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学设计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291578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教学设计八年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 作者:闽侯县廷坪中心小学李维源 学情分析: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特别是苏教版的孩子们,翻阅一到五年级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同时,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就必

2、须上出诗的韵味来。如何把诗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广度,又成为了本堂课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学思路:由于是借班上课,就必须达到入课即与学生达成最好的默契,这样才能让后面的学习环节更加有效、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抄背声律启蒙中的一些语段,课前就以“对对子”的方式,进行激趣,并由此引入相关的术语:对偶、对仗、七律、五律等,实现解题的导入,既让学生对这些新名词有所感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接着,我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进而再读出诗句的味道,为后面的教学开展做好坚实的铺垫。这是属于“初读感知”的阶段

3、。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去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大意,最后汇报、交流,邀请个别同学接受大家的补充、质疑等,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每个语句,能经得起别人推敲的才叫真理解。当然,最后都必须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读中去表现出来。然后,遵循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够太持久的原理,我适时让他们放松,听长征之歌 ,同时展开想象,练习写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在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紧接着,我又把他们的这种情感迁移到文章的诵读中去,实现“读”的性质的飞跃。最后,再引用毛泽东一些著名的诗句作为结束语,进行抄写

4、、背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教学目标: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教学流程:一、激趣、解题导入(5 分钟)1、对对子,感知何谓“对偶” 。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会吧?比如,我说云,你们对雨;我说雪,你们对风。预设 1):谁愿意先来试试。我说“春” ,我对“夏” 。我说“晨钟” ,我对“暮鼓” 。预设 2):接着到谁了呢?我说“两只黄鹂鸣翠柳

5、” ,我对“一行白鹭上青天”我再说“两只黄鹂” ,我再对“一行白鹭”预设 3):最后一位,谁来呢?我说“天上广寒宫” ,我对“人间清暑殿” 。我说“大渡桥横铁索寒” ,我对“金沙水拍云崖暖” 。语法渗透:同学们,其实像刚才的对子,一般叫对偶。而古诗词中的对偶,又叫对仗。2、解题,何谓“七律” 、 “五律”?这对仗啊,可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文体“七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哪位同学特别厉害,知道什么叫“七律”?或者“七律”有什么特征的?(每行七句、共有八行,偶数句押韵,中间四句话要对仗。 )学法渗透: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同学能举一反三,来说说“五律”的特征?3、好,来,一起来读读课题。 (七律 长

6、征 毛泽东)点评:教师有效地引导,特别是恰当而幽默的评价语,让师生的情感达到最为融洽,有效地促进了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同时,以“对对子”的形式,不仅有趣,而且让学生充分感知了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既有趣又有益,的确难能可贵。二、讲读结合,初读感知(10 分钟)1、读通读顺。a 背景介绍:同学们, 长征这首诗是这样写成的。1934 年 10 月,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他们一方面要抵抗几十万的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跋山涉水,在一年的时间里,整整跨越了 11 个省哪!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哪!终于,

7、1935 年 10 月,长征即将要胜利了,毛主席回顾踏过的征程,激动地写下了这首一起读出来“长征”!b 细读三遍诗: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c 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 4 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请你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能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给我们听吗?

8、d 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2、读出韵味。a 课题的味道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征” (语调平平) ,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有多少里路啊?对!这“长”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 ,有感觉吗?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b 诗的味道还有读得更好的吗?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c 范读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d 再次齐读,读出味道。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点评: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