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3259156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8 页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3 小题。(9 分,每小题 3 分)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 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

2、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

3、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 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

4、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 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诞生很早,不会晚于汉代。B. “眼中自然”

5、的理论虽然在自然内涵的拓展上没有很大进展,但影响了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并且被进一步细化了。C. 汉代的书论家已经普遍具备了“观物取象”的意识,比如,他们注重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D. 用“眼中自然”的理论理解书法,但毕竟有局限,因为它只能描述字的点画外形,很难描述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构建“胸中自然”的理论,目的是破解“眼中自然”的尴尬,也反映了书法理论从强调书法的“形”到强调“态”的转变。B. “胸中自然”强调书法的“态”,包含了从点画本身的姿态以及从点画到整字再到整篇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内涵更加丰富。C. 从魏

6、晋南北朝到唐代,书法理论家们逐渐意识到了“胸中自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将它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则是在宋代以后。D. 孙过庭书谱认为,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和体悟,而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具有相似性。第 2 页 共 8 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时就出现了“自然”地观念,不同时段和不同理论家都在丰富着这一观念,最终达到“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B. 梁武帝对书法的评论不仅包含点画本身的形态,还有从点画到整字再到整篇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因而能直接唤起人们的审美联想。C. 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表明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他的

7、书法只有 心性的自然流露,而全不在乎点画形状了。D. 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由注重点画样式,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境界,再到注重心性表达,最后终于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 分)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祓禳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从示

8、,以手持肉”。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 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

9、,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继续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自此长期活跃在

10、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是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底层。所以,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使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家礼的出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一代通儒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他

11、认为,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建议人们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他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 模式。这个模式也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选自邵风丽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迄今可追溯的中国人最早的祭祀行为就是祭祖,甲骨文中的祭祀性文字说明殷人通过祭祀祖先来避除灾祸 、祈求庇佑。B. 汉代儒生对“孝”进行理论阐发,并且身体力行,将孝道观念与祭祖礼仪

12、完美结合,使祭祖礼仪有了灵魂支撑。C. 随着儒家地位在汉朝的确立,孝成为了当时立国的重要思想基础,并慢慢发展为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向社会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D. 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普通百姓无法进行国家礼制范畴内的祭祖活动,这一现象在科举制推行之后才有了改观。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第 3 页 共 8 页A. 商朝举行祭祀活动,向被他们看作神灵的祖先祈福求助,这与说文解字中对“祭”字的解释是一致的。B. 周代是宗法社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有差异,直接体现为周天子自称“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C. 孝道在汉代能成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普世性价值观,与统治者在立法

13、、选才、教育等方面的大力推广有关。D. 周人传承下来的祭祖文化有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大意义,朱熹对祭礼问题的看法与此有共通之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虽然中国人的祭祖传统年代久远,但借助出土文物、各类文献等资料,我 们有可能了解到商代祭祀的具体情况。B. 祭祖礼仪在周代有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这充分说明“礼”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也是一种价值内涵。C. 晋代李密陈情表中所说的“圣朝以孝治天下”与汉代“导民以孝,则天下顺”的思想都强调了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D. 宋代以前的祭礼较为繁复,不具备可操作性,因而朱熹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祭礼的

14、基本模式才由此制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7 分)感恩节的荆棘花束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 4 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 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不!”珊德拉脱口而出,

15、“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

16、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3 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 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第 4 页 共 8 页“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