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4321076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评阅人1 :马量主任医垣浙二医院评阅人2 :迕挞海主任医痖浙江省厶民医院评阅人3 :冯强副主任医娅浙二医院评阅人4 :评阅人5 :答辩委员会主席:塞理主任医垣浙江省厶民医院委员1 :何忠良主任医痖浙江省省童回德医院委员2 :杨运海主任医虹浙二医院委员3 :莹威力副主任医哑浙二医院娈员4 :强弛副主焦医垣浙二医院委员5 :委员6 :答辩日期:2 0 1 3 5 2 3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2、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浙江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靴敝储鹤:P辩醐:渺年朋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厶t C,签字目期:为,严厂月罗签字日期:知l 多d -

3、月哕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七年时间匆匆而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 - - j 即将结束,回首,无数往事历历回荡在心间,让人无限感慨。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倪一鸣教授,感谢您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殷切关怀。两年中,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倪老师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论文的构思、设计及具体实施、数据收集处理,倪老师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您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手术操作技术和对患者关怀备至的医德始终感染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并时刻激励着我在以后的学 - - j 和工作中更加努力。在此谨向我的导师倪一鸣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4、和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浙江大学对我的培养,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的各位老师,他们对我临床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学 - - j 生活中给予的亲切关怀! 正是他们的帮助与关怀使我从一个仅仅只有书本知识的初学者成长为一名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和初级实践能力的心胸外科研究生,并使我深深的爱上了这门学科。感谢马量老师、姜力骏老师、赵海格老师、骆文宗老师,吴胜军老师,感谢李诚成师兄、樊婧雅师姐,感谢胡鹏,感谢你们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给予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我的室友,感谢我的同学,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的所有师兄师弟们在日常工作和学 - - j 中给予的帮助! 感谢你们为我的带来

5、的快乐时光!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爱人,是你们对我的无私的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最后衷心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学者。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瓣膜手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单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比较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胸外科学硕士研究生陈哲指导老师倪一鸣中文摘要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瓣膜手术同期使用双极冲洗式射频消融与单极射频消融两者治疗心房颤动的优缺点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 0 1 0 年7 月至2 0 1 3 年3 月在浙江省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接受心内直视瓣膜手术同时行双极冲洗式R F 消融改良M a z e l I I 型手术的2 3

6、例病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行心单极极冲洗式R F 消融改良M a z e l I I 型手术的3 3 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另外选择同期患有瓣膜疾病且合并房颤进行了瓣膜手术而未进行射频消融的2 2 例病例作为空白对照。收集3 组病例的详细围手术期资料,术后采用调查门诊复查信息、电话等方式随访病人,通过了解病史、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是否恢复窦性心律、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和出血、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效果和手术风险等方面的差异。所得数据通过使用S P S 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体外循环时间7 4 7 0 土1 9 2 2 m i n ,对照组6 8 8 8 i

7、1 6 9 5 m i n ,两组没有差异显著( p = 0 2 4 9 ) ,研究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比对照组多5 9 2 m i n 。研究组主动脉1 1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阻断时间4 7 4 8 + 1 6 5 9 m i n ,对照组3 8 2 7 + 1 1 9 0 m i n ,两组差异显著( p = 0 0 2 8 ) ,研究组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比对照组多9 2 1 + 3 5 6 m i n 。研究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对照组有2 例患者( 6 0 6 ) 于术后死亡,两组围术期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p = O 2 4 3 ) 。两组分别- 9 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8、 p = 1 0 0 0 ,p = 0 2 5 4 ) 。并发症方面,研究组术后再开胸止血1 例,恶性心律失常2 例,发生I 度房室传导阻滞1 例,感染血象持续高1 例。对照组顽固性低心排1 例。恶性心律失常3 例。围手术期中风1例,感染血象持续高2 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 9 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2 1 7 4 V S 2 1 2 1 ,p = 0 9 6 2 ) ,- 9 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分别为0 0 7 7 ,0 0 6 6 )研究组术后住院7 5 7 + 1 2 0 天( 6 1 1 天) ,对照组为7 5 5 - 4 - 1 0 9 ( 6 1 1 天) ,两组

9、无显著差异( p = 0 9 5 8 ) 。两组分别与空白对照( 7 1 4 + 0 5 6 天) 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分别为0 1 3 2 ,0 0 7 9 ) 。3 组人员长期随访均无丢失,且出院后无病例死亡。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即刻房颤消除率达到了1 0 0 ,其中研究组有1 2 ( 5 2 2 ) 个患者恢复窦性心律,8 ( 3 4 8 ) 个患者为交界性心律,3 ( 1 3 O ) 个患者需要安装临时起搏器,对照组有2 0 ( 6 4 5 ) 个患者恢复窦性心律,1 0 ( 3 2 3 ) 个患者为交界性心律1 ( 3 3 ) 个需要安装临时起搏器。这两组患者之间恢复心律之间

10、无统计学差异( p = 0 3 3 1 ) 而空白对照组仅有4 5 5 的患者自行消除房颤。在接下去的住院过程中,研究组中有1 4 ( 6 0 9 ) 个患者恢复窦性心律,5 ( 2 1 7 ) 个患者为交界性心律,3 ( 1 3 O ) 个患者房颤复发,1 ( 4 3 ) 个患者出现房扑,原先3个安装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均在出院前恢复自主心律,拆除临时起搏器。对照组患者中有1 7 ( 5 4 8 ) 个患者恢复窦性心律,4 ( 1 2 9 ) 个患者为交界性心律,9( 2 9 0 ) 个患者房颤复发,1 ( 3 3 ) 个患者出现房扑,原先1 ( 3 3 ) 个安装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均在出院前恢复

11、自主心律,拆除临时起搏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 = 0 5 0 3 ) 。在最近的随访中( 患者均随访3 月以上) 发现研究组中有17 ( 7 3 9 )个患者恢复窦性心律。1 ( 4 3 ) 个患者仍为房颤心律,5 ( 2 1 7 ) 个患者出现房扑,对照组患者中有2 2 ( 7 1 0 ) 个患者恢复窦性心律,5 ( 1 6 1 ) 个患者房颤复发,4 ( 1 2 9 ) 个患者出现房扑,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 = 0 2 9 0 ) 。研究组和对照组N Y H A 心功能分级无统计学差异( p = 0 8 4 9 ) ,但对于空白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T 1 I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

12、文摘要( P 分别为o 0 3 3 ,o 0 3 5 ) 。研究组术后左房横径平均缩小3 8 7 m m ( P = O 0 0 5 ) ,左室收缩末横径平均缩小2 6 1 m m ( p = O 0 4 6 ) ,左室舒张末横径平均缩小3 6 9 m m ( p = O 0 3 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室射血分数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 P = O 4 6 6 ) 。对照组术后左房横径平均缩小5 2 2 m m ( p 0 0 5 ) 。回顾性收集所有获随访病例术后最近一次复查心超的结果,结果见表7 。所得心超复查结果都是术后3 月以上进行的。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正文一结果表7 患者术后

13、心超心功能参数结果显示:经配对t 检验,研究组术后左房横径平均缩小3 8 7 m m ( P = O 0 0 5 ) ,左室收缩末横径平均缩小2 6 1 1 m m ( p = O 0 4 6 ) ,左室舒张末横径平均缩小3 6 9 m m ( p = O 0 3 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室射血分数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 P = O 4 6 6 ) 。对照组术后左房横径平均缩小5 2 2 m m ( p 7 天,常需电复律。( 4 ) 永久性A F :房颤复律失败或者复律后2 4 小时内复发。1 3 房颤的发生学说( 1 ) 多发子波折返学说长期以来,心房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一直是心房颤动机

14、制的主导理论。房颤的维持有赖于房内一定数量( 至少3 5 个) 独立的直径小于l c m 折返子波同时存在,这些折返子波在空间上随机运行和分布,互不相干,其折返环路并不是由心房解剖所决定,而是由心房局部的有效不应期和可兴奋性决定。这些折返子波之间相互碰撞、湮灭、分裂、融合,从而导致折返子波的数量、折返环的大小、速度等随时发生改变。【4 】在此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房颤动外科迷宫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 局灶驱动学说H a i s s a g u e r r 5 1 等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来自肺静脉内的高频电活动驱动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局部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成功地治疗阵发性房颤。进一步研究发

15、现,肺静脉内存在起搏细胞,能自主产生快速电活动,经过肺静脉一左心房交界处紊乱的肌肉组织的传导,演变为颤动样的电活动,继而驱动心房产生心房颤动。几乎所有的阵发性房颤均为局灶起源机制,其中大部分的异位兴奋灶位于左房的肺静脉开口或开口内1 c m 4 c m 处,占9 0 以上,其中约2 3 以上在左或右上肺静脉,异位兴奋灶也分布于上腔静脉、M a r s h a l l 韧带、终末嵴、冠状静脉窦口以及左心房后游离壁等部位。近1 0 年来,在肺静脉局灶起源机制学说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局灶机制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学说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6

16、 1 。另外,炎症,心房电重构,心房结构重构等在房颤的发生与持续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 4 房颤的治疗原则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目前治疗心房颤动是基于四个主要原则:( 1 ) 恢复窦性心律。( 2 ) 控制心率。( 3 ) 维持窦性节律。( 4 ) 预防血栓形成。2 外科治疗房颤的历史回顾:2 1 左房隔离术1 9 8 0 年W i l l i a m sJ M 【7 1 等提出了左心房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手术基本方式是:在左心房上做1 条与房间隔平行的手术切口,将左心房与心脏其他部分隔离,从而使心房颤动限制在左心房,其他部分恢复窦性心律。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潜在的心律失常,即心房心动过速,房扑或房颤持续。G r a f f i g n a 8 1 等。公布了一组1 0 0例接受二尖瓣手术并同时行左房隔离术患者的数据。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