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投入产出方法与产业结构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20677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投入产出方法与产业结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节投入产出方法与产业结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节投入产出方法与产业结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节投入产出方法与产业结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四节投入产出方法与产业结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投入产出方法与产业结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投入产出方法与产业结构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投入产出的三角形配置表与产业链(一)投入产出的三角形配置表投入产出方法中的投入系数表, 反映了各产业之间不同的关联关系。通过对投入系数表的重新排列,可以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各产业之间的关系。重新排列投入系数表的原则是:在横轴上由左至右, 中间投入率逐次降低;在纵轴上从上至下,中间需求率渐渐增加。显然,在此原则下,若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只是单向联结的,则经重新排列后的投入系数表将呈现如图1 所示的形式,我们称这样的投入产出表为三角形的投入产出表。虽然在任何一个现实的经济系统中,产业间的关联关系都不可能只是单向的,必定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环向关联关系。因此,在上述三角形投入系数表的上三角中,多多少少还会

2、有一些系数。 但实证研究表明,多数国家产业间的单向关联关系要大大强于环向关联关系。如意大利、挪威、 美国和日本的三角形投入系数表表明,上三角所示的产业间流量 (由产业间的环向关联关系形成)占产业间全部流量的比重很低,四国分别为4.3%、8.8%、11.6%和 12.7%。产品代号12. . . n1、 2、, n、(二)最终产品产业和基础产业在三角形投入系数表的基础上, 就能更进一步观察到一个特定经济系统产业间的内部结构。 在下三角的底端, 产业 n 在生产过程中无须从其他产业处购入中间投入, 而它的产出则全部作为中间需求提供给其他产业进行消费,从而不向社会提供最终产品。这样的产业,具有作为整

3、个产业结构基础的功能。因此,就把具有这种功能的产业称之为基础产业。 显然,基础产业是处于三角形投入系数表底部的那些产业,其显明的特征是中间投入率相当小。且在一般的场合,基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比较大。反之,在下三角的顶端, 产业 1 的产出不构成其他任何产业生产过程的中间需求, 其所有的产出均成为最终产品而提供给社会作最终需求,并在其生产过程中, 须吸收其他产业的部分产出作为自己的中间投入。这样的产业,承担着向社会提供最终需求的主要任务,因此可将这类产业称之为最终产品产业。最终产品产业显然是位于三角形投入系数表上端的产业, 其最大的特征是中间需求率很小。在一般情况下,最终产品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也比较

4、大。(三)产业群从对三角形投入系数表的研究中还可以发现,在众多的产业之间还可划分出相互间相互独立的产业群。产业群的存在, 是由于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有着亲疏远近的缘故。关联关系比较密切的产业, 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就必然比较多些,自然就形成了一个“群”。反之,关联关系疏远的产业, 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就要少些,当然也就不能合成一个“群”。日本学者福井幸男在对1975 年日本投入产出表进行三角化分析时,将日本全部63 个产业分为了六个产业群,即公共服务产业群、非金属系下游产品制造业群 (如纺织制品等)、金属系产品制造业群、非金属系上游产品制造业群(如化纤原料、基础化学工业等)、能源产业群和私人服务产业

5、群。福井并且认为在日本经济中, 主要存在着三条相互之间关系并不密切的产业链。这三条产业链是: (1)原油、天然气业石油制品业基础化学制品业化纤原料制造业纺织业日常生活用品制造业。 (2)煤炭采掘业煤制品业钢铁业金属系上游产品加工业一般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制造业。 (3)林业木材和木材制品业纸浆、造纸业印刷、出版业教育、科研事业。二、结构分析(一)结构分析的原理结构分析是指对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及其特征以及比例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投入产出表是进行结构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投入产出表中有多种均衡关系,而这些均衡的确立, 都是以经济系统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均衡关系为理论基础的。如总产出 =中间需求 +最终需求,就

6、是对现实经济活动中总产品需求状况的高度概括。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系数表, 则是经济系统中各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客观反映,它反映了该经济系统作为资源转换器的转换效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来对该经济系统的结构进行解剖和分析。结构分析包括对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的分析。这是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系数, 对各产业的中间消耗进行分析,以找出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和依赖度,把握它们各自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构分析还可对各产业进行比例分析。这是利用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的总产出占全部产业总产出之和的比重来进行的。结构分析也能对各产业的最终需求率进行分析。通过中

7、间需求和最终需求关系的分析, 可以知道各产业中间需求的状况,为最终需求的确定和分配定下基调。(二)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分析是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结构分析的一个比较主要的部分。中间需求是指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对某产业产出的消耗之和。而中间投入则是指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某产业在经济活动中从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得到的投入之和。从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的概念, 就可引出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概念。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和该产业的总需求之比。中间需求率这一指标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出中,有多少是作为中间产品(如作为原材料和燃料等等)为其他产业所需

8、求。而由最终需求 =总产出 -中间需求不难得到最终需求率 =1-中间需求率一般来说, 中间需求率越高的产业, 其产出用作其他产业原材料的成分就能越大, 就越具有基础产业的特点。 而最终需求率越高的产业,其产出用于最终能需求的比例就越高,就越具有最终产品产业的特点。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这一指标表示了各产业在各自的生产活动中, 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出而需从其他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我们也可以从附加价值 =总投入 -中间投入中得到:附加价值率 =1-中间投入率显然,中间投入率越高的产业,其附加价值率就越低。在本章的第一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钱纳里和渡边曾将全部的产业分为四种类

9、型, 即第 I 类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 第 II 类的中间投入型制造业,第 III 类的最终需求型制造业产品和第IV 类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结合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的概念,不难看出:第I 类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具有中间需求大而中间需求率小的特点。第 II 类的中间投入型制造业的特点是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都比较大。第 III 类最终需求型制造业中,中间需求率较小而中间投入率却较大。第 IV 类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特点则是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都比较小。三、波及效果分析(一)投入系数矩阵、里昂惕夫逆矩阵与波及效果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不仅可对产业间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还可对产业间的波及效果进行

10、分析。波及效果分析是指当投入产出表中的某一系数发生变化时,对表中其他系数可能产生影响的分析。一般来讲,波及效果基本上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当最终需求项发生变化时,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第二种形式是附加价值项有所变化时对经济系统的影响。进行波及效果分析的基础是投入系数表和逆矩阵系数表。投入系数表表示各产业经济技术联系上的规律性,因而是进行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而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表在分析波及效果时的作用最大,因此也将其称之为“波及效果系数表”。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表在波及效果分析中的基本作用可用图2表示。某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各产业产出量的变动产业间中间需求的波及当某一产业

11、的最终需求有一个变化时,该产业的总产出就要相应有所增加,从而对该产业的中间投入也要相应增加。而中间投入增加的数量,就是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 其他产业对该产业中间投入的变化,一般将引起其他产业本身产出总量和产出分配结构的改变。这些变化将在整个经济系统间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可通过投入系数和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来对其影响进行追踪分析。由某一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间连锁反应,在理论上将会无限扩展和持续下去, 但其波及强度则会越来越弱, 最终趋于消失。这种由强至弱的各级波及效果的总量,我们可通过逆矩阵系数表来计算。以表所示日本1990 年简化的逆矩阵系数表为例。当第一次产业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

12、位时, 第一次产业除了本身应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以外,受其他产业中间投入增加的波及影响,还要多生产0.1486个单位,即第一次产业因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它必须增加1.1486单位的产出。 对第二次产业来讲, 由于第一次产业的最终需求增加了一个单位而对中间投入增加的要求所导致的波及效果是0.2003,即第二次产业必须增加0.2003个单位的产出, 才能满足第一次产业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的要求。同理,第三次产业必须增加0.1428个单位的产出,才能满足第一次产业最终需求增加一个单位的要求。对于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最终需求的增加,也可进行同样的分析。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第一产业行小计第一产业1.148

13、55 0.02997 0.00258 1.18110 第一产业0.20030 1.70814 0.12630 2.03474 第一产业0.14282 0.22763 1.30063 1.67108 列小计1.49167 1.96574 1.42951 (二)生产诱发额利用里昂惕夫逆矩阵不但可以对各产业进行感应度和影响力分析,还可对各产业的生产诱发额进行分析。生产诱发额是指对于某产业的一个最终需求量, 由产业间的波及效果所激发的全部生产额。当最终需求量有一变化 Y 时,用其代换公式中的Y,所求的即为生产诱发额。根据日本1990 年的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当年的最终消费若增加一个单位,则产生总量将要

14、增加1.7728个单位。利用生产诱发额还可对某一产业最终需求的各项目进行最终需求依赖度的分析。 某产业最终需求各项目的依赖度是指该项目的生产诱发额与该产业所有最终需求项目生产诱发额的合计之比。通过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分析, 我们会发现一些与私人消费似乎没有关系的企业,通过波及效果,最终竟也有相当的比重是依赖于私人消费的。当然,通过分析,还可使我们了解到哪些产业是“消费依赖型”的、哪些产业是“投资依赖型” 、哪些产品又是“出口依赖型”的。我国政府在 20世纪 80年代末就曾利用此方法对压缩基建投资的方案做了分析,对实施经济紧缩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政策模拟为最终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见表) 。产业每压缩 100 亿元固定资产的投资每产业部门产值的减少居民消费总额的减少1、农业7.56 4.35 2、轻工业19.35 1.50 3、重工业149.08 15.73 4、建筑业67.83 14.35 5、邮电运输业4.70 0.91 6、商业9.65 3.28 7、服务业7.12 2.03 合计265.29 42.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