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249838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浦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杨浦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杨浦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杨浦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杨浦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浦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浦区2012届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上海市上海市杨杨浦区浦区 2012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试语文文试试卷卷(答案做在答题卡上)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2011 年 12 月 一一 阅读阅读(80(80 分分) )( (一一) )阅读下文,完成阅读下文,完成 1-61-6 题。题。(16(16 分分) )(1)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心理、性格极易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2)那么,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又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呢?(3)学者常常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来阐述气候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也就是说,有较大的

2、勇气。”相反,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闷热的地方,由于上述原因,他便会感到心神萎靡,缺乏勇气。孟德斯鸠的观点虽然有绝对化的倾向,但其独特的视角却给人以启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炎热的气候使人敏感、消沉,而长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则具有和谐、平衡、机敏、细腻的心理特征。江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着千门万户的变换,但基本的心理图景却由其地理环境所规定。(4)再就地形地貌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曾以地形地貌为依据将地理环境分成三种类型,即高原、平原和海岸区域。在黑格尔看来,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分别形成了牧业、农业和商业等不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结构中

3、的精神层亦即江南文化精神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江南江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来进行阐述。(5)不同的自然风貌会影响到人的审美心理。我们知道,就普遍的情况来看,北方多崇山峻岭和高原,植被和色彩都显得相对单调。但另一方面,这单调却又是严峻、崇高和阔大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目光所及,是巨大而高远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其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喜好刚毅雄强、粗犷豪迈的美感类型;而江南则有丰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其植被繁密而多彩,景观变化细微而多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感受着的是温山软水、莺飞草长,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因此,其文化心理极易被导向精细和柔婉,沈谦评辛弃疾词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

4、桃叶渡一曲,呢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正指出了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6)除了地理环境以外,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有着区域特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文化心理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最能代表江南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是稻作,二是舟船。(7)“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所描绘的就是金秋时节江南地区处处稻谷飘香的美景。(淮南子坠形训这样认为: “汾水浊宜麻,济水和宜麦,河水调宜菽,洛水轻利宜禾,渭水多力宜黍,江水肥宜稻。”这些都指出了江南是比较适合生长水稻的地区。但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8)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

5、,以航海为生产方式的海岸民族,就容易培育起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机智沉着的品格;草原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不定和马上生涯中,比较容易形成自由奔放、粗犷彪悍的性格。而处于农耕社会的民族,需要的则是对“秩序”的认可与遵从,滋养出的是稳定、平和。第 2 页当然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其主要的社会形态是农耕社会, ,在大的民族性上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我 们以为,江南地区的稻作方式使得民族性的某些方面凸显得更为明显,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区域特性。因为水稻的生长相对较为缓慢,生产技术要求更为精细,而且水稻的生产过程是按部就班的,不可急于求成,只能听其自然,耐心等待。对水稻生长每一环

6、节的关注很容易培养出一种把握“渐变”的能力,而这种对“渐变”的把握培育起来的是稳定、平和的文化心理。(9)而至于舟船,无论是出门代步,还是捕捞运输,对于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其意义都不言而喻。我们知道,骑马坐车与驾船荡舟的感觉差异是明显的,即便同样是驾船,荡舟于山水平远的江南水网与航行于激烈动荡的大海,培育出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在大海中航行,需要冒险的精神和沉着机智的品格,激发的是人的扩张的野心和征服世界的欲望;相反,当我们轻轻摇荡于逶迤绿水、微动涟漪之际,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是充满扩张与征服的想法,有的只是被细腻、柔软、温顺的水波轻抚而变得舒展、自在的心灵。(10)当然,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

7、精神形成的原因时,要注意反对地理环境绝对论的倾向。(11)江南的地理环境对江南文化精神有着先天制约性,它独特的地理背景决定了江南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都区别于其他区域。在地理基础上形成的江南文化的原初本态构成了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12)江南文化精神又不完全受制于地理环境。江南文化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自我生长起来的。正如人的成长一样,其出生时所带有的先天种族、民族的遗传基因固然会决定着他的体格、甚至是性格,但真正影响他情感、心理和性格的是他后天的成长环境。显而易见的是,从远古以至现代,江南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文化特征却有着不同。因此,只有结合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过程的探讨,

8、我们才有可能对其内涵和实质有一比较科学而全面的认识。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 8 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如果 那么 B.因为 所以 C.之所以 是因为 D.因此 只不过2.文章从 和 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3分)3稻作生产和舟船使用分别产生 和 文化心理。(2 分)4.下面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航海、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B写农耕文化是为了凸显航海和游牧文明的自由开放和力量。c环境等因素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D文章在对事物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说明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第 3 页5.第 5 和第

9、7 段中有诗句和文学评论的引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你是否赞同上述说法?说明理由。(3 分)6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3 分)(二(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7 71212 题。题。(22(22 分分) )古渡(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

10、,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矣欠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十分。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3)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

11、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4)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案。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5)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6)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

12、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第 4 页(7)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

13、,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8)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

14、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7.请对第 4 段中“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句加以赏析。(3 分)8.第 5 段“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独成一段,其作用是 (3 分)9.第 2 段、第 4 段在写到洪峰来临,人们表现的态度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出其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3 分)10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15、分)A第 2 段通过乡人渡河的众多细节,反映了他们快乐、纯朴却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B第 4 段中“葛藤”的“肆无忌惮”运用比拟手法,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素。C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D文章最后一句既照应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有点题作用,揭示了古渡的内涵。E文章在写作上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富有感染力又引人深思。F文章虽是写古渡,其实是表达对以“古渡”为代表的带有“朴化”韵味的事物的怀念。第 5 页11本文与教材中汪曾祺的 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则有 、 的特征。(3 分)12.回头眺望“古渡”与“向前的生活”是否矛盾?结合上文谈谈你的认识。(4 分)(三)默写。(三)默写。 (6 6 分)分) (任选(任选 6 6 空,超过空,超过 6 6 空,按前空,按前 6 6 空评分)空评分)13 (1) ,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 )(2)君问归期未有期, 。 (李商隐夜雨寄北 )(3)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4)坐观垂钓者,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