” 的愿景下, 打 工文学应不负众望, 推陈出新, 多 出精品, 让世界看得见。假以时 日, 在世界华文文学框架内, 中国 的打工文学作为人类共享的精神 财富, 参与全球文化格局的重建,

16、也不是不可期许。跟着冥王星去远方作为上班族,如果有一段小假期,你准备怎么过?是把行程排得满满,走过万千山水?还是留一些时间闲散发呆、放空自己?从节假日景区人山人海、 高速路肠梗阻来看, 很多人不甘心把假期用来发呆。有一只叫阿佛的田鼠就很奇怪, 他在连假期都不是的日子里, 在家人都忙着采集过冬食物的当口, 竟然有心思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发呆。其他人很不服气, 问阿佛为啥不干活, 阿佛却说他在干活, 他在采集阳光、 颜色和词语, 因为冬天又冷又黑, 冬天是灰色的, 冬天太长大家会把话说完原来阿佛要的是精神生活, 类似的道理我们听过很多, “生活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 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有诗意的世界” 可多数情况下, 我们还是把日子过成了苟且, 苟且赚够食粮, 买个房子, 生个孩子, 数数工资, 看看股票, 再眼馋下土豪的银两。挤挤自己的日子, 拧不出几滴诗意, 满满都是峥嵘岁月, 哪还好意思跟人提诗意?很多时候, 我们以为给人讲诗意很难, 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