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10193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企业年金期待政策破冰 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养老保险公司生存困惑核心提示:自 2005 年第一批获得批准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走向市场,4 年多来企业年金预期的“井喷”局面并没有出现。而对于专为企业年金而生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却是生死存亡,没有退路。企业年金的春天姗姗来迟。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底,全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为2525 亿元,与此前预计的 1 万亿元相去甚远,主管机构众多,政策模糊,限制了企业建立年金的积极性,而“中国特色”国情更使国际上通行模式难以寻找空间。僧多粥少,价格战频现,高额前期投入令其入不敷出,39 家年金管理机构正为生存而战,惨烈拼

2、杀。一些机构眼观前途无望,逐渐淡出这一领域;另一些正用其他业务弥补企业年金的亏损希冀熬过冬天,而专为企业年金而生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成为最艰难的生存者。“我们不知道多长时间能够盈利,因为至今没看到盈利点在哪里。 ”一养老保险公司人士如此慨叹。但 4 月 1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 7 期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让众多年金公司看到了春天希望。1. 遥远的“蓝海”自 2005 年第一批获得批准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走向市场,4 年多来企业年金预期的“井喷”局面并没有出现。4 月 16 日,在博时基金举办的“2010 年企业年金投资研讨会”

3、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透露,至 2009 年底,全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为 2525 亿元,20052009 年的 4 年间,平均每年增加 461 亿元。这样的速度远低于此前 2010 年达到 1 万亿元的发展预期。同时,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仍在低比例徘徊,2009 年,参加企业年金的参考人数约为 1300 万人,与 2.2 亿参加基本养老的人数相比仅为 5%-6%.作为整个社保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市场曾经被称为一片“蓝海” 。世界银行曾预测,到 2030 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 1.8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年金市场。世行对中国的预测并非没有依据,中国正高速进入老龄化社

4、会。数字显示,2008 年底,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接近 1.6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12%.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似乎为企业年金赐予了丰厚土壤,但现实却令人沮丧。截至目前,建立企业年金的多为效益良好的大型国企,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对企业年金兴趣寥寥。一位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管理层人士称,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超亿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石化、石油、铁路、航空、邮政和电信等高收入行业或垄断行业,这些领域的国有大型企业占据了 90%以上的企业年金基金。上述人士表示,建立企业年金的首要条件是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效益,并希

5、望通过这一方式进行员工福利安排,给员工归属感,留住优秀员工。中小企业本来意识较弱,又无雄厚的实力,更因当前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不合理而观望。企业年金设立流程长期而复杂。按照规定,设立企业年金,要先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报备,在取得方案复函后,选择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签署合同,再由受托人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备,并取得企业年金计划确认函。一位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中型企业负责人说,报备审批时限按规定为 20 个工作日,但往往会被无限期拖延。2. 市场争夺战在既定资源投入下,规模越大越有可能站稳脚跟,于是,蓝海变成了红海,价格战的序幕拉开。企业年金市场

6、的另类行情让数量众多的年金管理机构陷入被动。业务扩张的速度远低于预期,激烈竞争则导致了管理费率大幅度下滑,年金管理变成了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行业。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领域能像企业年金这样,将所有的金融行业一网打尽,银行、保险、基金、券商、信托公司均参与到年金市场的争夺战。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常务副总裁李全表示,企业年金市场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供需失衡,供给方的火拼场面与需求方的反应冷淡形成极大的反差。从年金的供给方来看,劳社部于 2005 年和 2007 年先后两批发放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到目前为止,年金领域共拥有各类金融机构39 家。其中,专业养老保险公司 5 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4 家,寿险公司 2

7、 家,基金公司 12 家,证券公司 2 家,信托公司 4 家,银行10 家,累计发放各类资格 61 个。在企业年金刚刚启动的最初两年,各金融机构都为取得年金管理资格费尽心机。“取得资格不容易,取得资格后才发现真正的运作更不容易。 ”一年金管理机构负责人表示, “原来以为做企业年金考验的就是专业能力、系统建设、风控水平,做起来才发现,最关键的其实是营销能力,是客户资源。 ”除了传统的上门沟通、制作方案、请客吃饭,目前企业年金拓展中最为时尚的做法是请客户上门到管理公司考察,包括考察受托、考察投资、考察账户、考察风控、考察队伍、考察软硬件等,这期间的差旅费用、方案制作费用等成本达到了金融行业营销中前

8、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年金的营销既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又涉及到财务支出,往往需要年金管理机构的最高层亲自出马,不同金融企业最高层在目标企业碰头的场面屡屡发生,企业年金的营销成为了“一把手与一把手的对话” 。在既定资源投入下,规模越大越有可能站稳脚跟,于是,蓝海变成了红海,价格战的序幕拉开。美世咨询一专门负责养老业务的人士表示,在各机构管理人具体操作时,管理费用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和企业规模等因素而有所调整,但是不得高于 23 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所规定的最高上限。目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各机构收取的企业年金管理费用大都远低于 23 号令规定的最高上限,相对于其运营成本,可谓杯水车薪。国内采取信

9、托模式进行企业年金管理,该模式中涉及 4 个管理角色: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其收费标准主要依照 2004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第23 号令)而定。该办法第八章明确提到: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分别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受托财产基金净值的 0.2%、0.2%和1.2%,账户管理人的管理费按每户每月不超过 5 元人民币的限额。平安养老保险公司总经理赵卫星曾坦承,在以委托人为导向的年金市场,为了在大型项目的招投标中取胜,有些管理机构过度承诺低收费甚至零收费,万分之几的管理费非常普遍。四个角色组成的信托模式初衷是为了发挥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制度效应,按照 23

10、号令规定,受托人负责选择和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委托人为导向的市场中,虽然我们拥有受托人资格,但是一般客户在选择管理人的时候会对不同的资格管理人从头选到尾,受托人对其他管理人的选择一般没有太多发言权。 ”一位年金管理机构人士称。对此,另一年金管理机构负责人认为,采用信托模式是正确的选择,但将资格分拆得过于细碎,无形抬高了建立企业年金的成本。并且收费结构不太合理,年金管理机构的营销费用没有列支的渠道。这位人士建议,最好能够设置初始费用,类似基金行业的认购费,用以支持年金高昂的营销成本,让机构分享制度性红利。管理部门也注意到了企业年金领域的血拼场面。2009

11、年 3 月,人社部下发关于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服务的通知指出,以零收费或低于成本的价格承诺向客户提供服务,以折扣、折让或管理费返还等形式变相降低收费标准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将视情况采取监管谈话、暂停接收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业务等措施,直至取消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年金管理机构也以自律公约的方式进行自救。一年金管理机构人士透露, “各群组就各业务资格的收费底线进行了自律 ,或者企业招标时入围投标的机构事先约定一个价格,基本是在劳社部规定的上限基础上打五折。 ”但无论是通知还是自律,都不具有强制性,争夺份额的冲动仍然占了上风, “逐渐开始有人违背,所谓的自律也就逐步瓦解。”上述人士称。2009 年

12、底人社部举办的企业年金会议上,设定管理费下限曾被明确提出,但至今未见规定出台。3. 养老保险公司困惑而对于专为企业年金而生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却是生死存亡,他们没有退路。高投入低产出现状,让一些银行、基金公司和信托年金管理机构逐渐淡出年金领域,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其他业务条线上。 “对他们来说,年金业务多半不是主营业务,公司业务条线众多,辗转腾挪的空间较大。 ”一业内人士称。自 2004 年以来,保险业先后成立了 5 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共18 个企业获得了年金管理人资格,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 710 亿元,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 660 亿元。投资管理的企业年金占投资管理业务总量的

13、45%,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上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养老保险公司业务的专一性,企业年金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其冲击则愈显巨大。原劳动社会保障部曾明确要求,养老保险公司要专注于企业年金业务。但与银行和证券、基金公司相比,虽然养老保险公司具有精算和人员、网点方面的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自从劳社部在第二批资格授予中给予银行受托人资格以来,原有的银行与养老保险公司的合作格局被打破,银行不需要养老保险公司可以凑足一付牌,而养老保险公司因没有托管资格,离不开银行。同时,银行手握大量客户资源,即使短期亏损,也可通过其他业务条线弥补,因此短期内压力并不明显。曾经一度银行对设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呼声很高,终未获得劳社部

14、批准,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证券、基金公司则属于所有年金管理机构中生存状态最好的群组。上述人士表示, “企业年金的营销时代,将逐渐过渡到资产管理的时代,比拼的是投资管理能力,而那正是证券、基金公司的主业。”劳社部规定的投资管理费上限远高于其他企业年金管理的收费标准。投资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费一般分为基础管理费和绩效管理费,后者高于前者,两者合计即使按上限打五折,也可以赚取不少管理费收入。以博时基金为例,已签约及中标的企业年金客户超过 320 家,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作规模超过 140 亿元。博时基金已将企业年金管理业务由两年前的战略业务逐渐变成主营业务之一。在连年的高投入低产出重压下,养老保险

15、公司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开始明显违背劳社部对养老保险公司专注企业年金的规定。本报记者获悉,成立最早的平安、太平养老保险公司都已将传统的保险业务调整为重要业务线,加大了对传统业务的投入和考核。太平养老内部人士透露,2009 年,太平人寿的团险销售队伍和业务管理部门划拨到太平养老,下一步还将把精算等部门进行划拨。“现在太平养老还是以交叉销售的方式销售团险,保费仍计入太平人寿,但为了生存已经在经营团险业务上大下功夫。 ”这位人士说。平安养老则转身更早。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第一季度,平安养老保费收入 13.16 亿元,是 2009 年同期 4.38 亿元的 3 倍。平安养老一内部人士

16、透露,去年平安养老所做的团险业务仍有部分放在平安人寿核算,今年会逐步全部划过来,因此 2010 年平安养老的保费收入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平安养老保险公司一高层人士称, “现在已经把很多精力放在团险上,只能什么创造价值做什么,这样既机动地解决了现有队伍的生存问题,又保持了应对潜在机会的张力。 ”用团体业务养企业年金成为养老保险公司的无奈选择,但熟悉保险业务的人都明白,在寿险公司的三大渠道中,团体业务本就属于盈利能力最弱的渠道,最困难的两部分业务被放到一起,养老保险公司面临的压力仍然巨大。在机构铺设上,平安养老的机构最多,共有 35 家分公司和 127家中心支公司;太平养老设有 8 家分公司;国寿养老和泰康养老采取的都是在各地团险部门内设立年金中心的形式,而长江养老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上海一地,仅在北京设立了一家年金中心。知情人士称,机构铺设数量和方式不同,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前期成本投入。目前国寿养老正打算在上海和江苏开设两家分公司,泰康养老则在北京和上海设分公司,因为有的企业不认可年金中心,认为这不是正式批设的机构。获批资格的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价值创造能力。平安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