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鱼钩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241827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色鱼钩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色鱼钩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色鱼钩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色鱼钩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色鱼钩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色鱼钩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色鱼钩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二、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推进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获得更多的信息来解决发现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积极生动的学习新知识。为了更好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的有用人才,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 探究的教学理念,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3、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

2、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4、学情分析:学生很喜欢学习故事情节比较生动的课文,而这篇课文恰恰就是这样的,所以学生会非常喜欢去读课文。但要想在读中去提高语文素养,如独立阅读时加快默读的速度,以事情发展为线索,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等,还需要老师在其中适当地引导、点拨。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熟练朗读课文。2、学习第一二段, 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读书

3、思考法;师生双边交流法;重点语句剖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重、难点:1、体会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课文的范读音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情景渲染1、播放红军长征路途情景谈谈感受?2、提问:同学们,你了解长征吗?谁知道长征故事还有哪些?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

4、鱼钩、整体感知,领悟情感。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意见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 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a、以老班长为主线。1、默读,边度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2、这几次描写老班

5、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 “炊事班长快四十随了, 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难)(2)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 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还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3)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4

6、)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 生怕它们饿坏了身子, 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 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5) “瘦的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老班长历经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的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 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过度: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

7、党员。b、找出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学习“应咽草根、鱼骨头”片段。(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2)抓住“眉头紧皱” “应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又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课的摸”等重点词朗读。(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

8、容。(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1)自由轻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老班长“奄奄一息” ,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过度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老班

9、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过渡语: “老班长的手垂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东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品味金色,升华迁移。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1、 (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

10、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 长满红锈的贴花鱼钩, 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辛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1、让你为老班长立一块碑你会在上面写什么?2、让你做一名导游你会怎样向人们介绍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欣赏音乐 :我们是国产主义接班人、作业布置:课后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做读书笔记。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在教学活动中,我也不

11、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 !”我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室里格外沉静,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金色鱼钩怀念鱼钩救照顾老班长三病号这时,教师接着说: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

12、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老班长!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哽咽悲怆,催人泪下。“你为什么多叫一声老班长呢 ?”教师追问。“我希望我的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与敬佩之情。”教师提议,全班同学起立,深情地为老班长默哀。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 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由此,笔者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我觉得这堂课好的做法有三:第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金色的鱼钩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撇开了枯燥

13、的分析, 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表情朗读。整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一)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二)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 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第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学生自我感受, 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 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进行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声音略带颤音,给人以忍着痛苦,含泪叙述之感,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对于文中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情的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