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奏议文书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101334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奏议文书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宋奏议文书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宋奏议文书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宋奏议文书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宋奏议文书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宋奏议文书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奏议文书初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北宋奏议文书初探摘 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历代臣下奏议可 以说是独具一格的文献 。奏议文 发展至宋代,已较为繁荣, 从内容涵量到艺术技巧均达到了中国古代公文的较高水 平,这与唐文化的积淀、宋初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以及当朝的公文撰制机构、人员 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奏议的整个演变过程来看,北宋奏议虽不是始祖、也非 发展顶峰,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继承了前代奏议,又孕育了后代奏议变化的因 子,并且拥有其独特的风格。笔者意在 初步探讨奏议文书在北宋与其他时期历史背 景下的共性与特性,研究其独特的形式特征、语体风格,并发掘其对现代公文写作的 启迪与影响。关键词北宋 奏议 套语 贴黄制度 技巧运

2、用 个性表达AbstractAt the vast of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zouyi of past dynasties has its unique sytle.Zouyi had been moer prosperous and professional official documents when the Song Dynasty from contents to techniques,which has a close contact to the inheritance of Tang Dynasty and policy of that tim

3、e.According to the whole employment of zouyi,the Beisong Dynasty ones were neither ancestors nor the peak,however,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linked the previous and the latter dynasties through unique styles.This paper aims to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e features of zouyi in the Beisong Dynas

4、ty,which can be experience or inspiration to the writing modern official writings.Key wordsthe Beisong Dynasty zouyi formules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ties2目录摘摘 要要 .1AbstAbstr ractact .1目目录录 .21 1 宋宋代代公文发展概况公文发展概况 .32 2 古古代代奏议类文体演变简述奏议类文体演变简述 .43 3 北北宋宋奏议的规范奏议的规范体体裁与体式之

5、异裁与体式之异 .53.1 标题的套语现象及其与现代上行公文标题的对比.53.2 宋朝诸臣奏议中所见的贴黄现象及其与唐代贴黄制度的对比.54 4 北宋奏北宋奏议议的学术功底、技巧运用与风格追求、个性表达的学术功底、技巧运用与风格追求、个性表达 .64.1 深厚的学术功底、灵活的技巧运用 北宋奏议文的艺术感染力.74,2 文出自然、刚柔并济欧阳修奏议文中的风格追求、个性表达.75 5 北宋北宋奏奏议的重要意义议的重要意义 .8结结论论 .9致致谢谢 .9参参考考文献文献 .931 宋代公文发展概况奏,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进也” , 文心雕龙奏启曰:“陈政事,献典仪, 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

6、1(奏启篇)2议,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语也, 从言义声” , 文心雕龙议对曰:“周爰谘谋,是谓为议” 。 1(议对篇)2可 见二者均经历了由单义向应用文体扩充演变的发展历程,合为“奏议” ,则是今人对古 代臣下向君王上奏的各类文书的统称。中国历代王朝政出一人,所有臣下的意见都必须 通过上书的形式反馈给帝王,因而奏议内容丰富、名目繁多,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蔚为 大观。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历代臣下奏议可 以说是独具一格的文献 。一般认 为,作为口头形式的奏言,在上古时期业已存在;作为书面形式的奏章,萌芽于 商代,产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 逐步消亡于清末,存在时间 长达两三 千年。奏议文发

7、展至宋代,已较为繁荣 ,从内容涵量到艺术技巧均达到了中国古代 公文的较高水平,这与唐文化的积淀、宋初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以及当朝的公文撰 制机构、人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公文的文化成就而言,宋朝虽国运多舛,但“盛唐隆宋”的美誉已足以说明其 文运与如日中天的大唐一样颇受赞誉。一方面,宋太祖于立国之初便采取崇文抑武 的政策,不断优渥文人士大夫,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尽其所能建立庞大完备的文官 政治系统, 为北宋公文界的精英辈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宋代 官僚机 构臃肿、官员冗杂,公文数量 极大,在撰制时必须有格式、用语等方面的严格要求, 故中央公文 较多由学识渊博的文士负责 撰制,大多文

8、采飞扬、思想深刻 。在这样 的政治背景与 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下,北宋 涌现了大批公文大家,并逐步形成放言 国是、议论朝政、阐明理想、畅谈主张的风气,使得纯文学与公文写作之间的鸿沟逐 渐被打破;同时,内忧外患深重的社会现实使得主动性公文成为文人的创作主体,奏 议类文书等上行公文因而内容丰富、数量众多。 从奏议的整个演变过程来看,北宋奏议虽不是始祖、也非发展顶峰,却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既继承了前代奏议,又孕育了后代奏议变化的因子,并且拥有其独特 的风格。笔者意在 初步探讨奏议文书在北宋与其他时期历史背景下的共性与特性,研 究其独特的形式特征、语体风格,并发掘其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迪与影响。2 古代奏

9、议类文体演变简述奏议类文体的历史与君主制度相始终,起源久远,存在时期较为漫长,作为上 行类文体,虽存在某些较为固定的体式与规律, 但各自具有其 相应的文体形式, 演变过程也不能以一言述之。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记载:“昔唐禹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1(章表篇)2可见最早以口头形式存在的奏议可上溯至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商代 开始出现书面奏议,可视作萌芽时期。其后,书面奏议渐渐增多,至秦代,秦始皇将4进谏之文由“上书”改称为“奏” ,即文心雕龙所记载的“秦初定制,改书曰奏。 ” 到了汉代,文书制度逐步完善,公文开始走上程式化、规范化、法定化的发展时 期,上行公文的分类与使用功能被细化,并

10、开始有了具体的规定。刘勰文心雕 龙章表有关于此的记载:“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 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1(章表篇)2汉代的奏议文可 谓名篇辈出,大多气势充沛,以犀利的语言进行有力的论述;六朝以后的奏议文则多 以骈体行文,较讲究文辞的排比整饬,说理叙事的风格偏向简洁明晰。 唐宋以后,表文依然是上行公文的重要文体,直至宋、明、清,表文还是科举考 试的重要内容。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将历代表文按风格分为古体、唐体和宋 体,可见唐宋表文与前代有异,虽多以四六行文,又各自有独立的风格特征。徐师曾 的评价为“唐人声律,时有出入,而不失乎雄浑之风。宋人声律

11、,及其精切,而又得 乎明畅之旨,盖各有所长也。 ”3至于向皇帝奏事的文书,汉代称之为“疏” ,唐宋以 后都可称为“奏疏” ,至宋以后,上行的议政文书则可称“议” 、可称“奏议” 。宋代的 奏议类文书中,由于文风改革的大踏步推进,散体公文成为主导之势,且多讲求文章 的“经世致用” 。较之唐代文人的狂傲张扬、自由任性、豪气干云,宋代文士的角色定 位带有更多的政治色彩,大多注重忠君报国,故而在公文写作中,多了几分沉着冷静 与平实严谨。 至明清时期,奏议类文书日渐冗长,在功用性上大不如前;清康熙时建立了密折 制度,奏议由公开转向秘密,更多成为一种私人信件,追求文采更不为人所重,无疑 也影响了奏议文书的

12、文学价值。感染力与说服力的大大降低,使其趋于荒芜;伴随着 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奏议类文书也逐步消亡。3 北宋奏议的规范体裁与体式之异3.1 标题的套语现象及其与现代上行公文标题的对比文各有体。奏议作为一种实用文 体,具有经邦治国的政治功用,加之受文对象 的确定性与特殊性、议事行文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有其自成一体的体裁与语体 特 点。公文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大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句式结构和专门用语,奏议自 然也不例外 ,在用语方面存在一定的程式化倾向 ,有一些固定、惯用的表达方式, 这些都属于套语现象。 自汉代开始,奏议中便已出现了套语现象。蔡邕独断中记载:“表类公 文首称用臣某言 ,尾称用臣某诚惶诚

13、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左下方俯曰某官 臣某甲上 。 ”4之后演变为首称用“昧死言” ,尾称用“稽首以闻” ;王莽改制后,上 书首称用“稽首” ;汉朝后期,朝廷官员上书首称用“稽首顿首” ,外朝卿大夫上书首 称用“稽首再拜” ,尾称均用“稽首以闻” 。5汉至唐代千余年间,顿首、死罪、稽首 以闻等词在公文中普遍出现,行文皆须书写套语。北宋奏议沿袭前代惯例,相较前代, 套语种类、程式化的表达方式有大量增加,且套语现象在标题、文首、文中、文尾均 有体现。笔者在本文仅对标题中的套语现象作初步的探讨,并将其与现代上行公文标5题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 李晓菊在南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辅文研究中关于奏议标题

14、的论述有: “诸臣奏议对凡所收录的诸家奏议,都做了统一的编题工作,其基本形式为上 某某宗论某某事 (有时作上某某宗乞某某事 ) 。 ”6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7 中所录宋初奏议的标题,基本遵循“事由+文种”的结构,以呈献动词(如“上” 、 “论” 、 “乞” 、 “谢” 、 “贺” 、 “请”等)起始或是作承接,以文种(如“奏” 、 “表”等,或可 省略不写)收尾,例如上真宗乞赈给河北饥民奏 、 谢特授员外郎表 、 贺简昌寿 奏圣捷表 、 上真宗乞询求将相等。 上行公文演变至今,基本延续古代公文标题的程式化写法,构成要素仍较为固定, 完整格式一般为发文机关+关于+事由+文种,只在细节处有所扬弃。实际行文过程中, 上行公文标题可省略发文机关,但不可省略文种,其为古今一异;古代奏议是专门针 对君主的上行文,受文对象为个人,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向明确的上 级领导机关或部门行文,这体现了现代公文办理的民主性、公正性,其为二异;奏议 文种名称由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