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296623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论概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组织器官所构成。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人体任何一个组织器

2、官都必然含于这五个系统之中的一个系统。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生成、分布、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它们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五脏之中,又是以心为主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就是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2.病理上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

3、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在分析形体官窍的病理机制时,要注意其与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因而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与相关内在脏腑的联系,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3.诊治上的整体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在生理、病哩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断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做出正确

4、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4.治疗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常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使之恢复常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邪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总之,中医学在认识和阐述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基本观点。(二)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医学整体观念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即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性,而且还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

5、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也随之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同样,气血的运行,在不同的季节气候也有相应的适应性改变。人体的脉象也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

6、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变化。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功能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适应性调节。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与之相适应。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这种人体阳气白天多趋于表,夜晚潜于内里的现象,反映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的适应性调节。3)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功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人们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初期会感到不太

7、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也就逐渐地适应了。这不仅说明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也说明人体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本能。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入,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1)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每一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受其影响,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如春季多温病,夏秋季多痢疾

8、、泄泻,冬季多伤寒等。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的时候发作或增剧,如痹证、咳嗽、哮喘等。2)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一般疾病,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地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如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故其病多燥寒;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雨,故其病多湿热。此外,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和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常见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都与地理环境有关。由于自然环

9、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界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一般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心健康。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人际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病情加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于中

10、医学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始终,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1.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如感冒、痢疾、哮喘、疟疾等。2.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疾病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故证候能够揭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3.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是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

11、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如面黄、目赤、舌紫、脉数等。病、证、症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病变的本质;不同阶段的证候贯穿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所谓辨证,即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12、进而概括为某种证候的过程。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过程。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法和遣方用药。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治疗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证是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以确定疾病为目的。病是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完整过程。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在认识疾病过程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但若只考虑

13、证候的差异,即只考虑疾病的阶段性,不考虑疾病的全过程和全貌,要想认识疾病的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必定是困难的,辨证的准确率也不会高。反之,若只将疾病诊断清楚,而没有辨出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证候,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疗。因此,要提高辨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先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根据该病当时所处的阶段,确立该病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遣方用药,即所谓“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治原则。(四)病治异同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由于它辨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即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可以出现相同的证,

14、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常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方法。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类型不同,故表现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治疗麻疹病有初起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热,后期滋养肺阴胃阴等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是不同的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就都可以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治疗。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