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创新习惯130410)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309698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成创新习惯130410)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养成创新习惯130410)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养成创新习惯130410)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养成创新习惯130410)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养成创新习惯1304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成创新习惯1304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创新习惯,促进思维发展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蒋仪内容提要:本文从“培培养养学学生生质质疑疑提提问问、掌掌握握知知识识提提高高能能力力; 培培养养学学生生手手脑脑结结合合,注注重重实实践践促促进进思思维维;培培养养多多种种思思维维形形式式、培培养养发发展展灵灵活活思思维维;引引导导整整理理内内化化知知识识,形形成成自自身身思思维维特特点点”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词: 掌掌握握 注注重重 培培养养 引引导导马斯洛在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中写道: “我们必须变得对创造过程、创造态度,有创造力的人更感兴趣,而不单是对创造产品感兴趣”

2、 , “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 ” 。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责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就应该要从基本的创新习惯的培养入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一、培养学生质疑 提问、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客观存在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的状态,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中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时

3、,我引导学生提出如下的一系列问题:(1) 、什么叫比例?(2) 、比例和比有什么不同?(3)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4) 、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性质有什么区别?(5) 、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这样可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对事物的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 。戈登德莱顿说, “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

4、素的新组合 ” 。 “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 ”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要呵护他们稚嫩的发现,给他们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 促进思维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 ”计算公式时,我 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课上我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边思考边动手验证

5、,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学生想到不用剪, 他们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关系也得 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的结论。又如在教学了 “长方体的表面积 ”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例 1、把 27 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已知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80平方厘米,求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照一般思路,要求大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大正方体的棱长,也就是需要知道小正方体的棱长。已知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80 平方厘米,因此可知,小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是: 1806=30(平方厘米),但是题目要求的是用 27 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的一个大正方

6、体 的表面积,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了。我用多媒体出示这个用 27 个小正方体拼成的 大正方体,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学生经过观察,马上想到,将27 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27=333,因此可知,这个大正方体 每个面的面积是小正方体面积的 33 = 9 倍,因此,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96=1620(平方厘米)。也有的学生这样分析: 27=333,因为大正方体 的棱长是小正方体棱长的 3 倍,因此可得,大正方体的 每个面的面积是小正方体面积的(33)9 倍,所以,大正方体的表面积也必定是小正方体表面积的9 倍,因此,我们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809=1620(平方厘米

7、)。即用 27 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620 平方厘米。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 长方体表面积 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多种思维形式、 培养发展灵活 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

8、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以呵护。如在教学 “比的意义 ”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得出比的意义后,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 ” 有的学生提出:“比的问题可以是零,因为在电视的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 的。 ” 有的学生则 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 ”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 我则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直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例如:在学习了 “复

9、合应用题 ”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例 2、某车间要加工一批零件 ,5 人 6 天共加工 300 个。照样计算, 15 人 18 天加工多少个 ?对这道题,我要求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学生经过分析并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1、用由果索因 的方法分析:要求出 15 人 18 天加工多少个 ?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加工多少个 ?已知条件告诉我们 5 人 6 天共加工 300 个,因此, 15 人 18 天加工的零件个数为: 300561518 = 2700(个) 。2、用由因导果 的方法分析:已知 5 人 6 天共加工 300 个,可以求得每人每天 加工多少个 ?已知每人每天 加工多少个 ,因此,

10、15 人 18 天加工的零件个数为:30056(1518)= 2700(个) 。3、用推理、假设、探究 的方法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 加工的零件个 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5 人增加到 15 人,是原来的 3 倍,加工零件的个 数也相应是原来的 3 倍。而时间由 6 天增加到 18 天,是原来时间的 3 倍,所以 加工零件的个数应是原来的( 33)倍。因此,15 人 18 天加工的零件个数为 :300(155)(186)= 2700(个) 。也即为:3000(33)= 2700(个)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 用多种思路分析 ,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

11、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 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四、引导整理内化知识,形成自身思维特点“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例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

12、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学生解题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解决了以往通过 几个例题的教学,有些学生虽会解答 几类不同的 题目。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好题的偏向。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比如:在 学习“分数应用题 ”

13、后,我先组织学生一起学习解答分数应用题,然后请学生归纳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然后我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很快总结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方法:1、划出数量关系句。2、找出单位 “1”的量。3、如果单位 “1”的量已知,可以直接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解答。4、如果单位 “1”的量未知,要求单位 “1”的量,则可用方程,再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解答 。5、检验,写答案。综上所述, 我认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字一板先培养好学生的基本的创新习惯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作者姓名:蒋仪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邮政编码: 214401联系电话: 13337913083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