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应用北师大教育系禹志兰山西 阳泉市二中崔建国礼义廉耻是儒家宣 扬的四种政治伦理规范,曾支配过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那么,它们有何历史意义 以及在现实中如何应用,将是本文探讨之旨一、礼义廉耻的涵义及其历史二鱼;、、I 左己夕‘礼义廉耻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据《管子·牧民》载: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也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 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礼不逾节,义 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 民无 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由是可见,礼可 明贵贱尊卑,义能立行事之宜,廉会别正邪善恶,耻则知羞耻之格,均为修身治国之本何为礼呢?礼源 出于祭祀西周时,把礼从祭器所代表的仪式,扩展到政治和伦理道德领域,因而周礼就是政治制度的 和伦理道德规范春秋时,孔子主张 对“民”要“齐之以礼”,¹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 上大夫鸣的周礼界限,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的政 治伦理主张战国时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 子 关于“礼”的思想,认为“礼者,养也”,子提出‘’礼者,法之 大分,类之纲纪也”,½赋礼以法的含义,主 张以法辅礼。
汉儒注重礼的政治实践作用,“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 同异,明 是 非也”,¾“礼也者,理也’,¿,并对君 臣 上 下、父子兄弟、宦学事师、班朝治军、在宦行法,祷祠祭祀,婚姻丧葬等作了具体规定北宋李靓发展了自荀子以来的儒家“礼论”,所论的“礼”,不仅指封建的等级制度,还包括了行政、法律、艺术、道德及生活方式等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所有方面,认为“礼、乐、刑、政、仁、义、智、信八者,是皆礼也’,À、但礼与其它七者又不是并列的,“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师友、宾客、死丧、祭祀、礼之本也”.,而 乐、刑、政,“礼之支也’, ,仁、义、智、信,“礼之别名也吗南宋朱熹认为,“礼谓之天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 画出一个天理与人欲,教育规矩,可 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 总观封建时代的礼,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综合体,无论 礼属伦理范畴,还是政治范畴,字L的演变过程最终仍未脱离社会而存在,而且,礼和社会关系密切相联,并在社会关系中,尤其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所以,把“社会关系”作为中介物,分析礼的本质,其表述应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礼既然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历史上有其重 要意义。
就其积极意义而 言,礼可以为国,即在治理国家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礼可以修身,使人和、人雅,使 人与人之 间接物、待人、礼貌相处,对 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就其消极意义而言,礼在封建时代是用来维护政治等级秩序井然 的局面和对君权的巩固用礼正名,通 过名分规定各级人等的 社会地位及其行为准则天 子祭 天 地,诸侯祭 社1302樱,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一诸说.’‘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视义为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天子之堂九一切行动之准绳,唯义是从,其他在所不顾,也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心名位不即要“舍生而取义’ ,各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同,礼的规定也不同,并且不能随意更变,否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董仲舒认为,“正其则,视 为非礼还有,礼治因受上下式思想的影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可 见,响,未得到正常发展,结果把礼也拉向个体的早期儒家多 为重义轻利一为义利统一观范围和超越层面上去说,于是礼的涵义不过是“利者,义之和也婚,义、利是统一的墨子主一个敬字,“礼者,敬而已矣崛,具体的礼也和张,“兼相爱,交相利’,@,认 为义利是统一的,形上的天拉上关系,人们上事天,下事地,都是并不 矛盾,合“义”的行为才能给人带来利益,礼,即“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不“义”也就不“利”,即“义、利也’ ,母。
陈亮、叶是礼之三本也”由礼涵义的演变,变可为中适认为,“义”体现于“利”中,离开“利”也就无国缺乏社会意识之证因此,中国历来的知识所 谓“义”,“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分子中,有玄学家,有儒将,有侠义之行之士,耳’,@,戴震则进一步提 出“义”存“利”中,“理有气节之士,有隐逸之士,有高僧,有独行之者,存乎欲者也’,¾士,独缺社会改革家义作为道德的基本范畴,还常和“仁”连封建时代的礼贯穿于人们的日常饮食起用,有从兄、敬长、尊贤等义,如“仁之实,事亲居和言行举止中,不能不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含,“亲 亲,仁也;敬影响,从而养成有益于君主专制的孝顺、尊敬长,义也@的品格,这种品格的形成反过来确保国家的除此之外,义还可作道理、正理讲如“或“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政治生活的实施,达劳心,或 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到修身之目的,可 见,其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于人 者食人,治 人 者食于人,天下之 通义了更好地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扼杀理性的自也’吻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由上可 见,义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涵义义何为义呢? ( (说文》解释为“己之威仪也,从在封建时代同样起着积极、消极两方面的作我从羊”。
西周的礼制规定了各种礼仪义,作用孟 子提倡为道义原则的献身精神,在历史为道德范畴 的基本含义是“宜”义者,宜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众多志士仁人,处于逆境也’, 春秋时代,在诸候争霸 中,非常重视义,时没有失掉道义,处于顺境时也没有离开道“大国制义以为盟主”,义也并始成为人们的义,为捍卫国家,达到了较高的理想境界,广为行为标准,“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多行不后人流传从兄、敬长、尊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必自毙义,但是一味地顺从,又会养成逆来顺受的性义 和利又 是 互相联系 的,“言义必及格,不利于人的发展在 义利关系上,一方面 利”,这就涉及到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 的关义可促进利的发展,“夫义,所以生利也’ ,@春系 问题,就其之间的关系大至有两种说法一秋诸侯争霸中,强 调“利民厚生、利以丰民 ,为重义轻利观孔子认为,“君子喻于 义,小人因而取得 了民众的支持另 一方面义可以制约喻于利’嗜,反对“不义 而富且贵嗜的 巧取豪利,晏婴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 强,夺,主张“见利思义’,À,“义然后取, , @孟子认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 ,@要求“居利思为“上下交征利 而 国危矣’心,专讲利就会引起义’,心。
无论义促进利,还 是 约束利,其目的是危乱,故凡事不问是否有利,只看是否合义又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1303何为廉呢?廉即廉洁孔子特别重视为政廉洁贫他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 富不均,“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鲁国季康子统治的地区所发生的“患盗”,孔子认为是由于季康子贪欲太大,大肆聚敛财富,为政不廉所 造 成的,“苟子之不欲,虽赏之 不窃’,如果执政者没有贪欲,那么就是叫老百姓去偷,他们也不会去因此,孔子一再告诫当政者为政要廉洁;“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吻,“礼与其奢也宁俭吻,“奢则不逊,俭则固吻,这是提倡廉 洁,反对腐败据《论语》记载,季氏的财富超过了鲁国的国君,而冉有继续要帮他聚敛钱财,孔子知道后大发雷霆,“非吾徒也,小人鸣鼓而攻之’ ,,将冉有逐 出了师门,可 见孔子对廉政的向往和对贪败的痛恨孟子认 为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损廉、即“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 贾谊、刘向、顾炎武都非常重视廉,顾炎武并且在自己的诗文中,大声疾呼、抨击小人们的非廉之行重视“廉”,提倡为政廉洁、利于 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但是偏激地谈廉,并视人们生 活清贫为廉又有其消极性。
如孟子与 匡章的对话中,言陈仲子的廉洁还算不得彻底,要仲子把廉洁之风推到顶点,还须仲子 要变为蛆躬1封建时代提倡廉洁奉公,对于一些剥削阶级分子来说,只 不过是一种谋私之政治策略和统治手段尤其是统治集团,他们要求部下信奉并践 行廉洁奉公,而自己却贪污腐败,损公肥 私,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正如 明清之 际著名思 想家黄宗羲所揭露的:’‘帝王以天下之利归 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 人不敢 自私,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充分说明了历代统治集团提倡廉洁奉公的 虚伪性 和欺骗性何为耻呢?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 贵焉,耻也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崛,也就是说大话的人是耻孟子认为“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吻,也就是说声誉超过了实际,有 道德的君子常把它看作是一种耻辱,也即名不符实为耻对于耻的认识,孔子说,“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伎不求,何用不减?”,º说明知耻才能达到勇的境界,才能称之为士孟子也认为,“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喻,也即知耻才能改过 自新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 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心耻要求说话符合客观实际,也即实事求是,知耻又能免于羞耻等有其重要进步,但是,以耻来维护当时封建等级的伦理社会又有其消极作用总之,礼仪廉耻是修身治国所必具的四种伦理道德规范孔子对礼、义给予高度重视,认为是君子所必备的礼是人立足之根本;义利之分是考验君子或小人的尺度;廉是为政应倍守 的准则;知耻才能达到近乎勇的境界贾谊认为“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À刘向认 为,“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 士 不与焉,举信而士 不与焉,举廉而士不 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清人顾炎武云,“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º笔者认 为,礼义廉耻可以为国,但不能是治国之本,因为决定一 个国家兴成败之 关键在 生产力,而不是上 层建筑,所以礼义廉耻 在治国时起影响作用礼义廉耻还可以修身,使人清明,但是封建时代的礼义廉耻使人修身之目的,是为统治阶级的 统治而服务的,具有消极意义二、当今社会与礼义廉耻的继1304承毛泽东于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 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礼义廉耻四种伦理道德规划同样如此如何取其精华并继承和发展,笔者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1.克服野蛮粗暴的行为,继承和发扬礼貌待人的态度孔子提倡的以礼待人,为人和善,至今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如何使之在社会上发挥应有 的作用,笔者认为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家长、教师不仅要讲授如何行礼以及礼之重要,而且要让他们在实际中真正行动起来,先从对父母、老师、同学以礼相待开始,在此基础上,再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对于那些从事社会服务性行业的人,要办字L仪培训班,改变过去那种自恃清高,看不起别人,苦脸相遇白眼相送的态度,使他们能说说和气、要用礼貌语言、和蔼可亲,整个社会变得更好2.消除 自私自利的念头,继承和发扬合理的义利关系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儒家争论之问题,孔子倡导重义轻利,当义利统一时,利可取.只有利而无 义,君子不为的 思想,是我们应借鉴和发扬的在义利关系上,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第一、重义不轻利,既大力提倡社会主 义集体主义理想道德,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和集体合法的物质利益只有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如果重义轻利,尚义贬利,人人都空谈义理,放弃物质生活追求,社会就不能前进第二,取利要合义,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必须遵循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任何非法取利的行为和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对社会和他人合法利益的侵害,都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