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1.隐性知识概念.隐性知识概念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 1958 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 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 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 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 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 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 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 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2. 显性模式显性模式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 化来实现,企业内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历经四个循环阶段。
社会化阶段社会化阶段社会化阶段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 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 技术显性化,但总有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将隐 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 环节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 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外化阶段外化阶段外化阶段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 解和接受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人们将自己的经验、 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 程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共享,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 规的知识才可以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则不易为他人获得因此,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 采集和加工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 组合阶段组合阶段该阶段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 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 产生新的理念私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 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 识企业将从个体员工收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加工整理,形成一般的显性知识,最终浓缩 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员工可以方便的吸收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营 内化阶段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 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 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 行知识的更新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 在上 述四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是企业新知识生产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 避免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加四种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公司的新知识产生水平3. 显性障碍显性障碍正如波拉尼指出,如果隐性知识是个人的见解,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获取,隐性知 识的显性化显然是困难重重。
下面我们从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的特点角度来分析隐性知识 显性化的主要障碍 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所谓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和应用 的隐性知识这类隐性知识多植根于人类身体机能的运用,或对于工具的使用如艺术家 演奏与绘画、医生对病人施行手术等在这些操作技能及艺术技能中存在大量隐性成份 该类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隐性知识被限制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被共享典型表现是将知 识专有化,对具有商业价值的隐性知识进行控制,以避免知识显性化使自身失去竞争优势 此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信任机制的建立,通过内部思考与外部交流可以获得除此之 外,往往还需要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是指,当主体所认识的外部世界是另一个主体,两主体之间的交 互必然需要通过言语(包括肢体语言)来进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和运用的隐性知识即是 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无意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的范围显性 知识是很容易识别,但内在的思维和灵感以及经验这类隐性知识是很难描述的经验和知 识深度又导致隐性知识的深化,增加了表达知识的难度。
不同语种之间的表述的差异也增 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往往要求主体间有着与交流主题相关的 共同的知识背景另外,讲故事,通过隐喻、象征、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 间构筑共同的语境,因而,这种做法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考虑到认知个体内部思维、情感、心智模式、直觉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会影 响到个体提取客体信息、施予智能行为及信息传递过程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信 息认知与再生”方式而这些即是基于认知个体内部心智与思维的隐性知识,或称为基于个 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体现为个体的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觉、 情感等方面获取一般需要通过师徒传授方式,在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进行建构 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 相对于个体的元认知,种族、历史、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体所处 的组织环境都会对个体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模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层面,形 成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该类隐性知识,会对个体的元认知、个体与其它个体的交互、 及个体对自然客体的认识过程产生影响。
如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共享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 的,知识共享的流动要求参与人采取开放的态度这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经由个体在 其环境中长期体验来实现4. 存在的风险存在的风险风险一风险一隐性知识由于具有不易用语言表达, 不易衡量其价值和不易被他人所理解的特点,已 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显性知识相比而言,容易表达和转移,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学习,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在一定知识水平范围内,对于越来越多显性化 的隐性知识,如果组织内不能及时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竞争对手会设法获取这些已经应用或已经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并将运用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组织内部应采取一定 的措施,一方面保证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另一方面加强显性知识的保密,防止竞争对手的 复制加强显性知识的保密,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风险二风险二隐性知识显性化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弥补其过高的显性化成本随着显性化水平的提高, 知识的转移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学习方式转变为语言调制方式过程中,组织需要创造出其 中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及技术条件,这必然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同时, 显性化所创造的收益 难以在短时间内衡量,显性化成本会随着知识显性程度的提高而改变。
因此,在组织内部, 显性化成本及收益的衡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风险三风险三 没有及时或正确地将组织内部隐性知识显性化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如果组织 没有及时将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外化,并得到充分利用,有可能会使组织丧失各种机遇 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可以或都能够正确地外化为显性知识,如果组 织不顾技术水平及其他方面的限制,硬是将不可显性化的知识显性化,从而导致核心知识 的错误解释,以至于知识的错误运用,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需要组织把 握住一个度,即知道哪些知识可以正确的显性化,能够显性化的程度而这个问题解决还 需要依靠管理人员一定的经验知识风险四风险四 对于知识主体来说,尽管自身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但不一 定有益于个人个人知识的创新和研究是耗费大量精力,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 因而 知识主体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投入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信誉成本作一个风险预测,预测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共享后的公平性及合理性及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这些成 本不是薪酬所能弥补的, 当知识主体无法通过内部机制获得补偿时,就会限制知识的传播 与共享,从而也就难以实现合理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的。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1)为了克服由于人才外流所造成的隐性知识的流失,除了可以将个人的隐性知风险规避 识显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组建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学习机制来充分挖掘知识主体头 脑中的隐性知识,将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通过组织内各种渠道的传播和共享,成为组织的 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的是员工之间隐性知识层面上的沟通,这就要求组织内的知 识主体对如何协调组织的工作有一种全面理解,而组织应创造出一种鼓励知识主体发挥合 作精神的环境, 以达成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协调,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归纳、总结,完成向 组织隐性知识的转换同时要不断地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不断地创造新 的隐性知识,保持组织的长期竞争力,由于技术类的隐性知识归根到底是以单个主体为基 础的,所以应从人本角度出发,由组织的内部文化来驱动知识的产生,激励员工主动寻找、 共享、创造知识,在组织内部形成自下而上的知识拉动型流动机制2)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所需的技术水平及知识主体知识显性化所需的专业知识, 以 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准确程度在组织内部,知识主体要建立和维持必要的知识转化能 力和技术使用能力,以及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
同时,由于知识主体具有较强的 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因而可以适当的授予其处理和利用组织知识的权利以提高个人的 知识水平同时,知识转化技术要随着业务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作相应的重组和适应性的变 化3)采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外包的形式来降低知识显性化成本,专业的信息技术外包 商能够提供高水平、低成本的技术产品和专业的技术建议同时,在与信息技术外包商相 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相关的技术知识这时需要合作双方知识的流动、共享及 相互间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组织内部人员要积极参与合作,并提供组织的工作 流程和部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信息,使知识转化的技术产品更接近于实际工作的要求; 同时,通过进一步参与知识转化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工作,来了解该产品的理念及要求,并 提出不足之处,以促进切实可行的技术改进方案的提出;另一方面,技术供应商也应注意 吸收组织内部知识,协助组织成员加深对该类产品的理解,从客户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以 高效率、低成本的知识转化产品提供给客户 (4)组织要为知识主体提供宽松的奖励措施,一方面要对知识主体新知识的付出绝对给 与补偿,按所提供的知识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与奖励性报酬, 使知识主体期望值得到满足, 使个人贡献知识的回报大于囤积知识的回报。
建立良好的外部制度,以促进知识的积累, 加大知识主体提供隐性知识的压力及动力5. 隐性知识特征隐性知识特征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 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 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 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 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 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