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之古琴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17905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器乐之古琴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器乐之古琴篇(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器乐之古琴篇民族器乐之古琴篇古古琴琴历历史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

2、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3、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2003 年 11 月 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古古琴琴结结构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 120125 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 365 度)。一般宽约六寸(20 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 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

4、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 5 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 10 弦琴。听说古时还有 32 弦琴。“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

5、,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

6、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7、。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古琴的定弦古琴调式有 35 种,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 13 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 35 种之多。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 C 音,定弦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

8、C、D、F、G、A、c、d。古琴音域宽广,由 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采,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古古琴琴造造型型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

9、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古琴琴演演化化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 120至 125 厘米之间。

10、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 128 厘米,肩宽 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

11、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古古代代制制琴琴名名家家及及款款识识特特点点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

12、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弹弹奏奏方方法法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古古琴琴断断纹纹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

13、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古琴琴鉴鉴藏藏要要领领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这是鉴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

14、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

15、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古古琴琴名名曲曲十十大大古古琴琴曲曲1.秋水 2.佩兰 3.流水 4.平沙落雁5.潇湘水云 6.高山 7.梅花三弄8.广陵散 9.醉渔唱晚 10.渔樵问答其其他他著著名名古古琴琴曲曲酒狂、普庵咒、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长门怨、阳春白雪、长清、离骚、龙翔操叶舞秋风、墨子悲丝、孔子读易、秋塞吟雉朝飞、孤馆遇神、凤求凰、关山月阳关三叠、秋江夜泊、捣衣、鸥鹭忘机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捣衣阳关三叠流水酒狂等。古琴的一大优点就是自我心情的表达

16、展现,夜深人静的时候,为抒发自我心情,最好的选择就是弹奏一曲古琴曲。古古琴琴考考级级曲曲目目一级: 古琴吟、湘妃怨、凤求凰、慨古吟、陋室铭、兰花花、小白菜 二级: 双鹤听泉、良宵引、清夜吟、极乐吟、秋风词、拉纤歌 三级: 玉楼春晓、精忠词、泣颜回、风雷引、秋江夜泊、飞鸣吟、阳关三叠、春晓吟、满江红、映山红、小草 四级: 石上流泉、神人畅、酒狂、韦编三绝、孔子读易、归去来辞、秋夜长、渴望、信天游 五级: 鸥鹭忘机、楚歌、关山月、高山、洞庭秋思、释谈章(普庵咒)、文王操、碧涧流泉、岳阳三醉、采茶调、浏阳河、茉莉花 六级: 梧叶舞秋风、庄周梦蝶、长清、沧海龙吟、平沙落雁、获麟操、山居吟、黄云秋塞、醉渔唱晚、双乙反调 七级: 忆故人、长门怨、龙朔操、佩兰、天风环佩、白雪、列子御风、风云际会、春江花月夜、山水情 八级: 流水、渔樵问答、梅花三弄、欸乃、雉朝飞、渔歌、汉宫秋月、孤馆遇神、瑶族舞曲 九级: 离骚、捣衣、龙翔操、乌夜啼、秋塞吟、水仙操、墨子悲丝、阳春、大胡笳、楼兰散 十级: 潇湘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