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试题(填空)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267108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试题(填空)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书法试题(填空)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书法试题(填空)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书法试题(填空)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书法试题(填空)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试题(填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试题(填空)(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试题书法试题( (填空填空) )中国书法史试卷一、填空2、甲骨文 和金文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它们是考古资料可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当成熟的最早文字。3、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 、 “ 卜辞” 、 “ 殷墟书契”等。现出土累积约 15 万片,单字总数有 4600 多个,目前可识 1000 多个。4、甲骨文 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5、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为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7、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故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后人又称“钟鼎文 ” 。青铜器又称“彝器” ,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态

2、: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 ;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 ,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 、 “ 钟鼎款识” 。8、商代金文代表作有司母辛鼎 (中期) 、 戌嗣子鼎 (晚期) 、小臣艅尊 (晚期)等。9、殷商时期除了大量青铜器铭文外,还有少量石刻铭文。 殷墟妇好墓石磐刻字有“妊冉入石”字样,为我国石刻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2、西周前期金文代表作:利簋 、 何尊 、 康侯簋 、 大盂鼎等。3、西周中期金文代表作:大克鼎 、 询簋 、 墙盘等。4、西周晚期金文代表作:(害夫)簋 、 散氏盘 、 毛公鼎 、颂鼎 、 虢季子白盘等。5、 (害夫)簋 ,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为西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

3、种。 散氏盘 ,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结构多变,取横势,重心较低,粗放厚重,显壮实遒迈之气,后世书家多效之。 毛公鼎 ,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铭文 32 行,497 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金文中最长的铭文,整体浑穆磅礴,为西周晚期金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散氏盘相反,其字形趋长,取纵势;大盂鼎的肥厚笔画和点团已趋于消失。 颂鼎 ,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形式上或整齐或错落,是西周晚期大篆中最为成熟的作品。 虢季子白盘 ,宣王时期的金文,是西周晚期笔画向更简练、流畅方向发展的代表作,对以后秦系书法如秦公簋 、 石鼓文等产生了很深的影响。3、楚系文字中越国的越王勾践剑铭文以鸟虫加以组合变形,结体精严,疏密变化

4、有致,富于装饰性,习惯上称其为“鸟虫篆” 。5、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秦系文字代表有秦公簋和石鼓文 。8、学术界普遍认为虢季子白盘 、 秦公钟 、 秦公簋 、 石鼓文所用的文字为籀文,比较纯正地保留着西周文字的传统。9、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磐刻石新郪虎符泰山刻石10、 “草篆”的出现与使用,加快了隶变的过程。战国晚期青川郝家坪木牍 、 天水放马滩秦简 、 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简牍可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11、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1、秦末至西汉初年,隶书发展很快,并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

5、字地位。西汉时期,首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成熟的章草,约于东汉中期,已有早期出现楷书,东汉后期又出现了行书。2、两汉时期的书法极为丰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金石铭刻类类(包括汉金文、碑刻、砖瓦铭文等)和墨迹类类(包括简牍、帛书等)两大类。 (金石铭刻类,墨迹类)5、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6、东汉书论:赵壹的非草书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草书势 、蔡邕的篆势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2、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2、李斯作仓颉篇 、赵高作爰历篇 、胡毋敬作博学篇 ,

6、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颁行天下。3、秦李斯与李阳冰唐均工篆法,史称“二李之法” 。4、程邈在狱中省改大篆,使秦文篆书重新规范划一,奏之始皇,获赦并出任御史,负责清理文字。5、秦皇的纪功刻石均以标准而规范的小篆写成,形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因其笔画如玉箸,故又称“玉箸篆” ” 。清杨守敬在跋琅琊台刻石中云:“嬴秦之迹,唯此巍然,味磨泐最甚,而古原之气自在,信为天上神品。 ”6、史载秦始皇东巡刻石还有峄山刻石 、 东观刻石 、 会稽刻石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一篇诏书,这篇诏书或将铭文铸凿于权量之侧,或以印模制作于陶量之侧,我们先其为秦诏权量铭文。又有制成刻有铭

7、文的一薄片“诏版” ,镶嵌于权量上,我们称其为秦诏版。2、汉代简牍有两大类型: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有明显的地域特色。4、江淮汉简的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帛书老子 、银雀山孙膑兵法等。5、西汉晚期的连云港汉简中的神乌傅为章草书,笔画中多有圆劲弧形,粗笔在简中时有出现。6、西北汉简指出土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1899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古楼兰遗址,发现了晋木简 120 余枚,揭开了古代简书出土的序幕。7、在建国后发掘的大量两汉竹木简中,以居延汉简和敦煌悬泉置汉简最为宏富。8、西北汉简从西汉中期到东汉中后期都有纪年作品,这些简上的书体大体上

8、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属于章草的作品如西汉中后期的敦煌汉简敦煌书记册 、东汉前期的居延汉简误死马驹册 、永元五年兵器册等。属于楷书的作品如敦煌悬泉置出土的麻纸墨迹 、兰州伏龙坪汉墓出土的伏龙坪东汉残纸等。9、从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等丰富的出土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西汉初期,隶书已成为朝野的通行书体,同时也证明文字在此时已完成了由篆至隶的变化,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十分成熟。从西北汉简中可见,西汉中期的章草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说明章草已较为规范,并成为汉代通行书体之一。从汉简中还可了解中,东汉初期已出现行书和楷书的端倪。1、汉代的铭刻书法主要包括汉金文、汉代石刻、汉砖瓦铭文、西汉骨签刻辞等。4、

9、汉代刻石书法主要包括碑碣、摩崖刻石、墓志铭、石经等,所存的书体主要为篆书和隶书,适应了庄重场合的使用。5、西汉的篆书刻石和隶书刻石所见不多。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主要成就表现在这一时期的碑刻上的篆隶作品。6、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和袁敞碑二碑风格相似,笔画清晰,其中垂露竖作悬针状,为秦代刻石所无,作品中吸收了古籀笔法。7、东汉篆书碑刻:祀三公山碑气势宽博,方劲雄伟,多混入隶书笔法,结体上以隶仿篆,多见方折,后世亦称“缪篆” ,其章法错落有致,在汉代碑刻中个性鲜明。8、在东汉篆书刻石中,最为称道的当推碑额上的篆书。如张迁碑碑额结字紧密,造型扁方,上下顾盼照应,寓动于静,寓圆于方,开合挪让

10、富于变化,为汉碑篆额中具有装饰美的代表。9、汉篆额在后世碑刻中影响深远,如魏三体石经 、吴天发神谶碑及后世碑额、墓盖上的篆书悬针用笔和装饰化的方型篆书均源于此。10、东汉的隶书碑刻按其风格可分三类: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的,挺拔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的。1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的碑刻有:子游残石 、 乙瑛碑 、张景碑 、 西岳华山庙碑 、 史晨碑 、 熹平石经 、 王舍人碑等。12、挺拔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 、 、 、 、 。 (礼器碑 、 孔宙碑 、 杨叔恭残碑 、 尹宙碑 、 曹全碑 )1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 、 鲜于璜碑 、 衡

11、方碑 、 张迁碑等。14、东汉质朴、雄浑碑刻中与方劲刚健异趣,而以恣肆雄放风格为主调的另类碑刻,多以摩崖刻石和偏远地区碑刻为代表。如:石门颂 、 刘平国摩崖刻石 、 封龙山颂 、 西狭颂 、 甫阝阁颂等。15、清朱彝尊云:“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 ”16、 史晨碑为两面刻铭,碑阳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 ,碑阴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 。清方朔以为此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该碑规范整饬,矩度森然,为典型的东汉庙堂碑刻。17、 熹平石经出于多人之手,它的整饬和规范以及华饰的笔画,

12、是汉碑隶书走向程式化的产物,显示了汉碑隶书规范至顶峰的特征,已开魏晋时的隶书碑刻之风。18、 礼器碑四面环刻,风格统一。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其“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此碑堪称东汉碑刻中雅丽风格的典型。19、 尹宙碑与孔宙碑相类,故有“二宙”之称,康有为称其是“汉分中妙品” 。20、 曹全碑 ,清人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中评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以此碑和礼器等为代表的秀逸一脉,代表了汉碑中阴柔的一极。21、 裴岑纪功碑康有为评曰:“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 “以篆笔作隶者。 ”22、 石门颂全碑无雕琢装饰,奇趣横生,在东汉石刻中独树一帜。

13、文中“命” 、 “升” 、 “诵”等字垂笔特长,亦是汉隶石刻中所罕见的。23、 封龙山颂 ,清人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赞其“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24、 甫阝阁颂 、 西狭颂和石门颂同处秦陇山脉之峡谷中,均为摩崖刻石,故有“汉南三颂”之称。1、小篆,在西汉依然是通行文字之一,但纯小篆作品已非常少见,隶变、讹变的篆法替代了严肃的六书原则,后世将汉代这种渗入许多隶变形构的篆书称为“汉篆” 。2、章帝时代的书法家曹喜,以悬针法入篆,对东汉后期的篆书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3、汉隶,现今古文字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又称其为“八分” ,亦称其为“分书” 。成熟的隶书八分,最为重要的笔法即是波挑。4、我们把秦隶称

14、为古隶,把西汉初期几十年间看成是秦隶至汉隶的过渡阶段,可以说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在古隶阶段。西汉武帝时代起至东汉末年可称为汉隶阶段, “八分”即是汉代成熟的隶书。5、波挑与掠笔都是隶书与篆书完全不同的用笔,它是篆书草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用笔,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打破篆书原始用笔形态后定型的两种笔法。6、章草约在汉隶(八分)成熟的西汉中晚期期形成,并渐趋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其用笔,是沿着隶书笔法发展的,在解散结构严整的隶体的同时,主要的特征却仍旧在每字结束时采用了波挑法,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7、在东汉晚期的安徽亳县曹氏墓砖上甚至看到了抛弃波挑的狂放今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东汉后期的书法流派

15、有: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瑶和张芝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和蔡邕的隶书流派。2、曹喜在李斯小篆中添入悬针垂露之法对时人和后世是有影响的。最早受其影响的是同期书家班固,对后世影响的有蔡邕、邯郸淳等。3、杜操,以善章草著名,唐代推其为汉代章草书第一人。4、崔瑗,与杜操并称“崔杜” ,被誉为“草贤” ” 。其传世的草书势为现今可见的最早书论文字。文中既阐述了草书兴起的原因,又描述了草书的审美特征,如“志在飞移” 、 “放逸生奇”等,并以各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形容抽象的草书艺术,辩证地阐述了“势”的意义,对草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蔡邕作篆势 、卫恒作字势 、 隶势 ,皆仿草书势 ,合称四体书势 。5、张芝,字伯英,善隶、行、草、飞白书,学杜操、崔瑗之法,变章草之字字区分为“一笔书” ,气脉通畅。 淳化阁帖中收入其八月帖 、 冠军帖 、 终年帖 、 欲归帖等。张芝草书已完备地具有了“骨” 、 “筋” 、 “肉”的审美内涵。6、刘德升, “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由汉末入魏的书家钟繇、胡诏皆其门下。7、蔡邕,字伯喈,世称蔡中郎,是汉末杰出的学者、文学家、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