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17909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研究结题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结题报告研究结题报告安徽省安庆市集贤路小学课题组我校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通过有关专家组的精心指导,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基本具备了结题的条件。现将研究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课题立项: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之而改变,教育方式也随之而改变。信息技术与教育

2、的结合,正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模式。因此,世界各国都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社会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基于这一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3、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而采用整合方式,即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具体学科整合,将各学科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各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是一所市级示范小学,学校以“科研兴校”为战略方针,加强教育科研,尤其是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这既是学校教学发展的要求,

4、也是这次课程改革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二、理论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基于传统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的双重架构,其理论依托是科学的充足的,在此就我们进行此项研究的理论依据分述如下:理论支撑一: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第一个原理便是直观原理。教学不应始于对事物语言的说明,而是始于对事物的观察。他非常反对经验主义的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的“文字教学”。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来代替。他把直观教学定为“金科玉律”。理论支撑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罗杰斯及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与学习都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看法的结果,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

5、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即养成(becoming ),教学即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理论支撑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还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大量的

6、认知工具,以超媒体、超文本形式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随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市场上已有许多与中学教学相关的教学软件,但这些软件大都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缺乏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这就迫切要求教师依据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规律,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达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整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功能优势;建立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协调、取向一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把学生培

7、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本课题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和操作。1.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途径。2.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素材库。 收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频等素材。 制作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频等素材。3.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寻找既适合学生特点又适合小学实际的“双适合”学科创新教育途径、方法、手段。通过以上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视角、多渠道、多方位的校内校外相互联系,课内课外相互补充,多种

8、方式相互融合的立体教育网络。课题研究的价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呈现给学生形象、生动和友好的交互界面,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信息整合为一体,多层次、多视角地呈现各种复杂现象和过程,构建起立体的教学空间。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呆板的形式生动化。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式、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科创新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积极创新提供多个“触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四、研究过程1、选题、申报、立项阶段(2002 年 6 月至 2002 年 8 月)2002

9、 年 6 月,总课题组下发子课题申报通知后,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和总课题组确定的课题类别,认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然后向总课题组申报立项,2002 年 8 月,经总课题组专家论证,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子课题。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以教科协【2002】B187 号文件批准立项。2、宣传动员阶段(2002 年 8 月 2002 年 9 月)宣传动员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统一认识,多次召开学习讨论会,学习理论,提高自身素质,民主讨论,拟定研究方案,形成共识。第二步是面向全

10、体教师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关概念和理论,宣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大意义,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实践的积极性。主要形式是利用课堂、板报、橱窗等阵地。第三步是抓范例性宣传,主要形式是组织教师在本校和到外地听示范课。从中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带来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3 、组织实施阶段(2002 年 9 月至 2004 年 9 月)(1)健全机构,分工合作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党支书记、校长查席坤同志担任组长,副校长查贵生、办公室主任王孝胜、教导处副主任汪昌武为副组长。课题组其它成员也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课题组对人员结构进行了合理的配置,专门安排精

11、通电脑的教师和电教人员到课题组。校长室和教导处还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实验研究工作,并确定由教导处负责对教科研工作进行全程管理,统一协调和检查督促实验研究工作。(2)完善设施,保障运作我校多次承担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在人、财、物上有充足的保障。学校有现代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教学资源库,藏书近 2 万册,有微机教室 2 个,多媒体教室 2 个,语音教室 1 个。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学校投入 50 万元建成校园宽带网,这些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3)实验研究阶段:2002 年 9 月开始以多媒体技术运用较好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学科为重点,再有与其课程配套的两套教学软件系统,

12、带动其他学科研究的开展。边研究、边培训、边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3 年8 月根据总课题组的意见进行中期总结。2003 年 9 月通过总课题组的中期检查评估。(4)课题组总结阶段(2004 年 10 月至 2004 年 12 月)这一阶段由课题组负责人统一安排,各学科在进行广泛交流和研讨的基础上,汇总、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利用学校教学开放日,向省、市其他小学展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听取意见。同时积极为课题结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五、课题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较好整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

13、,我们认为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树立了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理论学习,广大教师树立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抓住理论学习这一环,要求教师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文章,为此,学校专门为教师购买了许多现代教育理论书籍,如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走近新课程等等。在自学的基础上,学校专门安排聘请专家为教师做专题报告。两年来先后聘请了安庆师范学院有关教授作了关于教育创新的报告;聘请安徽省电教协会理事何学忠同志作了教育教学实验的理论和实践的报告;课题组成员观看或聆听了国家和省教育部门有关同志关于基础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报告,并进行了讨

14、论。通过学习和讨论,思想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初步树立了现代教学理念,为课题研究工作莫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唱独角戏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了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否定了过去的计算机妨碍师生情感交流、“人灌”变成“机灌”的观点,甚至于在扭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观点,而认识到信息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就像纸张的发明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的文明,不仅类似于而且远远超越了农耕文明、蒸汽文明;研究成员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具类型,而是一门必修的文化,信息技术与学科

15、整合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交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平等和教学民主,它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2 、创新了学科课堂教学的策略学科教学准备策略的创新,牵涉到以下 5 个环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这 5 个环节发生相应的变动。首先确立了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知识是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能力是人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基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包括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

16、学习、问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实验式学习、主题专题式学习等。情感态度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指个人的价值及其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确立这一目标之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娴熟的运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在学科专业知识相当扎实的基础上,不仅在挖掘教材更要在搜集和选择内容和素材上下工夫,内容和素材的搜集和选择又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既要调动自己知识的储备,又要会借助 Internet 网、校园网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通常借助各种搜索引攀从网上收集知识,借助 K12 等网站收集课件,再通过PowerPoint 、Autherware 、Flash 、Photoshop 等软件整理、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或者提供网址、围绕某一知识主题要求学生自己搜索资料,剪辑后发送到自己班级的主页,在规定的时间内,老师将自己或同学们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合、演示以至于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有效便捷地展示学科知识的结构、联系和发展过程,展示学科知识的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