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258031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优势的有益探索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广东高考改革的深入开展,地理学科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备受青睐,以其直观、形象的独特之处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多数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仪器匮乏,仪器设备方面与城区中学相比差异甚远,如何在仪器匮乏的条件下有效开展教学成为探索的主要任务。走进大自然是地理课堂的最大亮点,农村中学虽缺乏科学仪器,但以其独特的乡村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关键词:地理;大自然;资源;农村中学;特色产业塘蓬镇山区位于

2、廉江市西北部,毗邻和寮镇、长山镇和石岭镇,地处与广西英桥镇交界的边陲地带,土地总面积约 16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6 万亩,林地 5 万亩,地形属丘陵地带,鸭姆河贯穿南北全境,风景名胜、地貌景观和特色产业美不胜收。大自然赋予我们得天独厚的天地大课堂,且当地学生出身和成长于农村,对乡村地理环境并不陌生,熟悉乡村的一草一木和千山万水,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果能够恰当地援引实际生活材料,作为地理教学中研究探讨的课题,则丰富多彩的乡村自然资源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成绩,更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符合新形势下素质教

3、育的宗旨。那么,该如何优化农村地理教学呢?作为一名山区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历来注重结合乡村地理资源进行教学,下面浅谈我的一些看法。一、就地取材,真实认识地理事物真实认识地理事物是地理知识学习的首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地理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而言,最大困境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过窄。自我担任高中地理课程以来,发现学生对诸多地理事物认识较为模糊,哪怕对身边常见事物也是一知半解,况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单纯在课堂上“满堂灌” ,多数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求甚解,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因此,倘若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事物引为素材给予展示,问题必然迎刃而解。例

4、如,在学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章节内容时,课本当中就提及到地貌景观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引述由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各类岩石物质。许多同学对火山活动感到十分陌生,却丝毫不会影响学习本章节的内容。从大范围来讲,雷州半岛是世界上典型的火山地貌,加之受地壳板块运动挤压的作用形成塘蓬山区别具一格的地形景观。根据海拔高低,地形相应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两广丘陵是广东、广西两省区大部分低山、丘陵的总称,塘蓬山区则正属于该地形区的范畴。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都叫山区。当我在课堂上问及“塘蓬地区”所属地形时,学生则习以为常地误认为塘蓬山区的地形属

5、于山地,而且这一看法根深蒂固。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形和参考科学数据,从根本上引导学生纠正这一错误的观点,避免今后再度混淆概念性名词。此外,在讲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中,地质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各类岩石名称也为不少学生所混淆。素有“花岗岩石王国”之称的塘蓬镇,石材加工业是本地的特色产业,其中花岗岩和大理岩是该产业发展的重点。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中的彩色插图了解各类岩石的面貌,但效果不够直观形象。通过发动学生在自己的家乡寻找岩石样本在课堂上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比如,岩浆在巨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岩浆逐渐冷却凝固而形

6、成岩浆岩。如何区分侵入岩和喷出岩,对此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的一种,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磨损、吸水性低,美丽的色泽能保存百年以上,为建筑材料之首选,成为当地口碑不错的特色产品,而玄武岩则属于喷出岩,不同的是密度不大,遍布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如此一来,在两种样品的展示中形成鲜明的真实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原来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将有趣的地理事物联系到课堂上,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显著提高,好成绩也自然水到渠成。二、基于理论,深度剖析生产活动“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病。近年来广东高考命题呈现灵活变通的特点,注

7、重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实际问题就成为重要之举。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推陈出新进步的动力。在广阔的农村,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为广大学子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真正懂得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学生却是屈指可数,分析缺乏系统性,对中学生智力的开发也构成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是生产活动的两大类,在各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安排有这一章节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方向之一。地理学本身源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将经验体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之系统性的构建。为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农村独特的资源与教学

8、相结合,在当地选取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资源(题材)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最终体会地理学的价值,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例如,在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生产生活与地域联系中,就分节详细讲述农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域因素及相应地域的分布。对于研究农业区位因素及地域分布,首先要拟好相应的提纲和实施方案,组织学生走访当地农村,就农业结构、种植规模及区位分布作深入的调研,并作小篇幅的调研报告。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当地耕地资源总体较少,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种植规模不大和品种单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农业生产收入普遍偏低,造成农民外出务工致使部分耕地遭

9、到弃荒。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生产耕作的积极性,重新吸引农民返回农田,则可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避免知识单一化,这有利于构建理论学习框架。在工业方面,石材采掘加工业向来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产业,在廉江市的省道沿途私营石材加工厂众多,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税收的重要来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调研讨论,初步认识到原料和交通成为该工业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同时,石料的开采也给当地造成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大量的石料挖掘会破坏山岭的植被和整体结构,干燥环境下碎石粉尘飞扬殃及周边农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生态隐患令人堪忧。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转变经济

10、发展模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课堂探究的焦点。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切实地将身边熟悉的事物引为课堂研究对象,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锻炼思维,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三、立足生活,联系实践融会贯通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论著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性格倾向、言语风格、饮食习惯、服饰装束、旅游资源开发等等。只要选材得当和变通应用,就能够让学生在

11、生活中体验地理的乐趣。塘蓬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雷州半岛第一、二高峰双峰嶂、仙人嶂巍然屹立,气势雄伟。位于双峰嶂山腰的民族村,民族风情独特,分别有来自壮族、瑶族、苗族、回族、白族等 16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汉朝伏波将军歇马处及南征扎寨时刻的碑文,前副省长在战争年代进行活动的旧迹等景观。2011 年 4 月 1日,在我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野外登山活动中,选址就是双峰东西并立的双峰嶂。在登山过程中,利用在半山腰休息之时就地设置地理课堂,围绕双峰嶂的地貌特征、成因及开发前景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在融洽氛围中达到学在即时、乐在其中的效果。家乡经济发展出路向来也是学生共同关心的议题,体现学子对脱

12、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为学生所熟知的上山民族村在社会各界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造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宅居,推出风情歌舞表演,分层次地逐步改造风景林,把民族村建成具有民族风情的郊野森林生态区,吸引外来游客观光旅游。上述充分说明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铸造第三产业特色品牌,亦可名利兼收。有效利用身边的地理资源,大力促进农村地理教学,让学生更加系统化地了解地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是地理教学的总方向。由于教学资源分配客观存在差异,城区中学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固然便捷,但农村中学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未尝不好,避免机械式地接受知识,全面熟知当地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及人文环境,以社会实践作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相信,农村中学的地理教育以其资源环境优势同样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人才培养作出更多的贡献。参考文献:1吴刚平,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