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游县的跨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102246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旅游县的跨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个旅游县的跨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个旅游县的跨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个旅游县的跨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个旅游县的跨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旅游县的跨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旅游县的跨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一个个旅旅游游县县的的跨跨越越科学发展观在泰宁的实践泰宁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南麓,县域面积 1540 平方公里,辖 2 镇 7 乡 118 个村(居)委会,总人口 13 万人,省委卢展工书记诗赞泰宁“海峡西岸一明珠”。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泰宁县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改革开放30 年以来,经过全县上下艰苦努力,泰宁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兴县”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已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等 1 块世界级、15 块国家级旅游品牌,成为三明旅游的龙头,福建继厦门、武夷山之后的重点新兴旅游区。发展思路的持续带来了发展态势的持续,2007 年泰宁

2、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达 14.3%、22.8%和 59.9%;人均 GDP 达 2.48 万元,排名全省第 14 位、全市第 3 位。今年 111 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回顾泰宁发展的历程,泰宁能够实现这个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泰宁县情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一、实施 “旅游兴县 ”战略,加快建设海西一流实力的旅游县。旅游是泰宁的主导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历届泰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 “旅游兴县 ”战略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不渝把旅

3、游作为龙头先导乃至生命产业来培育,敢为人先、勇创一流, 力促旅游发展先行。一一是是明明确确旅旅游游定定位位。县委、县政府连续 9 年把旅游经济工作会作为全县新年后第一个会议召开,始终贯彻“旅游为大、旅游为先、旅游为重”理念,历届县领导班子的每一次思路的提升,核心都是旅游兴县,保持政府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管理、政策配套、公众宣传等方面的强势主导作用。同时敢定目标,敢攀高峰,今年来,泰宁按照“当好全市龙头、挺进全省三甲、跻身全国前列”的总体要求,全力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顶级旅游品牌,丰富提升、精品开发一批休闲性、文化性、体验性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中国山地休闲胜

4、地。持续主攻中央级、台港澳和重点目标市场的主流媒体,举办全国性宣传活动,打响泰宁在全国知名度。泰宁旅游经过 20 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了全县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和生命产业,不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对今后泰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二二是是完完善善旅旅游游要要素素。创意旅游宣传促销,繁荣旅游要素环节。目前全县共拥有国内旅行社和国际社营业部 24 家,导游400 余个,四星级宾馆 3 家、三星级宾馆 4 家、二星级 6 家,规模宾馆饭店 40 多家、家庭旅馆 80 余家,总床位 8000 余个,目前还有 2 家五星级、4 家四星级、5 家三星级宾馆正在建设之中,旅游接待设施之完备居

5、全省县级前列。市场开拓也不断深入,建立巩固了闽东南和上海、江西三大重点客源市场,拓展了苏、浙、粤、京、津等新兴客源市场,以台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的境外市场呈现了从零星旅游到团队批量进入的变化,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和优化。2007 年游客接待量达 150 万人次,是常住人口的十几倍,旅游总收入达 5 亿元。今年 1 至 11 月,全县接待游客 19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6.9 亿元,分别比增 34%和52.6%;其中“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 15 万人次,增长 32.6%;预计今年游客可达到 200 万人次。三三是是发发挥挥旅旅游游效效应应。充分发挥旅游综合关联带动效应,引导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服务旅游

6、、对接旅游、融入旅游,以旅游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城、特色新农村以及社会事业等各行各业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并进、各项事业相得益彰”的县域特色发展之路。目前,泰宁旅游人数总量接近三明全市总量的二分之一,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的三分之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 GDP 的三分之一,旅游总收入占全县 GDP 的五分之一,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一,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六分之一。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型向产业型、从一般服务业向综合性产业的巨大转变,“旅游带百业、百业促旅游”和“一业兴、百业旺”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二、实施 “工业强

7、县 ”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增长极。 2007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9 亿元,比增30.2;工业企业实现税收3749 万元。 2008 年 110 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76748 万元,增长 37。该县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一一是是建建好好工工业业园园区区。采取“县乡联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滚动开发”的园区发展模式,着力在提高园区承载力、产业集聚力上下功夫,严格项目入园条件,优先让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入园,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坚决禁止入园。改变以地换项目、以数量论规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注重

8、提高园区投资强度,提倡建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目前,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园区面积达 8平方公里。二二是是做做大大优优势势企企业业。选择一批成长型骨干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和品牌运作、技术改造、外资嫁接等途径促其做大做强。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新上项目(含技改项目)的贷款贴息、奖励纳税大户。着力做大做强“2+1”产业,扶持精细化工、林产加工、生物制药等一批优势企业迅速成长,力促恒力门业二期续建、三晶光电、鲁班木业、南方林业竹纤维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办企业项目尽早投产。至 2008 年 10 月,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 家,销售收入过

9、千万元企业 51 家,纳税过百万元企业达到10 家。拥有全国、省著名商标 2 个。三三是是培培育育产产业业集集群群。该县十分注重加强产业配套,鼓励引导关联企业、配套产业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强产业的集聚度、关联度、知名度,增强产业招商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把引进工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把科技含量、生态指标、税收贡献、投资强度作为工业项目的选择标准,提升工业招商实效。围绕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产业配套,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产业集中、升级和创新,形成产业核心群体和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目前,新增入园规模企业 8 家,改变了过去人们看泰宁主要靠竹木生产支撑的单

10、一经济格局。三、实施 “创业富民 ”战略,激活全民创业活力,推动“打工经济 ”向“创业经济 ”转变。一一是是激激励励创创业业实实践践。创业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原动力。改革开放后,泰宁的劳务输出尤其在上海雨后春笋般涌现,“打工经济”迅速壮大起来。劳务输出,让泰宁人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炼就了本领,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为“百姓创家业”打下了扎实基础。长期的创业实践,铸就了泰宁人“善抓商机、勇闯市场、敢冒风险、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二二是是鼓鼓励励回回乡乡创创业业。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一流旅游强县”,出台了鼓励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坚持做到“两个同等对待

11、”不动摇,即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与外商同等对待,对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同等对待。先后开展了以“跳出泰宁看泰宁”、“跳出泰宁求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展了“全民创业、富民强县”和“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创业明星风采”等系列宣传活动。县委、县政府还设立了“创业贡献奖”,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奖励纳税大户,重奖全民创业有功之臣。县领导外出招商时,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召集在当地创业的泰宁籍人士座谈,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三三是是壮壮大大民民营营经经济济。目前,泰宁年劳务输出近 3000 人,每年回乡创业的资金都达数千万元。2007 年,全县民营企业纳税达 7886 万元,

12、同比增长 12.67% 。据统计,全县涌现出了“渔业村”、“锥栗村”、“花卉苗木村”、“蔬菜村”、“笋竹村”、“药材村”等专业加工村和流通村 30 多个。四、实施 “开放兴县 ”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对于一个山区县来说,全面开放显得尤为重要。一一是是加加大大招招商商力力度度。按照把泰宁建成“海峡西岸先行区”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优势,采取“对接闽东南、连结港澳台”的开放取向,坚持“招商选资、选商引资”的招商理念,强化招商引资。围绕产业集群的形成,突出抓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代理招商,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企业。2007 年

13、至 2008 年 11 月,全县共引进市外项目 94 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 16 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 77 个,实际引进市外资金 8.6 亿元,引进境外资金 3929 万美元。二二是是做做优优投投资资环环境境。坚持“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发展”的服务理念,做优投资环境。把软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实行“一票否决”制。县里成立了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严格落实开列“时间步骤、协调事项、服务内容”三张清单制度,综合运用土地、财政等政策杠杆建立完善项目进度奖惩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专门从县直

14、单位抽调了十几名年纪轻、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入驻重点企业,全天候、全过程进行定点服务。三三是是提提供供优优质质服服务务。加强“关心企业、服务企业”的机制建设,构建了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参与的金融支撑体系,建立了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体系。按照“企业下单、员工选单、政府埋单”的模式,加大了农民工培训力度,开办了电脑、机电、缝纫、烹饪等多个专业,为企业搭建了良好的用工平台。五、实施 “城乡互动 ”战略,做大做强城镇经济,提升中心集镇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城镇化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一是是着着力力推推进进县县城城建建

15、设设。坚持高标准规划城市、高质量建设城市、高水平管理城市、高效能经营城市,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一批精品工程,进一步强化县城功能,搞好城市服务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6.3 平方公里,人口 4 万多人,绿化覆盖率达 40%。二二是是着着力力推推进进小小城城镇镇建建设设。完成了 9 个乡(镇)发展规划,重点建设朱口、大龙、大田等集镇,不断提升中心集镇的集聚力、辐射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2007 年,全县共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 10702 万元,同比增长 37.4%,为民办事的实力明显增强。三是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

16、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工作目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以“主体参与、资金投入、规划引导、典型带动、特色策划、干部帮扶”这“六手联弹”为载体,建立“三位一体”(即始终贯穿激情新农村 幸福新农民”一个理念,把握“1+X”一套政策,推行“现场点评竞赛”一个工作法)工作体系,形成“ 6+3”新农村创建机制,突出持续激情创建。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做到“村里的事村民知晓,村里的事村民作主,村里的事村民监督,村里的事村民满意”。2006 年2008 年 10 月,县政府投入资金 600 万元,完成了 83 个村庄整治试点任务。全县水泥路通村率达到98%,改水受益人口 2.2 万人,投资 572.1 万元改厕 495 户。全县 13 万人口中,有线电视用户达到 3 万户,占 99.7 %,固定电话用户达到 2.2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4.9 万户。六、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坚持把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生产建设、生活消费的各个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