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指南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315950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30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14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14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14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14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指南(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5 附件 2015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 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和我部当前及“十三五”工作重点部署,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出的原则,我部编制了2015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确定以下研究方向作为2015 年度环境保护公益行业科研专项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与空气质量管理分区研究 目标:目标: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性与区域间相互影响特性,弄清典型区域边界层结构和气象场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建立空气质量管理分区规划的指标体系,将全国划分为不同优先控制级别的空气质量管理分区,为国家大气环境分类管理对策

2、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指标: (1)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特征及传输特性图册;(2)各分区不同季节对大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天气类型和位置范围;(3)空气质量管理分区指标体系; (4)全国空气质量管理分区的空间分布图册及数据库。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掌握天气形势和类型的划分,着重分析系统的周期性和系统转换出现的持续性,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大气流场、污染相关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特征的影响,研究全国大气流场及污染气象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建立它们在不同尺度上和 6 大气污染的响应关系; (2)研究掌握全国大气污染物的区域传输特征与跨境界输入输出特征,研究区域内部和区域间大气污

3、染传输和相互影响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区域污染传输矩阵; (3)研究建立基于污染特征、源排放、大气传输、土地利用等的多维区域污染特征指标体系和空气质量管理分区指标体系; (4)结合大气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以及不同大气环境的服务功能,进行全国空气质量管理分区规划。 二、我国臭氧污染态势与控制途径研究 目标:目标:掌握我国大气臭氧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弄清典型区域光化学污染对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影响,揭示臭氧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评估典型区域大气臭氧在不同前体物(VOCs和NOx)控制下的减排效果,提出大气臭氧污染与PM2.5协同控制的有效控制途径,为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

4、标:主要考核指标: (1)我国大气臭氧浓度的背景值及季节变化,臭氧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2)典型地区大气光化学污染特征及其对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影响报告; (3)区域大气臭氧形成对VOCs和NOx的敏感化学特征;(4) 区域大气光化学污染控制与PM2.5协同控制途径建议。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在背景地区大气臭氧的变化特征,确定大气臭氧浓度的背景值及季节变化,研究我国大气臭氧浓度的分布状况,确定导致典型区域臭氧污染的控制因素; (2)开展综合大气环境观测,阐明典型地区大气光化学污染特征,识别大气光化学过程所导致的直接污染物和衍生污染物,分析对城市大气重污染生 7 成

5、的贡献; (3)基于数值模拟情景分析,评估大气臭氧在VOCs控制或NOx控制情况下不同前体物的减排效果,结合光化学烟雾箱动力学实验结果与污染源分析、一次污染源可控性和经济性评估研究结果,提出区域光化学污染与PM2.5协同控制的有效途径建议。 三、我国大气细颗粒物环境质量基准敏感性指标筛选研究 目标:目标:筛选我国大气PM2.5环境生态与健康相关的基准敏感性指标,探索有我国特色的大气PM2.5环境质量基准制定方法,为完善构建我国大气PM2.5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指标: (1)提出2-3种我国典型大气PM2.5污染的生态基准敏感性指标; (2)提出

6、2-3种我国典型大气PM2.5污染的人体健康基准敏感性指标; (3)提出我国大气PM2.5环境质量基准/标准制定的技术优化方案; (4)提交研究产生的全部原始数据及数据变量说明电子版,通过环境保护部组织的数据审核。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基于综合调研和实验研究,分析我国典型区域大气PM2.5环境质量基准敏感性指标的区域性变化特征; (2)以典型区域大气PM2.5样品为对象,开展与制定大气PM2.5质量基准相关的生态毒理学以及人体健康指标研究, 提出针对我国典型大气PM2.5的生态及人体健康敏感性基准指标; (3)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大气PM2.5环境质量基准/标准制定的技术

7、优化方案。 四、大气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健康危害归因危险度评价及案例研究 目标:目标:基于队列研究,综合运用环境科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建立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与O3健康危害归因危险度评价方 8 法,定量评价大气PM2.5与O3污染对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相关性疾病的归因危险度。 主要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指标: (1)提交大气PM2.5与O3健康危害归因危险度评估报告; (2)提交大气PM2.5与O3健康危害归因危险度评价技术指南建议稿及其编制说明; (3)以队列研究为依托,提出大气PM2.5与O3对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疾病(COPD、下呼吸道感染) 、心血管疾病(急性心梗、脑卒中)和肺癌的

8、人群归因危险度; (4)提交研究产生的全部原始数据及数据变量说明电子版,通过环境保护部组织的数据审核。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大气污染健康危害归因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全面分析与评价归因危险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排除大气污染物的共线性和交互作用影响的方法,建立单一污染物归因危险度模型。 (2)大气污染健康危害归因危险度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建立全国尺度居民暴露于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高时空分辨率模型,结合一般人群队列研究(覆盖范围具有全国代表性,不少于5万人) ,估算大气污染对一般人群死亡和发病(COPD、下呼吸道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和肺癌)的归因危险度。采集典型区域3年逐日的大气

9、污染与气象资料数据,对大气PM2.5全部组分的主要来源进行多重解析,选择同一典型区域高危人群队列(按同一诊断标准、一年内连续入选的心血管或呼吸系统新发病人不少于1.5万人,且在项目执行期内能够观察到心血管病事件不少于4000人) ,估算大气污染对高危人群相关疾病发生或死亡的归因危险度。 (3)综合源解析和归因危险度评价结果,提出大气污染优先控制的对策。 9 五、我国大气颗粒物室内外渗透系数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目标:目标: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室内外渗透系数,积累我国颗粒物污染的人群暴露参数信息,建立调查大气颗粒物室内外渗透评价方法和健康评价数据库,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颗粒物室内外渗透系数的

10、概率分布值和推荐值,为完善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我国大气颗粒物的室内外污染物渗透系数,提出我国颗粒物室内外渗透系数的概率分布值和推荐值; (2)提出室内外颗粒物渗透的调查技术和分析方法; (3)室内大气颗粒物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影响评估报告; (4)提出室内大气颗粒物防治对策建议; (5)提交研究产生的全部原始数据及数据变量说明电子版,通过环境保护部组织的数据审核。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选择我国不同地理与经济区域的代表性城市和乡村,调查研究不同房屋结构、墙体类型及高度的建筑物,收集相关数据(建造年代、风速、室内外温度、室

11、内外气压、室内面积、门窗面积、墙体或门窗上缝隙大小等) ,入户采集和测量大气颗粒物及示踪元素在室内和室外浓度及其比值、颗粒物粒径分布、空间分布及居民活动等指标,获取室内外渗透系数分析所需的相关数据; (2)结合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室外大气颗粒物通过建筑结构的缝隙或者门、窗等的穿透作用,计算和评估不同地区、不同温度、不同建筑物类型颗粒物的渗透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模型方程,并进一步评估室外源颗粒物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贡献; (3)采用可靠的统计学方法,得出我国大气颗粒物室内外渗透系数的基本数值、 10 影响因素和概率分布规律,建立我国大气颗粒物室内外渗透系数的数据库,提出中国大气颗粒物室内外渗透系

12、数的概率分布值和推荐值; (4)评估我国室内大气颗粒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室内大气颗粒物防治对策建议。 六、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体系研究 目标:目标:研发与现有环境统计数据对接的城市排放清单快速开发方法,开发可利用地基和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主要污染排放清单逐月更新的技术,为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提供支持,同时为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报预警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主要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指标: (1)包括SO2、NOx、CO、VOCs、NH3、PM10、PM2.5、BC、OC等9种主要污染物的城市综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2)城市排放清单编制软件;(3)示范城市高分辨率综合

13、排放清单;(4)基于观测数据反演的我国典型地区逐月排放数据产品。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依托环境统计、污染物普查、重点源监测、总量核查等现有环境数据体系,建立城市综合排放清单编制的规范技术方法; (2)开发城市尺度排放清单计算软件,实现与环境统计、污染物普查等数据体系的对接; (3)针对城市一级数据缺失的情况,研发城市清单与区域清单的数据耦合方法,选择5个左右的典型城市,基于上述方法,建立城市综合排放清单; (4)发展基于观测资料和动态反演模型的源清单快速更新技术,针对我国东部重点污染区建立和研发一套可以利用实测资料对源清单进行月尺度实时更新的技术; (5)在此基础上利用高质量地

14、基观测和卫星反演数据,实现对主要污染物源清单的快速更新,获得 11 我国东部典型地区逐月更新的源清单数据产品。 七、港口及船舶大气污染排放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目标:目标:调查我国煤和油港口作业及船舶停靠过程大气污染排放特征,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清单,定量评估典型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排放对大气复合污染影响及污染减排潜力,完善我国港口及船舶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 主要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指标: (1)我国煤和油港口及船舶大气污染排放现状和排放清单; (2)典型煤和油港口作业及船舶停靠过程污染物排放对周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 (3)煤和油港口及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议与控制管理技术指南(建议

15、稿) 。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我国煤和油港口货物堆存、作业过程及船舶停靠大气污染排放活动水平调查,明确污染源排放现状及趋势,研究分析我国港口和船舶污染排放特征,建立主要港口大气污染源VOCs、NOx、SO2、CO和颗粒物(PM10/PM2.5)的排放清单; (2)定量评估典型港口储运及船舶停靠过程污染物排放对周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开展港口及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 (3)分析重要煤和油港口可能达到的减排潜力,研究提出煤和油港口及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防控最佳技术和管理方案。 八、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及管控途径研究 目标:目标:掌握国内在用建筑类涂料的类型及使

16、用情况, 建立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VOCs含量检测分析方法, 确定各类建筑类涂料VOCs含量限值,编制建筑类涂料VOCs含量标准和污染防治技术指南,优化和制定建筑类涂料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提出各类建筑类涂料管控制 12 度,从产品使用的角度引导行业VOCs治理理念和技术的提升,为我国开展其他类型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管控提供借鉴。 主要考核指标:主要考核指标: (1)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检测方法指南; (2)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 (3)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4)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管控途径。 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国内在用建筑类涂料类型及使用情况的行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掌握不同类型建筑类涂料的污染特征; (2)建立VOCs含量检测分析方法,对国内在用主要类型的建筑类涂料组织实施VOCs含量检测分析; (3)筛选适合我国管理水平的VOCs污染防治技术,编制建筑类涂料VOCs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4)结合国内含建筑类涂料生产工艺和技术现状评估,确定各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