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10161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

2、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古诗文赏析题是近几年来中考中新兴的一种试题,被各省市竞相采用。选材上,一般是课内诗词,也有少数采用课外的。试题内容上,主要有语言品析题、内容理解题、情感感悟题、意境描绘题、写法评析题。形式上,有选择题,主观题。选择题较容易,主观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很难找到答题思路。事实上,做这类题也不是天马行空,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术语,这样,我们不难做到“一矢中的” 。通过研究,我把诗歌鉴赏分为以下几个大的层面(为了方便记忆,有些分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一。语言层面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 ,就是说诗

3、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中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 、 “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 、 “撼”具有夸张色彩。例 3:(黄石市) 饮酒:“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 ,好不好,为什么?改了不好, “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例 4:例 2:(四川省、扬州市)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深

4、”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例 5:(河南) “造化钟神秀”的“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才把泰山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

5、身临其境之感。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例: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辛弃疾)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6、)二。内容层面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课程标准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 , “会术语” 。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b.托物言志(龚自珍己亥杂诗 )c.感物伤怀(白居易望月有感 )d.情景交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例 1:(河南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解释。-该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

7、感情。例 2:(连云港)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鬓微霜”说明词人年纪大, “又何妨”说明词人不服输、不服老的心理,表明了词人希望被重用,能征战沙场,为国立功的心愿。例 3.(绵阳) 饮酒: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点作简要的分析。注意诗词立意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杜甫登楼 )b.借古讽今(山坡羊骊山怀古 )c.今昔对比 d.怀古伤己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 、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

8、鸟象征自由等。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李清照的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例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 ”例 1:(黄冈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请描述“沉舟侧畔前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三。扩展层面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 , “感情渐起波澜” 。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 “间接抒情”。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

10、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 , “以响衬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11、四。补充层面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做到“三注意”: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三要”作到

12、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诗词鉴赏练习题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回答下列问题。(1)诗歌首句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 。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回答问题。(1)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2)最后两句表现了 的思想感情。(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回答问题。第一、二句中“朝奏”与“夕贬” 、 “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13、,其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读杜牧的泊秦淮 ,仔细阅读这首诗,就某一方面进行评析,要求言之有理。读钱塘湖春行 ,回答问题本诗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 ,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作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回答问题。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

14、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有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按要求回答问题。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改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回答问题。(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读陶渊明的饮酒 ,回答问题。(1)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10.读己亥杂诗 ,回答问题。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的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 。11.读晏殊的浣溪沙 ,回答问题。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2.读杜甫的春望 ,回答问题。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写的是 。其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3.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甲)小池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小荷才露尖尖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