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城北的娘娘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263124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城北的娘娘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镇城北的娘娘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镇城北的娘娘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镇城北的娘娘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城北的娘娘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集镇城北的娘娘庙-(又名:天乙宫)上集镇解放前就建有各种类型的庙宇,其中较大的是城北北庙屯的娘娘庙。建庙时间据有关资料记载:此庙在光绪年间(1875 年)建庙。由奉天(辽宁) 迁来几户移民在娘娘庙东侧开荒落户,屯定名为北庙屯。 由此而知先有庙宇、道士,后有人家住户。庙的规模庙庭占面积达二万平方米,座落在上集镇城东北三华里处。娘娘庙共三间海清砖房,横排四大阁,柱脚于前廊,垫有精工细雕的四大阁石,飞檐翘角,造型美观。其面积宽为7 米,长 20 米共 140 平方米,后于民国二十年(1930 年)在正殿的东侧, (亦曰前殿)接了三间草房,供首事、道士食宿用兼贮粮仓库。庙的庭院植有二十几株参天古松和

2、几簇丁香花丛与金壁辉煌、画梁飞檐、栩栩如生的关公座像、娘娘塑像互映更显得格外古朴清幽。建庙道士最早建庙是在同治年间,有一姓梁的道人,人们习惯称谓梁老道(从什么地方来的现无考据)由他主持建庙。后来由于梁老道年迈多病,不能管理庙事,收一道徒王祥接替梁老道,被推为娘娘庙的“首事”总揽庙事,当时的道人有李坤、杨老道等人。 这几个道人并不是“指佛穿衣, 指佛吃饭”“化缘”求生,而是靠雇用长工、短工种庙田地,剥削贫苦农民,过着寄生生活。庙内神位“庙内神灵,民多祈请”娘娘庙内所供奉泥塑神位有:正殿是关公座像,两侧前有关平、周昌站像。东侧有:倒坐观音圣母、天仙圣母、眼光菩萨、子孙娘娘、摧生痘痕娘娘座像,四壁绘

3、有五颜六色的二十四孝图。西侧有:五虎大将站像,有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娘娘庙田在旧社会建庙,都由官方主办,人民出钱、出力。并由官方拨出一部分土地给寺庙,谓“庙田”,此庙的庙田达七十多垧( 1000 多亩)又在庙田拨出少部分土地,以备给死去的道士做坟墓地用,称之谓“善人地”此庙的“善人地”有六座坟。“庙田”占有的土地来源,政府拨给,地主赠送,信徒捐献。这些庙田掌握在地主、豪绅、首事手里,也有一部分掌握在道士手里,这些人和地主无异。娘娘庙的“庙田”都是出租和佃户经营,把剥削的粮钱部分用来祭礼,大部分都挥霍用掉。娘娘庙会庙会也叫庙市,始起于唐代,延续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娘娘庙会是农历四月十八、

4、二十八、九月九,特别是前一个节日更是广大乡村、城市信男信女云集顶礼膜拜娘娘的盛会,有的三天, 有的两天, 这一天是人山人海,笑闹喧哗,算命的、赶会的、要饭的、卖艺的、观风赏景的。有的信男信女怕小孩子不好养活,由父母牵着毛驴, 小孩穿着黄马挂,倒骑着驴送往庙堂,祈求神佛保佑,一度曾经为东北最大、最负盛名的庙会。庙庭石碑娘娘庙的石碑,建于光绪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892 年) ,碑高二米九十,宽七十公分,厚三十公分。共分三节落成。碑重达二吨。有碑坐、碑身、碑顶;碑坐是八朵莲花组成,雕刻细致,工艺精湛,参差错落,安排适宜;碑身两侧刻有碑文,正面记述建庙史实,背面记述建庙捐款及刻碑人的姓氏,碑身两侧有十六龙上下摆尾漫游两侧,呈飘然欲飞又留恋不舍之态;碑文字迹虽已年久风雨漫淴不清,但有的地方尚可清晰可辩。碑文字体中楷小字端庄凝重,润丰自然,略带行书风韶,雕刻精确、利落,入石三分。碑顶为七孔九龙戏珠,四龙猛在四方抬头,有乘云欲飞之势。碑顶正中刻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用笔沉挚,真可谓活灵活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