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公上人事迹初编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310758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公上人事迹初编(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公上人事迹初编广公上人事迹初编 (附神异篇)(附神异篇)承天禅寺编印编辑说明 广钦老和尚事略 我与广钦老和尚的因缘 我与广钦菩萨的一段因缘 广公上人与宣化长老对话录 广钦老和尚访问记 无处不自在的水果法师 广钦老和尚的念佛三昧 广钦老和尚云水记 广钦老和尚如是说 广钦老和尚掀起受戒热潮 灯传无尽追怀广钦老和尚 怀念善知识叹广老之涅槃 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总诵 神异篇广钦老和尚法身示现奇迹 老和尚灵龛空中放光奇景 广公老和尚舍利子灵异录编辑说明 编者广公上人事迹初编,是于民国七十五年五月初版,是在广公圆寂后不久, 搜集报章杂志所发表有关广公的文章,仓卒成书,当时共印五仟册,出书后发 现错误太多

2、,于再版时,已予改正。初版出书后,不到几个月,即迅速为人索光。故于同年九月,再版五仟册。 初版再版,均以三十二开本出书。三版即改为二十五开本。在内容方面,初版 再版的文章,全部相同。再版除了改正初版文字的错误外,并按文章发表的时 间先后编排。到第三版,方加入广公上人与宣化长老对话录,及最后的 神异篇。在照片方面,加入承天禅寺重建前的三圣殿与广公纪念堂等照片。 又有广公生活旧照,及圆寂前两天的活动照片数帧。民国八十一年二月再加入 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总诵”。本事迹初版再版三版,每版印五仟册,出书后,均迅速为人索光。在第四 版时,有人建议将前三版改正的部份,作一说明,当时因常住事务烦忙,不遑 改

3、正,故在此特予说明。广钦老和尚事略老和尚于逊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姓家中。 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 子,父李树,母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其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 养父母相继去世,所遗田地,近亲觊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 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泉州承天寺出家。承天寺之方丈上转下尘老和尚,命师皈依修苦行之上瑞下芳法师。瑞公即 命师作外坡职事,如种菜除草等。其后由于特殊因缘,曾往南洋有年,迨返承 天寺,年已三十有三,方在上瑞下芳法师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师出 家之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常坐

4、不卧,一心念佛。民国二十二年,师谒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求戒,时年四十二。 具戒归来,师决志进一步潜修。遂请得上转下尘老和尚之应允,携带简单衣物 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石洞为安身之处。师在深山 洞中坐禅念佛,米尽粮绝,即以树薯、野果充饥,山中多猴虎,久之,人兽相 处了无畏惧,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师之雅号乃不胫而走。师常入定,曾一定数月,不食不动,甚或鼻息全无,众人误谓师已圆寂, 屡请方丈准备火化。时律宗高僧弘一大师,卓锡永春普济寺,闻之,赶至承天 寺,即同方丈上转下尘老和尚等数人上山探之,方晓师在定中,甚为赞叹,乃 弹指三下,请师出定。凡兹岁月,已历一十

5、三载,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师下山返承天寺,次年 秋挂搭于厦门南普陀,住后山石洞礼佛。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师年五十有六, 于农历六月十五日由厦门乘英航号轮船渡海来台,十六日午抵基隆,先在极乐 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搭,七月初,复往台北芝山岩,中秋后再往新店吊 桥南岸半山上之日式空屋,是时亦常往返于台北法华寺,于该寺有夜度日本鬼 魂之事。民国三十七年(戊子)春,师于新店街后山壁间凿石洞,命名广明岩(今 之广明寺),四十年再于右后方上侧大石壁雕阿弥陀佛大石像,左下凿石 洞(现广照寺内天君殿);大佛龛总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 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开台湾凿石佛风气

6、之先。四十年(辛卯)十一月,师闻土城三峡交界处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 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获一大石洞,高两丈余,长数丈,深可两丈。师是夜 独住洞中,洞口朝东,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师以日月洞三字名之。洞 顶有泉,而泉水清澈,饮之甘美可口,神清气朗。自此师复过隐居之生活,四十一年五月始盖洞外木屋三间,中奉地藏菩萨圣像。师留山三年,并于洞 顶另盖茅棚接引弟子同修。四十二年二月师又上山顶大石前搭一小棚自住。四十四年(乙未)三月,板桥信众在北县土城火山购地供师,即今承天寺 所在,该地原系一片竹林,人迹罕到。师等由小径入林,砍竹约三尺见方,并 将砍下之竹编为床榻,上敷细草,趺坐其上,谓随众曰:坐此甚

7、好,汝等可 返。五月间,辟地搭盖瓦屋一间,供奉佛像。次年再回新店广照寺。四十七年(戊戌)年底,师复返火山。次年(己亥)又添茅棚数间。四十 九年(庚子)四月,兴建大雄宝殿,为纪念祖庭,命名承天禅寺,火山则 称清源山。五十一年再建三圣殿。五十二年(癸卯),是年师七十二岁,曾应善信之请,往花莲天祥住数月, 协建祥德寺,(今天峰塔即师当时茅亭禅坐之位),旋应中部弟子请至台中龙 井山上之南寮,创建广龙寺。五十三年(甲辰),师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 山门,并将茅棚改建钢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继于五十四年九月建斋堂及厨房, 承天寺的初步建设,于是完成。承天禅寺初期之砖瓦房,系匆促建成。时日既久,地基陷落,墙壁龟

8、裂, 故于民国六十五年春,开始重建。首先将三圣殿前之女众寮房,改建成两层钢 筋水泥楼房。次年秋,开山整地,拆除旧有之三圣殿、斋堂、厨房、大雄宝殿、 男众寮房及方丈室等。六十七年春,于大雄宝殿原址上,建三圣殿与两层寮房, 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师堂;于斋堂原址,复建两层斋堂及厨房。六十八年启建 新大殿。七十二年大悲楼于新大殿右侧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楼结构体已近竣工。民国五十八年,师又于土城乡公所右后方,创建广承岩。六十七年,该岩 复建华藏塔,其后大雄宝殿、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罗汉殿、讲堂及上 下楼禅房,亦陆续建成,后又翻盖地藏殿等,完成现今之新貌。广承岩之建筑, 由传斌法师主其事。七十一年(壬戌

9、)九月,师又派随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传闻法师至高雄县 六龟乡宝来村,创建妙通寺。迄今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女众寮房 均已落成,行将供师灵骨之灵山宝塔亦正兴建中。七十三年七月,师移锡该寺,并于七十四年十月传授三坛大戒,求戒之四 众弟子,多达数千,并启建水陆大法会,广度众生,盛况空前。师起居简朴,平易谦和,纵年近百龄,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身轻体健, 动作敏捷,住则常坐不卧,并时坐于室外,或露天、或廊檐下。食则自七十八 岁,改以流质。七十四年岁末,师以看承天禅寺之大悲楼建筑为名,急欲返北,农历十二 月二十五日由传悔法师南下,二十六日迎师回承天寺,北部四众闻讯莫不蜂拥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师召集

10、各分院负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众,一一嘱 咐,并言圆寂后火化,灵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三处。早斋后即 示意欲返妙通寺,众以师意既坚,不敢强留,即送师南下。师抵妙通寺后,日以继夜念佛,有时自己亲打木鱼并嘱弟子一起念佛。初 五,师瞻视清澈,定静安详,毫无异样。午后二时左右,忽告众曰无来亦无 去,没有事之语,并向徒众颔首莞尔,安坐闭目。少顷,众见师不动,趋前 细察,乃知师已于念佛声中,安然圆寂。综师一生,贫苦孤露,坚毅笃朴,宿慧萌芽,潜修百苦,卒致彻悟。渡海 来台,冥阳两度,禽兽驯归,更以禅悦代替火食,历半生岁月,其昭示修行之 典范,践履头陀苦行之正则,诚堪与古德共赞。惜以众生福薄,遽尔示寂

11、。惟 愿不舍悲智,再驾慈航,广度群迷,导归净土,共成无上菩提,不胜馨香祷祝 者也。广钦老和尚圆寂赞颂委员会 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师驻锡承天禅寺,自民国四十四年三月起,至七十三年七月,移锡妙通寺 止,前后共计三十余年。民国七十三年春,妙通寺初建,农历二月大悲法会后, 师即去妙通寺,去前示意,每月大悲法会时,即会返山,如是每月台北高雄, 两地奔波。至五月份大悲法会,师虽回山,适逢北部有名的六三水灾,承 天路口的积水,深及腰际,车辆不能通过,参加大悲法会的信众,只有六七个 人,从此以后,承天禅寺的大悲法会,老人即不再返山了。是年农历七月,承天寺启建地藏法会时,老人再返清源。可是没有等到法 会

12、圆满,在当月中旬,就去妙通寺了。及至十月,老人九十晋三华诞时,又回 承天禅寺庆祝,在祝寿佛七中,老人向四众弟子宣布了来年传戒地点,改在妙 通寺。(编者补述)我与广钦老和尚的因缘 林觉非承天禅寺飞来塔丙戌(民国卅五年)端午节后,余由原籍福建永春来泉(泉州府现为晋江 县)访同学王君,告作渡台之游,得王君赞许,并谓伊有帆船一艘,专驶泉台, 惜船于日前出海,汝暂住我处,俟船回来搭往可也,余于是留住候船。余素嗜山水,喜游访名胜古迹,次晨即游承天寺,该寺位于泉州城中,略 偏东门,为泉城三大丛林(承天、开元、崇福)历史最古之梵刹。由南大街走 承天寺,即抵寺前山门,壁上有月台倒影四大字,内有数大石龟,经四天

13、王殿,由青石甬道,过放生池桥,可直达大雄宝殿外之平台,在甬道旁,有两 石塔对峙,高宽(高丈许、宽仅数尺)模形均同。所异者,一塔洁净如洗,可谓一尘不染,闻苍蝇停息塔上,均尾朝天,绝不头部向上。另一塔则满堆岛粪, 脏秽不堪。据传:寺中前有一僧,专事苦工,素鲜言笑,一日忽传京城诏至(朝代未 详)谓帝梦太后嘱请福建泉州承天寺得道高僧,晋京为伊超度事。寺中当即遴 选一班僧仪修德俱优者应诏前往,临行时该苦工僧突上前请求同往,诸僧曰: 汝不谙佛事,何得同去?苦工僧曰:我虽不谙佛事,然可助汝等肩挑行 李。诸僧因感其平时勤谨操劳,不计苦累,遂许同行。抵京至午门外,帝宣众僧入朝,诸僧皆入,独苦工僧伫立不动,帝问何

14、故 不入?曰:地下有佛,弗敢妄跨而过也!帝强欲之入,苦工僧则俯身以头 顶地,两足朝天,翻筋斗而进。帝奇之,命掘地,得金刚经一部。至是帝知太 后欲请得道高僧者,即此人也。遂虔诚亲为厚待,帝请示超荐时应备诸事,曰: 除诸僧按照超荐仪式举行外,可另搭一台,上供香案,中插太后魂幡。在 法书中,苦工僧突率帝登台,举幡三摇,而诵偈曰:我本不来,是汝偏爱, 一念不生,超生天界。帝立见太后现于云端,向僧拜谢,冉冉上升。法事毕,诸僧辞归,帝独留苦工僧,并亲自侍游于御花园及京都诸名胜。 一日行经一石塔旁,僧忽止步凝视石塔。帝问:师爱此塔乎?朕当命工拆下 运送师处。僧曰:陛下如肯相送,衲自取回。言罢以袖一拂,塔竟收

15、藏 袖中,遂即向帝合十辞谢而去,帝命人追送,已无踪影。回抵承天寺,诸僧尚 在途中。诸僧抵寺后,其中有人识谓苦工僧曰:汝既超度太后,帝当厚赐于 汝,可否分沾大众?苦工僧曰:有之,第恐大家拿不动耳。即从袖中倒 出此塔,竖于甬道旁,故名飞来塔。后人雇工重建同样一塔与对。不久该 苦工僧即离去。又一传:福建漳州南山寺,有一龙裤祖师者,其行迹与上述同,唯偕帝游 时,祖师辄注视帝之龙袍,帝问:师爱此袍否?师即拈裤笑曰:裤破矣! 帝随脱龙袍,命工改制师裤奉送,师穿裤辞归,故得名龙裤祖师。是否 龙裤祖师即系承天寺之苦工僧,未得详查,弗敢妄断。初见广师宿缘深大雄宝殿正面有三门,中门上悬一竖匾,两边雕龙,中有敕赐承

16、天禅 寺等金字。左边大门内,即师趺坐处也,右边大门内,有一老僧专司大殿香 烛。余见师垂目趺坐,忽忆古小说中,常有禅师之称,惟迄未见过坐禅真相, 今见师坐,内心顿生无限欢喜与崇敬,有甚于突获至宝之感。然不敢妄加惊动, 只得在旁静候。嗣有一小沙弥从内呼师名,告以奉库头师命分钱与师,略谈数 语即去。余乘机向师鞠躬一礼(时尚不懂合十)向前请示。师问:汝何方人? 来此何事?余将原籍居处及暂住友处候舟渡台事详告,师闻及此止问而云: 汝鲜来此,寺中地方甚广,可到各殿参观。余当即进入大殿,略为一转, 回视师又静坐矣!然余对师之心向,如受不可言喻之吸力所吸引,全部游兴均 集中于师身上,似有半步不肯与离者。旋又一僧与师谈话,余得再次近师,时 师似有厌烦,即谓:汝既是永春来者,寺中有一老僧,是汝邻县(德化)秀才,汝是读书人,我带汝进去见他,也可聆他谈谈佛法,增长智慧。言罢立 即下座,带余入内。至客堂,为余简介于老秀才僧(老秀才俗姓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