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毕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11183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城》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围城》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围城》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围城》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围城》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围城》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城》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原师范学院成教院本科生(函授)毕业论文题 目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专 业 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 李 平学员姓名 郭彦芳学 号 27550210112009 年 3 月 3 日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象征主义手法两个角度,从方鸿渐作为社会人、知识分子、漫漫人生中的普通一员三个方面来重读这个形象。从而读出这一形象的深刻、多义。关 键 词:文化审视 象征主义手法 人生困境 围城钱钟书是我国 20 世纪学术界、文化界、思想界的一位大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奇人”,而他唯一的一部小说围城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而就他本人而言,其从幼便承庭教,受过系统的传

2、统文化教育, 且对西方文学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正是因为其有如此深厚的学术功底,其著作围城才如此的成功,如此的受世人喜爱。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意深涉世事的钱钟书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其并非主流话语的著作围城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钱钟书的研究才开始不断深入,小说围城便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而正是以此书, 当时震惊了整个中国文坛。在该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杰出的讽刺手法,奇特而又精辟深刻的比喻,精细入微地描写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儒林人物,特别是深受西方欧美文化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个性,这其

3、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方鸿渐。而关于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作者钱钟书在他的谈艺录、 管锥篇中均体现了他对这一类文化人、知识分子以及文化、知识的独到认识,根据他的这些理论著述,我们今天重新来解读方鸿渐这个形象,便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价值,从而为我们的人生以一些启示。 本文便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拟从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入手,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围城写于 1944 年至 1946 年,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从觅职、恋爱到失业和婚变的一段经历为线索,集中描写了抗战爆发后的一个病态阶层由一部分欧美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一段经历为内容 正如钱老编后所说 :“在这本书里 ,我想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 ,某一类

4、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 ,只是人类 ,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这段自白 ,实际上是提出了对作品解读的两条思路是“人类”的角度 ,一是“社会”的角度。的确 ,围城可谓是作者对他所生活的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及特定时代下特定人物的细致观察描写。作者从中西文化审视的角度,运用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把主人公方鸿渐置放到富有多层意蕴的人生境遇中去塑造,因而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耐读性和多义性探刻性。首先,从社会批判(讽刺)这个角度来看,书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世相都是钱钟书留学归来亲历的, “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自然,他会用他学者一贯拥有的、深刻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

5、会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在作品中,作者借主人公方鸿渐的行踪写尽了当时的整个社会世相:国外学界的弊端;回国途中邮船上的留学生们热衷于麻将牌的麻木、迟钝的精神状态;回国后,陈腐如一的社会世俗,荒唐可笑的婚姻观,封建老式的家庭,迂腐之极的父亲,言必嵌英文的张家,就业、人才体制的混乱无序,脏污不堪的餐饮、旅店,拥挤没有秩序的交通,尔虞我诈、互相猜疑、拉邦结派、腐朽透顶的高等学府,人浮于世的报馆,互相攀比、势力十足的亲情、骄横野蛮的大兵,令人慌乱、恐惧的战争等等,凡主人公所到之处,均被作者那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讽刺笔法所摄,这一切都无不构成了方鸿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存环境。身处这样的社会,一个凡人自

6、然显得无能也无用,尤其是主人公方鸿渐。所以,在小说的开篇处,作者在介绍方鸿渐的身世行状时便对这位主人公下了这样一个评语:“他是个无用之人”。并在后来的第五章,方鸿渐一行五人赴湘西任教职,由于正值抗战时期,内地交通及生活条件又较落后,他们一路颠簸困顿,吃尽苦头,就在旅途即将结束,目的地抬头可见之时,方鸿渐问好朋友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赵辛楣的回答是:“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方鸿渐对此的反应是“苦笑”,“闷闷不乐,不懂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可见,作者正是想用这种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揭示方鸿渐的无用。同时,在小说将要结尾时,方鸿渐与妻子孙柔嘉为职业的事

7、大吵了一通,又得知仆人李妈已打电话请柔嘉姑母来给柔嘉助阵,便要躲出去,气得柔嘉大骂“Coward(懦夫)!Coward!Coward!”这三处评语分别从叙述者、朋友、妻子及当事者本人四个角度给了方鸿渐一个共同的结论:“无用”(懦夫正是无用者的典型)。它予以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方鸿渐的无用和无能。而他的这种无用和无能主要是因为:他无依无靠,既没有资深的家庭、亲朋作后盾;又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他手足无措,既不能用西方的文明来规范这个社会,又不甘心溶入这个社会,真可谓一无所有一无所能,仅有的一张可以骄人的文凭还是哄骗来的。可见,作者是多么的对其失望,所以才不惜一次又一次用非常写实的、生活化的

8、例子来一再证明方鸿渐的无用和无能,从更深层次揭示了当时的虚伪的文化迂腐、无用的文人,这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恨。在以上层面上,作者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这是人生存的大环境,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客观真实的存在。它也为书中人物的个体活动奠定了令人信服的社会现实基础,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该作品奠定了基础。其次,从知识阶层这个层面来看,作者写出了历史转型期的中国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尤其是对这些很敏感的知识分子们,作者更着重笔墨,将他们置身其中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描绘得细腻、逼真、深刻。方鸿渐就是这种知识分子中的普通一员,在学业方面,他没有出色的表现,书中写到“他是个无用之人,

9、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析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他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好运气,已死的未婚妻的父亲会出钱支助他这个未过门的女婿出洋留学,赶时髦,镀镀金,这样身价倍增,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析学、心理、经济、法律等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以他全不在乎出洋留学的方式、目的,反倒暗自庆幸,在这一点是暴露出了人性的弱点也是知识分子的一个性格弱点懦弱、妥协。正因为他对出国留学有着这样盲目的糊涂的认识,所以他到欧洲,学习也没什么目的、没什么动力,因而“四年中倒换了三个

10、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快回国时父亲写信问他是否已得文凭,因为这个前清的科举中人非常看中,支助他念书的老丈人也为得是名利双收,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留学文凭的重要”,这张文凭可以“遮羞包丑”, “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所以,他设法花了十美元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以应付父亲和老丈人。谁知这张文凭竞成了他日后的一个心里隐痛,使他时时觉得羞愧、无地自容,虽然有时也能稍稍满足一下他的虚荣心。可在这里,我们分明又看到了

11、一个矛盾着的方鸿渐,这种矛盾恰好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理和性格。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悟出:当时的社会对如何向西方学习出现了认识上的断层,老一辈人还认为学习是光宗耀祖的事儿,所以只求名而不求实,而新一辈人既不想求名也没有求实的欲望,两相错位而冲突,使得双方都陷入了人生的尴尬,因而作者在这里写出了他们的种种令人捧腹让人深思的笑话,从而揭示这种冲突,如方鸿渐那荒唐可笑、令人作呕的演讲,父亲与老丈人对他毕恭毕敬的吹捧等等。在爱情婚姻方面,他也采取应付,逢场作戏的游戏态度。早在上高中时,他还不知爱情是什么时,就由两家大人作主订了婚,等到上了大学,他才情窦初开,觉得自己的那场亲事不妥,想退

12、婚,结果被父亲威胁不给学费而妥协;这场亲事虽因未婚妻早死而没成,却因他的一封吊唁信而使丈人大为赏识,出钱送他出国留学,这两处地方从实际上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和世俗的错位,所以,也就为其以后的人生冲突埋下了祸根。留学归来,他也学得了恋爱自由,但他的中西结合的婚姻观在现实面前屡遭挫折,先被自认为西化的但却是一种异化的鲍小姐所玩弄,后被美貌的唐晓芙所弃,还遭受了爱他而不肯表白的博士苏文纵的暗算,最后在四面楚歌中,因同事们不怀好意的玩笑,尤其是赵辛楣的撺掇,掉进了孙柔嘉精心设置的婚姻陷阱里。本想好好的过日子,却因两家大人的不和以及旧式家庭中的很多“规矩”,使这对新式的夫妇矛盾重重,以至于婚后两人经常吵

13、闹,最终不欢而散。在这失败的爱情婚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性格和顺、善良、虚浮、缺少原则的一个方鸿渐。方鸿渐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有这样失败的命运,关键就在于他处于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的盲目状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生活中,也就是社会的原因;当然也有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的本性在内。在工作生活方面,他有天赋的想象力,能看穿恶劣环境而不能自拔,虽嘴上机敏但内心懦怯无能,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事他更显得手足无措。他能看穿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妇的中文系教授李梅亭,但仍得与他同行、共职于一校;他揭穿了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韩学愈,却遭受其暗算;酒色之徒、老奸巨滑的校长高松年看他大势已去而解聘了他,

14、他还得写信感谢人家送的礼金;还有那依附官僚、结党自固的汪处厚,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陆子潇与顾尔谦,他虽瞧不起他们,但仍不得不周旋于其间;他虽看不惯文学博士的苏文纵走单帮发国难财,但却遭人家奚落、羞辱而毫无还击的本领;他想独立,但却怎么也离不开朋友赵辛媚的举荐。在这里作者取下了知识分了神圣的面纱,揭出他们深藏于灵魂深处的性格弱点:自私、虚伪、卑污懦弱,这些在正常环境下可以深藏不露,而在战时时局动荡的特殊环境里就暴露无遗,而目还会成为性格的主要方面,道出了人性的复杂。同时这些知识分子群像更衬托了主人公方鸿渐的善良、稚嫩与这种生存环境的不相协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中国式的

15、“多余人”方鸿渐的形象,通过他迂腐的个性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深刻地阐明了“笼内鸟”、 “城外人”所寓含的人生哲理。并且,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为广大读者展示了造成方鸿渐这类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和作为旧中国都市的知识分子 ,在接受了西方现代化新思潮的洗礼后 ,成为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畸形儿”。正因如此 ,使其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性。这种矛盾使他在爱情上一败涂地 ;婚姻上穷途末路 ;事业上一筹莫展。在其悲剧形成的同时方鸿渐的形象塑造也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因而也就更加引发读者的沉思:为何方鸿渐在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和婚变方面会如此的失败,以至于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

16、。这群“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怎么啦?方鸿渐何以生活得这样憋曲?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便更可以发现这个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方鸿渐这样的悲剧,也正表明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浮躁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已被逼入了危险的处境。最后,从现代主义普遍关注的一个命题“人生的困境”来看,作者认为人生就是一座围城。这一意象是在坚实的现实生活描写基础上应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升华而得到的,从而把作品的意义提到了一个高度,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就领悟到了这一层面,这也正是围城让人百读不厌的关键所在。那么这一象征意象的载体毫无疑问就是主人公方鸿渐了,作者用方鸿渐的人生旅程来隐喻人生的这一困境。在求学中,在婚恋中,在谋职中,在家庭中,方鸿渐无一不是以追求始,以失败终,在左冲右突中,却怎么也摆脱不掉人生的这一困境,人生的这座围城象一道无形的紧箍,使其陷入一种无奈、无助的境遇中。小说借人物之口暗示了这一象征意义,结婚仿佛是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