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245165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0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启东中学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卷1 礼记 大传载: “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这表明 “ 礼”和“ 法”A都是以同样的权力维持的B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C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D都是依附于传统习惯的3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

2、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4 耒耜经 记载: “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 刻为级, 前高而后庳, 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5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 迁业(改变原来从事的职业)” 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 尽逐绫绸之利 ” 。农民 “ 迁业 ” 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 “ 重商 ” 政策的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 寒苦子弟,皆得

3、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 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 “ 科举制度全面推行 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 ” 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7 新全球史写道:“ 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吸收平民参政,

4、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8“ 公元前 399 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 人,组成陪审团, 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 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A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C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9 马啸原引用恩格斯的话评价某一历史事件:“ 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 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

5、。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这一历史事件是A梭伦改革B克里斯提尼改革C分封制的瓦解D万民法的实施10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 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 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 一段话,改为 “ 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 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A赋予国王立法权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11“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首相人选可以是任何能获得下院支持的人,而不是习惯上认为的下院最大党的党魁, 如 1924 年国王乔治五世任命了工党的麦克唐纳为首相,该届议会保守党2

6、58席,工党 191 席,自由党159 席。除此之外,更不乏上议院贵族奉诏出任首相的先例。” 这说明在英国A.国王依然掌握国家大权B.下院选举无关首相人选C. 贵族政治一直盛行至今D.君主立宪制度较为灵活122014 年 11 月 21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宣布,众议院已于当天正式向华盛顿联邦法院起诉奥巴马政府。起诉书列举了“ 两宗罪 ” ,包括奥巴马政府“ 两次推迟实施 ” 医改法案中关于雇主必须为雇员购买医疗保险的条款,奥巴马政府违规使用联邦账户资金向保险公司支付 1750 亿美元。材料说明A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B国会弹劾总统的标准为是否违宪C总统拥有支配国家财政的权力D国会决

7、议未经总统许可直接生效13历史学家布拉赫尔称某国的政治制度是“ 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 。他指的是A德意志帝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B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C中国维新派倡导的君主立宪制D中国清政府实行的君主专制14 1850 年普鲁士宪法规定“ 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 ,“ 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 , “ 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A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C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国王处于 “ 统而不治 ” 地位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

8、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 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 “ 趋势 ” 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16.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 。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 它是近代

9、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17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写道: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便产生了逆反心理。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 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 妖” 。占领南京后, 毁夫子庙。 烧寺院古迹, 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洪秀全曾下诏书说:“ 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 ” 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B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C反对孔孟诸子百家学说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化D实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思想上的统一18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

10、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甲午战后, 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A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B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20据 1913 年 2 月 23 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 “ 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

11、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21吴晓波在跌荡100 年中认为, “ 在 1919 年的 5 月、 6 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 ,五四运动 ? 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 ? 的人。 ” 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

12、爱国运动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21926 年 7 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 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 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 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A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B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C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23傅吾康曾说:“ 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 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中国人对进犯的

13、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24.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 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 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 。他论述的是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C.社会主义革命积极作用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25.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 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 张,其中同意票3037 张,反

14、对票没有,弃权票3 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 据此可以了解到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ABCD261958 年 7 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 反攻大陆 ” 。7 月 18 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金门炮战, 意在击美、 支援阿拉伯人民。8 月底, 美国撕下了 “ 盟友” 的假面具,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 ,指出 “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由此可见 当时世界部分地区

15、局势动荡不安 台湾当局出现了“ ” 的倾向 美国对中国还是有所顾忌 中国共产党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A. B. C. D. 27游艳丽在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 一边倒 ” 外交政策之联系中论述: “,一边倒 ? 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下列解读与材料不符的是A过于倚重苏联使新中国的发展走了弯路B不利于中国利用更多的外部条件和良机发展自己C加剧了中美的紧张对抗D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281961 年 6 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 它归还祖国, 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说明A“ 一国两制 ” 的方针开始提出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D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的灵活性29 有一种观点认为:“ 冷战 ” 结束之后,不结盟运动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其成员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B参与国大多参加了政治军事同盟C它是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而建立的D没有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标30.下图是宋学海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