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177684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高考语文大阅读解法大全高考大阅读答题技巧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一、常见发问模式w 运用了手法(技巧)w 表达了(内容)w 的好处是什么?w 的作用是什么?w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答题要求:1、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2、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3、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答题模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二、表达技巧分类(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叙述,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抒情,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衬托(正

2、反) 、对比、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虚实、象征、铺垫、动静分类散文 小小说记叙顺叙交待清楚明白在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在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倒叙引起悬念插叙使叙述完整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抒情直接抒情 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2.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间接抒情描写细描、白描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现主旨。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议论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2.文章

3、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说明 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3)布局谋篇:承上启下 、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 、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4)修辞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共 8 种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一明确内容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二明确文体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

4、景人相通处。 (碧云寺秋色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日月行色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马缨花 绵绵土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谈静灯火的温情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十年以后 )三审题干、定区位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 , “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

5、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

6、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 ,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四抓语词、定重点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位 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所找

7、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

8、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一、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

9、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三、描写描写的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四、 (一)修辞手法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

10、,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二)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11、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

12、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

13、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

14、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培养 4 大习惯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 ,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思维角度说,独立思考主要指思维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包括课本) ,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

15、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搞好现在的学习,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将来的学习乃至终身的事业奠定基础。二、认真倾听的习惯。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专家们认为听课要做到下列几点:1上课铃一响就要做好听课的准备;2密切注意教师,眼睛跟着教师转;3注意听教师的提示;4仔细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或回答;5记好笔记;6适应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7比教师先想出问题;8防止注意力分散;9听课时要进行分析理解。三、练习反思的习惯。学习过程中总要做练

16、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成为另一类习题?(一题多变促进思维发展) 。同样,如果发生错误,更应进行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题目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 ,不断完善自己。四、总结归纳的习惯。每章每节的知识是相对独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每学习一个单元,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