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东史_的书前书后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263019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中东史_的书前书后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_中东史_的书前书后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_中东史_的书前书后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_中东史_的书前书后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_中东史_的书前书后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中东史_的书前书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中东史_的书前书后(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 _中东史中东史_ _的书前书后的书前书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 7 月,第 39 卷第 4 期, Jul. , 2009, Vol. 39, No. 4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书 评】中东史的书前书后彭树智上篇:中东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中东” “ 含义已经泛化,习非成是地成为一个惯用的地区称谓了。一、何谓“中东” 这里用得着荀子正名中的话:“名无固宜, 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 的通

2、史中东史,顾名思义是中东地区自古代以迄当代中东”的地区称谓却不是一直存在的, 。但是,“ 而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结果。初看起来,用“中东”来称谓西亚北非地区,并不合乎亚洲人的视角:在亚洲人的方位上,现在通用的中东,明明是“西”,而不是“东”,更谈不上是“中东”了。然而,在欧洲人看来,中东这样的定位,却是合乎情理的。从人类文明交往史看,在 16 世纪以后,欧洲强势文明的东扩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近东” 、 “中东” 和“远东”的地理方向的称谓。这些称谓如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所言,其政治地缘内涵,实质上反映了“西方向东方一步一步的入侵” 。1900 年,英国将军托马斯爱德华戈登爵士(Thom as Ed

3、ward Gor2 don)为了区别“近东”和“远东”,首次提出了具有“东西方之间”含义的“中东”地理概念,为之赋予更为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政治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的“中东司令部”设在埃及的开罗, 强化了“中东”地区称谓的认同感,国际传媒、政坛和学界越来越多使用它,从而为非欧洲人所广泛接受。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时过境迁,早期出现的各种收稿日期: 2009205218 “中东”之名,经过长期工业文明形态取代农业文明形态转型过程的使用而确定下来,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和世界历史研究中所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地区性概念了。“中东”地区称谓虽为人们广为使

4、用,就其具体范围的认识却不尽相同。一般都认同西亚北非广大地区为中东范围,而对它所包括的国家则因人因时而异。本书在诸多的表述中, 采用了较为通用的“十八国说”: 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伊拉克、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 “十八国说”从国家现状说明中东地区所包括的区域范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东史仅仅局限于这一核心地区的历史。人类文明交往的进程,必然扩大活动范围,如马格里布诸国和苏丹等外缘各国也要在有关部分加以论述。另一方面,中东史是中东地区整体空间、时间和人间之和,而不是中东地区各个国家史的简单相加。中

5、东史的基本特征是中东地区整体地区性形态与结构的发展史。一区多样、同区异国、常区时变这三种一与多、同与异和常与变是中东地区的辩证组成面貌。凡属中东地区古今之大事,都在中东史论述范作者简介:彭树智,男,陕西泾阳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东研究。中东史是继 13 卷中东国家通史之后中东研究所的又一集体著作,由彭树智主编,撰稿人为:王铁铮、黄民兴、邵丽英和韩志斌。4 6 1 围。对于这些大事,都要依据历史连续性原则,进行梳理、连缀和扩展,使之组成点、线、面相统一的文明交往史长卷。中东史研究的普遍意义,在于汇总这一地区历史和现实中不断连续性的文明创造,把许多个别孤立事件联结成一个地区性整体,给

6、予每个独立事件在文明交往链条上以确定的位置。中东史所关注的是,在全球视野下中东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本书着力在文明交往相互作用中去探寻本地区的结构性体系和发展性形态。二、用何类尺子衡量中东史史” 。中东史应从“? “什么是大历史”大历史”首先是自然史和人类大历史”的尺度作宏观的审视。史。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 ,进( ) 国家组成地区。国家史和地区史都属于“小历重叠的中东区域性三个同心圆的结构形态第三而演变为东方三大伊斯兰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波斯萨法维帝

7、国和印度莫卧儿帝国这个有强烈辐射性维度的伊斯兰文明圈。到。当神创造世界的时候,死就已成为人类命运的一部分。 ”这是对追求长生不老的统治者的启蒙。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是中东、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以发达的中央集权国家和农业经济, 显示了一个真理:只有人类的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成为财富的源泉。中东的帝国文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萨珊帝国、塞琉古帝国、托勒密帝国、帕提亚帝国)的兴衰更替交往,特别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中东古代文明交往的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蕴涵着人类文明交往史上中东“文脉”的连续性与中断性的辩证联系脉络; 第二,塑造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和阿拉伯地区相互来

8、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人类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 1 (P66) 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影随形。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猿揖别后人类并未脱离自然。自然史和人类史虽彼此分工但又彼此联系。这一史实在中东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中东的地区性特征是它的地理位置、大河、环海、沙漠、地形、地貌、气候、资源、能源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中东地区人群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和社会结构形态以及政治、精神的生活方式。作为人类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和亚、非、欧交通枢纽和桥梁,中东不仅极易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且在内外交往中成为各种矛盾的焦

9、点和世所瞩目的热点。其次,“大历史”是人类的文明史。人类脱离蒙昧、野蛮状态以后,便逐渐发展到具有经济、社会、文化传承和政治制度开化状态的文明史时期。中东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区。公元前 6 000 年以后,两河流域产生了哈孙那文化和萨马拉文化。交往在中东文明转变中起了关键作用。随着人类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以及从氏族到王国、帝国的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也最早发生在这里。早在公元前 2000 年成文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也咏吟出人类生死观的哲理思想:“吉尔伽美什. 你被赋予王位,这是你的命运,永恒的生命却不是你的命运. 你为什么要寻找? 你寻找的生命根本找不最后,“大历史”对中东地区影响

10、最大的是世界史。世界史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新时代和“大历史” 尺度。用简单的尺子无法衡量复杂的中东地区。“世界史尺度”是衡量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尺度之一。前面已经提到,标志这个地区的“中东”称谓,正是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史”过程中产生的。世界史是人类的工业文明时期,由于新的生产力和交往力的交互推动而形成为整体性、体系性结构的世界史。这就是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的需要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 1 (P67) 这也是因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

11、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史。 ” 1 (P88) 在人类文明进入世界性的普遍交往过程中,中东地区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成为其中殖民体系的一部分。与此相伴随的,中东地区也开始了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过程。但是,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史的时代,中东地区与西方的交往在很长时间中处于不平等的状态,现代时期才有文明选择的自觉,其标志是 20 世纪初期民族觉醒。这一次中东的土耳其、伊朗的革命成为亚洲觉醒的先声。在第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富汗) 建立之后,以凯末尔为代表的中东世俗化改革和沙特王国的非世俗化的渐进改

12、革模式,构成了中东现代化的基本趋向。中东史的当代5 6 1 时期, 是殖民体系崩溃、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形成和现代化的文明交往的新时期。中东不同政体和国体结构的民族国家, 承载着不同现代化模式演进趋向, 导致了文明交往过程中选择的多样性。阿拉伯国家和非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交往呈现交织状态。当代中东文明交往中, 充满着民族性与全球性、现代性与伊斯兰性、战争与和平之间互动互变的复杂过程。全球现代化是经济变革、社会转型、国家重塑和人文创造的世界历史性潮流。世界历史性的文明自觉, 把中东深深卷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之中。尤其是全球性网络用交往的拉力把不同文明“拉”在一起, 使之冲突融合; 又用交往的推力把不同文明

13、“推”开, 使之何谓文明自觉观, , , , , 以, 9 : , : , 上, , ; , , , , 历史自觉是深层的文明自觉。从“大历史”察中东史从中东史反思“大历史”把中东史和人类文明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历史体悟借鉴现实实践其中所遵循的是文明交往到文明自觉的思维轨迹。所谓文明自觉是以思想文化自觉为核心、文明交往自觉活动为主线的人类创造历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文明交往自觉的理论要点可简略地概括如下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个方面1. 一个中轴律 人类文明交往互动的辩证规律。交往互动是矛盾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形态和矛盾辩证运动过程。在文明交往过程中文明对抗、冲突和文明共处、同进是文明交往互动中两种对立

14、又相互渗透转化形式。认识和把握交往互动规律的自觉性表现为在深刻的矛盾对立中把握文明交往互动把对抗、冲突和共处、同进统一于历史选择的相融点使之在这个中轴律上良性和平衡运转。2. 两类经纬线 人类文明交往互动的经线为相同文明之内的相互融合纬线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首先取决于各个文明内部交往互动发展程度同时每个文明的整体内部结构也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文明交往发展的程度。这种内外关系的经纬线多重交织在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中织成了文明交往史的多彩长卷从而使人类在回应全球文明化的整体性、联系性问题中获得自觉。3. 三角形主题 人类文明交往互动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15、人与自我身心这三大主题的三角形路线进行。三角形的底线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互动, 三角形的两边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交往活动。人类立足于整体存在的底线上, 自觉性表现为: 对自然认知上有“知物之明”, 对社会认知上有“知人之明”, 对自我身心认知上有“自知之明” 。知而后明, 明而后行, 在实践中知, 又以知导行。4. 四边形层面 人类文明的互动交往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 4 个层面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 这些力量的作用与反作用推动着历史事件的产生。这种多元的交往力制约着各个, ,人的意志使其以融合的总平均结果出现于人类文明交往的每一阶段的历史结局上。文明交往的自觉性

16、表现为人的集体理性追求的自利与利他、责任相统一的社会制度建构上。, , 在变革中回归本位从而加深了中东地区的一与多、同与异、常与变的社会结构模式。三、权利与5. 五种社会交往形态 人类文明交往史上有五种社会交往形态即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 文明是社会性的, 它是由生产和交往实践所决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五种社会交往形态中, 社会结构为基础, 社会制度是文明的本质所在, 正是社会制度构成了各种社会内在的体制形态。社会关系是人类本质属性之间的联系, 而社会生活是文明交往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的历史活动。6. 六条交往力网络 人类文明交往的驱动力是与生产力相伴随的交往力, 二者又是历史传统的积累和现实体躯的创造力。这六条交往力是: 精神觉醒力、思想启蒙力、信仰穿透力、经贸沟通力、政治权制力和科技推动力。这六种交往力产生于物质、精神、制度和生态文明, 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交往互动作用过程中, 形成了思想解放、文明自觉的文明开放的多点、多线相互联系信息网络。7. 七对交往概念 一切社会变革都必然深化为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