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087693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目) 中央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朝代朝代地方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和相、卿士王位世袭制和相、卿士 夏商夏商 封侯和伯封侯和伯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宗法制 西周西周 分封制分封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秦朝 郡县制度郡县制度 皇帝制度(以后各朝代都有)皇帝制度(以后各朝代都有) 、中外朝制、中外朝制 汉朝汉朝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三省制度三省制度 隋朝隋朝 州州 县两级制县两级制 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 唐朝唐朝

2、道州县三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一参二府三司制一参二府三司制 宋朝宋朝 用文官治理地方事务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用文官治理地方事务削减节度使的权力、 改道为路实行路州县三级制改道为路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一省(中书省)一省(中书省) 元朝元朝 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行省制度为首创)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行省制度为首创) 二院(枢密院、宣政院)制二院(枢密院、宣政院)制 和宣慰司制度和宣慰司制度 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 明朝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废行省、设三司 保留内阁、六部,先后有增设保留内阁、六部,先后有增设 清朝清朝 行省制度(所设机构基本同于明朝)行省制度(所设机构基本同于明朝) 议政王大臣会

3、议、南书房、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第第 1 课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一、夏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央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与禅让制的区别:传子不传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与禅让制的区别:传子不传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 下的局面代替了公天下的局面下的局面代替了公天下的局面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历代王权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历代王权的 特点)特点)内容:王位世袭制和相、卿士内容:王位世袭制和相、卿

4、士 2、地方、地方 封侯和伯:双重身份(既是国家高官,可以代表国家管理地方事务;又是放过首领,臣封侯和伯:双重身份(既是国家高官,可以代表国家管理地方事务;又是放过首领,臣 服于商王,定期缴纳贡赋、奉命征伐)服于商王,定期缴纳贡赋、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中央、中央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上的矛盾实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统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实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统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 度度宗法制宗法制 内

5、容: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 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庶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庶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 系,但在政治上却是君臣关系系,但在政治上却是君臣关系特点:依据父系血缘的亲属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核心:嫡长子继承特点:依据父系血缘的亲属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核心:嫡长子继承 制。纽带:血缘关系。制。纽带:血缘关系。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6、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和团结和团结2、地方分封制、地方分封制目的:公元前目的:公元前 1046 年,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实行分封年,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实行分封 分封的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的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内容内容 诸侯的权力诸侯的权力诸侯的义务诸侯的义务积极方面: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实习周国积极方面: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实习周国2评价评价 消极方面:诸侯权力过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消极方面:诸侯权力过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课后思考:分封制余宗法制十一中什

7、么样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分配权力的原则和方法第第 2 课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统一一、秦朝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二、统一政权的巩固二、统一政权的巩固1、建立皇帝制度、建立皇帝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自己的至尊地位)皇位世袭内容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建立中央官制、建立中央官制御史大夫丞相 诸卿 三公九卿制度 太尉四者各自的职责分别是什么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3、建立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建立新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确立(全国分 36 郡) 郡县制的特点郡县制与分封制

8、的异同 4 4、巩固统一的其他举措(理解)、巩固统一的其他举措(理解) 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 全国。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统一文字 修建驰道 开凿灵渠。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 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移民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 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思考:秦始皇为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9、制度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 1、 汉代汉代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设郡(太)守;郡国制并行制郡国制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国,设丞相。 (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是颁布“推恩3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时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州只是监察 区,不是行政部门)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刺史制度 东汉时刺史增添了地方行政和军权;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变成了地方行政部门)地方全力增加,削弱了中央集权。 思考 1:我们该如何评价汉代的刺史制度呢?

10、 思考 2: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 汉朝又有所发展、不断完善。汉朝又有所发展、不断完善。 承袭秦的皇帝制度; 承袭秦的中央行政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但也实行封国制,郡国二制并行; 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汉设刺史监察; 2、隋朝、隋朝废除汉代的“郡” ,实行州县两级制 3、唐代、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唐太宗时,分全国为 10 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时的道还

11、不是地方行政部门,只是监察部门) 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 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4、北宋、北宋 措施: 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改“道”为“路” ,监察州县 作用: 积极积极: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 消极消极: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 5、元代、元代 措施:措施: 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思考:如何评价行省制度的建立?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

12、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1、两汉、两汉“中外朝中外朝”制制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措施: 用布衣为相; 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 “中朝”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 权由皇帝总揽。 2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声六部制的形成三声六部制的形成 形成:形成: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1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4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 体制。 该制度形成的意义:该制度形成的意义: 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 3、 北宋北宋“一参一参” “二府二府” “三司三司”制制 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14、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4 4、 元朝元朝“一省一省” “二院二院”制制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二、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宋元明清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思考:如何评价我国古时的科举制度呢?本课思考题: 1、 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2、 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3、试简述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变化?第第 4 4 课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宰相制度的废除 1、 时间、标志 2、 目的: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二、二、内阁的创立内阁的创立 1、 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国家政务由明太祖一人处理,政务繁多。 2、 经过: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 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