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245099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学生姓名:梁航专业班级:资勘13-1 学号: 3130101108 指导老师:余勇日期: 2016年 6 月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目录一、引言 . 11.1 研究的目的要求. 11.2 研究的具体任务. 11.3 自然地理及前人工作概况. 1二、水湘圩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床类型 . 4三、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 43.1 成矿规律 . 43.2 控矿因素 . 4四、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的优选. 64.1 成矿单元(成矿带)的划分与圈定. 64.2 成矿预测区的分级与圈定. 74.3 找矿靶区的

2、优选. 7五、 I级找矿靶区的详查设计. 85.1 投入方法及选择依据. 85.2 方法实施方案. 11 5.3 预期成果 . 11 附图、附表 . 12 一、引言1.1 研究的目的及要求根据水湘圩地区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矿产分布、矿床类型特征,总结该区成矿规律,在编制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编制成矿预测图,优选预测靶区, 并对优选的一级靶区进行详查设计。1.2 研究的具体任务(1)编制水湘圩地区矿床(点)特征一览表;(2)编制水湘圩地区A-A地质剖面图(1/5 万) ;(3)编制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图(1/5 万) ;(4)编写实习报告: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靶区优选报告

3、。1.3 自然地理及前人工作概况水湘圩地区为水系发育的山区,区内山川走向均大致呈南北向。中部为切割十分剧烈的中高山区,海拔在1100m 以上,山势陡峻,坡度可达2540,残坡积物为厚度不大于12m并有少许基岩碎块的黄褐色亚粘土。东、西和南部则为低山丘陵区,山势较缓。在砂页岩分布区,残坡积物为夹杂着少许基岩碎块的黄褐色亚粘土,单厚度大于3m,局部可达10m 以上;灰岩分布区喀斯特地形发育,残坡积物则为红色粘土,其厚度为010m 不等。本区属温带气候, 温暖潮湿多雨。 年平均气温为18左右,其中 8月最热,平均气温为 282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一般为67,但在山势高峻处的气温则要普遍偏低甚多。年

4、平均降雨可达 1500mm 左右, 大多集中在38 月,其中以 5 月和 6 月降雨量为最大。 区内植物茂盛,灌木丛生,中高山区和丘陵区均有竹林零星分布。本区人烟稀少, 交通不便,尤以中高山区更为突出,区内除已经开采的矿山人口较多外,水湘区,黄圩和大坪等地仅有的几个居民聚居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瑶族等少数民族。本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为水稻和薯类。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数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商业网点。 由于山区丰富水利资源的逐步利用,已修建了小型水电站,渔业也得到了发展。XXXX年,某地质队曾在本区开展了1:50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进行了同比例尺的地面磁测、 地面伽玛测量、 重砂

5、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综合方法找矿工作。同时对已知矿点和新发现的矿点,相继进行了地表检查与初步评价工作。工作质量符合规范要求。XXXX年,某地质队根据上级下达的“为确保XXX锡多金属矿山的生产和延长服务年限,以满足矿山产量大幅增长的需要,必须提早做好扩大后备储量的勘探工作”这一指示精神, 对该中型锡多金属矿床(22 号)第三中段以上局部有望地段及其以下的深部,进行了相应的勘探工作,并于XXXX年底交了勘探报告,扩大了矿山的后备储量以及进一步找矿的远景。XXXX年,某地质勘探队与某矿床所、某学院共同协作,对这一典型的基础地质与矿床成因等进行专题研究, 同时还对本区南部的小型矿床及一些重要的矿点

6、和矿化点,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该区区域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床、矿点分布较为集中,成矿作用明显。二、水湘圩区地质概况2.1 地层本区地层从老到新为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见表2-1) 。震旦系( Z)分布于图幅的中北部。地层总体走向为NE-SW向,主要为一套遭受轻微变质的砂岩和页岩组成。这套地层构成本区的北东向基底褶皱的核部。寒武系()分布于图幅的中北部。该地层总体呈NE-SW走向,主要由砂岩和页岩互层组成,亦遭受轻微变质。这套地层构成北东向基底褶皱的两翼。寒武系与其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泥盆系( D)主要分布于图幅的东部和西南部,花岗岩舌状侵入体以北也有

7、少部分出露。地层总体走向近南北,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和砂岩组成。泥盆系在本区只在上统(D3)和中统(D2) ,缺失下统( D1) 。中泥盆统可分为两个组,上泥盆统则分为3 个组。泥盆系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石炭系( C) 本区内分布最为广泛,除本图幅的中北部外,其他各区均有出露。地层的总体走向近南北,主要有灰岩、白云岩、白云灰质岩等组成。石炭系地层在本区内出露较全,可划分为下石炭统(C1) 、中石炭统( C2)和上石炭统(C3) 。其中,下石炭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组。石炭系与其下伏地层呈现出不整合接触。二叠系( P) 本区出露最少,仅局部分布于黄圩以西。地层走向南北,主要由灰岩和砂岩组成

8、。可分为下二叠统(P1)和上二叠统(P2) 。二叠系与其下伏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第四系( Q)主要分布于大圩、水湘圩、黄圩、通天河下游等地的河流冲积物与汇水盆地。冲积物多为砂和粘土,有时有少量的砾石。表 2-1 水湘圩地区地层简表第四系( Q)粘土,砂质及砾石,厚18m 二叠系 (P)上统( P2)砂页岩及含锰硅质岩,厚6072m 下统( P1)灰岩,硅质灰岩及深灰色灰岩,厚228269m 石炭系 (C)上统( C3)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厚235m 中统( C2)白云岩,厚293m 下统( C1)梓门桥组灰黑色白云质灰岩及硅质灰岩,厚150m 测水组炭质页岩夹砂岩,厚57-165m 石磴子

9、组薄层灰黑色致密灰岩及灰色质纯灰岩,厚180-300m 孟公坳组上部为页岩,厚35-100m,下部为深灰色致密灰岩及瘌痢状灰岩,厚105-290m 泥盆系( D) 上统( D3)岳麓山组含铁石砂岩及页岩,厚110-150m 锡矿山组中厚层灰岩及癞痢状灰岩,厚160-149m 佘田桥组泥质灰岩偶夹页岩,厚203-360m 中统( D2)棋子桥组白云岩夹青灰色致密灰岩,厚240-370m 跳马涧组石英砂岩,砂质页岩,底部有底砾岩,厚200-270m 寒武系()砂岩,板岩,硬砂岩及硅质岩,厚3275m 震旦系( Z)砂岩夹页岩,厚1451m 2.2 构造本区褶皱与断裂构造均很发育,全区从东向西可分为以下构造单元:大坪通天河向斜区分布于该区东部,为一呈南北向开阔而平缓的向斜,轴向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