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写作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02009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与写作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语与写作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语与写作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语与写作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语与写作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与写作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与写作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与写作汉语与写作 11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精品课程网上辅导材料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疑难句子简析: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简析:大都:“大都城”的省略。 中:“中都城”的省略。 小:“小都城”的省略。五之一: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 九之一: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 度:名词用作动词,合法度。 非:违反。 制:先王之制。 堪:忍受。参考译文:先王制定的制度: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五分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规模的九分之一。今天京城城墙的规模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之制,您将不能忍受

2、。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简析:何厌之有:“有何厌”的倒装句, “之”的作用是把宾语“何厌”提到“有”之前。厌:通“餍” ,吃饱,在文中引申为“满足” 。后一个“之”是代词,代“京城太叔” 。 无:通“毋” ,不要。参考译文:姜氏会有什么满足?不如早一点替京城太叔安排一个合适的处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开来。3、不义不暱,厚将崩。简析:庄公与京城太叔是君臣关系,京城太叔“收贰以为己邑”是“不义”的。庄公与京城太叔又是兄弟关系,京城太叔这样做又是“不暱”的。 厚:引申为“土地扩大” 。参考译文:京城太叔对庄公这样做既不符合君臣之义,又不合乎兄弟之亲,即使地盘再扩大也将垮台。4

3、、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简析:兵:兵器。启之:用作为动用法,即“为之启” , “之”指代“京城太叔” 。参考译文:京城太叔修筑城墙、聚集百姓,修缮铠甲和兵器,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的国都,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5、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简析:克:战胜,但一般用于国家之间。郑志:意为“除去京城太叔是郑庄公的本意” 。 参考译文:京城太叔不遵守悌道,因此不称他为“弟” ;京城太叔和郑庄公像两个国家的国君(之间打仗) ,所以称之为“克” ;不称郑庄公而称郑伯,这是讥讽郑庄公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说除去京城太

4、叔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说京城太叔“出奔” ,这是为了责难郑庄公。6、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简析:何患:担忧什么。 然:指郑庄公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参考译文: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掘地挖到泉水涌现,挖条隧道和您母亲相见,难道谁会说您没做到自己的誓言?7、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简析:匮:缺少,穷尽。 锡:通“赐” ,赐予。 尔类:你们。 其:猜测语气副词,大概。 之:助词,宾语“是”提前的标志。 是:代词,指代“颍考叔的孝心影响到庄公,使庄公也产生了孝心”这件事。参考译文:参见教材。左传殽之战疑难句子简析: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

5、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简析:寡君:指郑国国君郑穆公。 吾子:您,你们。对对方的敬称。这里指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敝邑:对自己国家郑国的谦称。 犒:犒劳。 淹:淹留、停留。一日之积:一天的粮草。 一夕之卫:守卫一个晚上。参考译文:郑穆公听说你们率领军队从敝国路过,派我冒昧地前来犒劳你们的部下。敝国虽然并不富裕,但为了你们的部下要在我国停留,你们住下来我们可提供一天所需的粮草,你们军队要开拔就由我们来承担一个晚上的警卫工作。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简析:为:为了。 吾子:您,你们。对对方的敬称。这里指杞子、逢孙、扬孙

6、三人。 敝邑:对自己国家郑国的谦称。 若何:怎么样。参考译文:为了你们的将要开拔,郑国所有的猎苑就好象是你们秦国的猎苑。你们可以在其中猎取麋鹿,使敝国可以松一口气,怎么样?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简析:哀:为动用法,为悲痛哀悼。 同姓:晋、郑、滑均是姬姓。死君:指刚去世的晋文公。参考译文:秦国不为我国国君去世悲痛哀悼却讨伐我们的同姓国家,秦这样做是无礼的,还谈什么施过恩德?我听说有这样一句话:“一天放过你的敌人,会给数代人带来后患。 ”我考虑到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可说告慰了去世的先君吧!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

7、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简析:彼:指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 辱:尊词,降低身份。 讨:惩罚。参考译文:孟明视等三人确实挑拨了我国和秦国两个国家国君之间的关系,你如果抓到这三个人把他们吃了,也不会感到满足,你又何必降低身份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三人回到秦国被杀,来满足你的愿望,怎么样?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简析:武夫:指将士们。 诸:兼词,之于。 无日:不要很久了。参考译文:将士们拼力把孟明视等三人从战场上抓回来,凭妇人一句话就把他们从我国放走了。这样做毁坏了我军的战果并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灭亡不要很久了!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8、,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简析:惠:恩惠。 就戮:被杀。参考译文:托您的恩惠,不把我们杀了将血涂在战鼓上,让我们回到秦国被杀。如果我们国君认为我们该杀,我们即使死了也将永垂不朽。如果我们国君学您的恩惠也免除我们死罪,那么三年之后我们将来拜谢您恩赐我们不死的恩德。 简析: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记叙了春秋时发生在秦、晋两大国之间的殽之战,反映了那个时代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秦晋之战,本无正义可言。从反对野蛮战争、同情弱者的角度看,本文对热衷称霸、背弃盟约袭郑的秦国持有明显的批判倾向,也揭示了骄纵轻敌是秦师必定失败的原因。这篇记事散文以时间为线

9、索,通过秦穆公拒谏,蹇叔哭师;弦高犒师,缓敌报警;文赢释囚,穆公悔过三个主要片断来记述这场战争。蹇叔的谏阻是文章中的重要部分。作者生动地记述蹇叔跟秦穆公的对话,既反映了蹇叔的性格特征和秦穆公的主观、凶狠,又可看出秦穆公与蹇叔之间矛盾的升级,蹇叔料事如神的分析也为后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文章注意人物的语言描写,其言辞除了蹇叔头脑冷静的分析、语重心长的劝谏,其他言辞或外柔而内刚、或言此而意彼,如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孟明谢赐等辞令都发语巧妙,委婉得体。文章通过语言描写或行动描写还塑造了弦高、皇武子、原轸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文章中间对王孙满观师的侧面描写,一方面和蹇叔的推断前后映照,另一方面也借童稚之言说明秦军骄纵而败的必然性。跟左传其他部分记述战争一样,本文除了“败秦师于殽”一句直接写战争外,没有一处对战争进行描述,但全文所记录的片断又件件跟殽之战有关。 左传正是用这种独特的手法,通过一些片断的描写,清晰地揭示战争的前因后果,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用朴实简练的笔法记述了复杂纷繁的史事,深化了作品的主题。(陈重业整理)参考资料: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义法;王道备,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