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3288788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完整的成长完整的成长-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成长法则 一一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孩子的成长。我们大概会用十讲左右的时间,来谈一谈在家庭教 育当中的误区和成长的法则。 当我们谈到完整的成长的时候,我们所谈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主要的是指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终身老师的父母自身的成长,那么在家庭教育当中,都会存在哪些误区和法则,接下来的十讲当中,我们 就分别来谈一谈这些误区和成长的法则。那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来引起更多的家长朋友们 的深思,这几个问题,前面几个问题都很简单。 第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教育谁。很多家长朋友会不加思索地说,当然

2、是教育孩子。第二个问题呢,也很好 回答,家庭教育由谁来教育,当然是由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教育这个小孩。 那么第三个问题,家庭教育怎么教育。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我们就要多说一些,3 岁以后孩子, 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6 岁以后,孩子会进入义务教育机构,那在学前教育机构和国家的义务教育系统当中, 所有的老师都是符合资格的,他们都要经过职业认证、资格考试、业务培训或者经常他们要做,职业的培训和 执业的认证,学校的老师还会经常有教学活动,教学研讨,老师们还经常会到其他的各级各类学校去参观学习、 成长进步,可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父母,在家里,我们在教育这个孩子之前,父母有

3、 没有经过执业认证,职业培训?!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职业当中,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挑战性最高的 一个职业,可是多数父母在做父母之前,是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执业认证和执业考试的,也就是说,父母是没 有资格证书的,但是我们却在教育这个孩子。怎么教育呢?很多父母就说了,那给孩子讲道理呀,或者是以身 作则啊,当然了,我们确确实实每一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会很多时候给孩子讲道理,以身作则,给他讲 一些人生的哲理来引导他、教育他。 可是我们要问的第四个问题,可能会让大家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就是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我在十年的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当中,遇到了很多父母来跟我交流,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年龄比较

4、小的孩子的家长, 他们所头疼的问题多数集中在孩子身体的发育上,比如说有很多父母来找我说,老师啊,我的孩子 2 岁、3 岁, 他都 3 岁多了,他怎么还尿裤子呢?他怎么还尿床呢?还有的家长会说,哎呀,我的孩子现在都 4 岁了,怎么 还会吃手呢?而且他不愿意跟爸爸妈妈分开床睡。还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现在不跟小朋友交往,跟小朋友 在一起玩儿的时候,不愿意跟小朋友分享,他怎么这么自私呢?再大一点的孩子的父母,他们的问题又发生了 一些变化,当孩子上幼儿园,有的家长就会找我咨询说,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呢?早上叫他起床, 磨磨蹭蹭,不愿意起来,然后哭哭闹闹的不愿意去,为什么呢?幼儿园的老师对他那么

5、好,因为那么多的小朋 友,家里没有人看他,他却不愿意去。还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去幼儿园,去几天就要生病,然后在家里一 病好几天,然后再去的时候,又是哭的不行,送不去,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个样呢?在幼儿园里上了一段时间的 孩子,他们的家长问题也不一样,他们会说,为什么我的孩子最近老说“不”,为什么我的孩子太听老师的话, 就是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老师不说的事情,他就不敢做?!上小学的孩子的父母,他们在找我咨询的时 候,问题又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说,为什么我这个孩子上课坐不住,那么多动,上课的时候,不能专注地听讲, 不愿意写作业,然后有的时候,还偷拿同学的文具,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还撒谎,为什么我的

6、孩子会从家里 拿我的钱,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其实它反映了什么呢?就是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如我们所愿,家庭教育的 效果不良。那么为什么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如广大的父母所愿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一个人、一个孩子成长过 程当中,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协助他在哪些方面去成长。通过很多父母对我的咨询,包括有很多的讲座,我发 现到,真的有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完整的成长所知甚少,其实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完整的成长所知甚少,对于我 们自己,父母自身的完整成长,我们所知道的更少,那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完整的成长。 那一个人的完整成长,它其实指的是从身体到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所有的感觉器官,以及因为某些感觉 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情

7、绪感受,还有心理以及认知和精神,由所有的这些方面来组成。那当我说完完整的成长 所涵盖的几个方面以后,可能很多家长就说,原来一个孩子,还要在所有的这些方面来成长?!是的,当我们 是孩子的时候,在三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甚至是四十几年前,我们的父母对完整的成长所知寥寥,相比我 们现在,可能知道的更少,也就是说,在我们自己作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父母,就像在黑暗当中摸2索一样,他们因为知道的非常少,在养育我们的过程当中,他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许偶尔有一些认知, 有一些知识上的教导,他们知道,我要这样来教育我的孩子,我要那样来教育我的孩子,而实际上,在我们成 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父母确确实实

8、是用这样的道听途说的方式,或者说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的方式,来教养我 们长大,因此当我们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实验品的时候,当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来看待,来养 育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那这些问题呢,我们觉得一点儿也不奇怪,出现这些问题, 一点儿也不奇怪,所以当一个孩子出现某种问题的时候,或者出现某种家长不接受的行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 们要厘清了一个概念是,其实这个孩子是没有问题的,所有的问题的根源,都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那当我们 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谈到一些心理学的理论根据,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是后来的行为主义, 行为疗法和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大家都承认的

9、一点是,当一个人在成年之后,出现身心方面的问题,或者是 困扰的时候,问题的根源,一般都可以追溯到这个人的童年。那么在童年的时候,这个小孩他确确实实,在认 知上知道的是非常少的,如果在这个人的童年出现了一些问题,那我们不能说,是这个孩子的问题,我们只能 说是父母在教养这个孩子的时候,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一个 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那么完整的成长,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明确地来说:完整的成长,指的 是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形成过程。人格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我们来简单地谈一谈,什么叫人格。我们也可 以用另外的名词,来指称人格,比如说个性,比如说自我,或

10、者这个人的性格。那么人格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 精神面貌,所以当我们谈到整体的时候,它所指的就是从身体到感觉、到情绪、到心理、到认知以及精神,所 有的这些方面。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比较稳定的来反应,对外界的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我们一般会 说,这个人他是外向的,或者内向的,是活泼的,或者是内敛的,是沉静的,或者是暴躁的,我们会用这样的 词,来形容他。一个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叫做这个人的人格, 或者叫做他的个性。那我们所知道的是在行为模式的背后,他一定还有另外的模式。我们说,当你有一个想法 的时候,你就对应的会有一个行为,所以在行为模式的背后是思维模式,而

11、在思维模式的背后,他还有其他更 深层次的一些情绪化的反应,比如说情绪反应模式,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是防御模式。那么在人格或者个性形成 的过程当中,一个人要在从身体一直到心灵,都要全面地来发展,否则在这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就会造成一 些缺失,或者形成一些缺憾,那么这些缺失和缺憾,就会形成为他人格当中的短板。在企业管理培训的领域, 大家都知道木桶原理,说一个由木片所组成的木桶,它的盛水量不是由最长的那一个木片所决定的,而是由最 短的那一片木片所决定的,那么在一个人的完整成长过程当中,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在身体方面出现缺陷的时 候,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为身体是“我”的有形的载体

12、,是我们可以看得见、 摸得着的,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但是身体,它只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发展感觉、情 绪、心理、认知、精神以至于心灵,这是“自我”的所有的要素。 那我们来谈一谈感觉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看身体的发展。 在民间,老百姓总结出来一个婴儿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说法说,一个婴儿,3 个 月左右,他就会翻身,6 个月左右能坐起,三翻六坐,8 个月左右,他就会爬,然后 9 个月 10 个月的时候,他 会扶物站立,11 个月到 12 个月左右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扶着东西慢慢地走,1 岁左右的时候,这个孩子就 能走路了,这是在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所观察到

13、的孩子身体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标志。那我们如果 从专业角度来说,身体的发展,它首先要有一些大动作能力的发展,比如说,翻身坐起,爬行和走,这些都是 身体的大动作,它要调动我们身体的比较明显的躯体,比如说我们的腿,还有我们的身体的平衡能力,需要这 些能力的支持。那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我们还能发现到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比如说在孩子四五个月,五六 个月的时候,当你给到这个孩子任何一件东西,他都会用全手抓起这个东西,然后塞入自己的嘴巴,那当他用 全手抓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大的动作,当孩子发展到八九个月,1 岁多以后,他这个“全手抓” 的这个大动作,就会慢慢往精细动作发展,比如说他开始用五指抓一个

14、小小的物品,后来就会发展为三指抓、 两指抓,这就是精细动作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给到孩子很多的机会,让他去锻炼 他身体的精细动作。而且大家还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手的使用,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非常大的里程碑,当人 类可以用手来制作工具的时候,人就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了,人就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对一个孩子来说,也 是这样的。当一个孩子可以用手去精细地抓取一个物品的时候,他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程。还3有更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孩子要把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动作,协调在一起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发展,也是非常 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当孩子看到一个物品,而他想要去抓取这个物品,然后把它送到

15、嘴里,这一系列的动作, 它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个就叫统合能力。还有当孩子走路的时候,如果路面是坑洼不平的,这个孩子, 他也要去运用身体的统合能力,或者叫协调能力,去使自己走得更加平稳,这是身体的发展和发育。 那接下来,当我们谈到感觉的时候,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是一个人接触外 界信息,然后对之做出反应的重要的渠道。如果我们不能够依靠眼耳鼻舌身,去获取外界的信息,我们就无法 判断,我们要如何对之做出反应。那么在孩子眼观、耳闻、鼻嗅、舌尝、身触,以及用自己身体的内在感觉去 感知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在世界连接的时候,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起到很多的协助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要 跟

16、孩子去核对他的感觉是什么,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去核对他的感觉是什么,我们要给他一个概念。在很多年前,我有一个同事,她的小 孩大概是五六岁左右,我们一起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当中,这个孩子就,他是活蹦乱跳地跑在前面,他中间 折返回来跟我们说:“妈妈,我肚子疼!”当时我们听了就很紧张,因为在外面旅游,如果一个孩子肚子疼, 发生什么突发疾病的话,可能处理起来不大方便。但是他的妈妈就很放松,他的妈妈说,什么肚子疼,你是饿 了,吃点东西就不疼了,然后后来我们在问起这个妈妈的时候,妈妈就说,他每一天到了 9 点多、10 点钟左 右的时候,他就说肚子疼,实际那根本不是疼,刚开始我也很紧张,后来我就知道,他是饿了,给他吃点东西, 他就不疼了。但是这个妈妈一直没有去跟孩子核对,这个感觉叫做饥饿,而不是叫做疼痛。所以在孩子的感觉 能力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适时地跟他核对,他的内在的感觉是什么,或者他借助眼耳鼻舌身,所抓取 到的刺激因素是什么,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概念,否则这个孩子就没有办法跟我们交流,他的身体上,发生 了什么情况,那内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