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文化艺术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08677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西部文化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西部文化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西部文化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西部文化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西部文化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西部文化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西部文化艺术(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艺术研究院于 4 月 20 日举行了“西部开发与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研讨会。与会专家发言的中心议题是经济开发与文化艺术历史资源情况研究必须并行,艺术理论工作者应该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做好西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参加会议的有曲润海常务副院长、薛若琳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泽洲,各所领导及学术带头人以及职能处室负责人计三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文化部科技司陈迎宪同志、中国文化报主编室杨胜生同志出席会议。上午的研讨会有五个专题发言,六个专家自由发言,下午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 现将领导及专家会上的发言摘要整理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方李莉:(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北大人类学博士后)前

2、几年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下面做田野考察工作,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田野考察,了解到一些传统的文化和手工艺术在现代化的侵染下,正在发生着一些什麽样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哪些传统正在消失,哪些传统得以继续的保留下来,又有哪些非经验性的新的艺术和文化在产生,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内在因素是什麽。而且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它们是遭到抛弃,彻底消失,还是继续存在,如果继续存在它又是什么麽样的新的方式在存在?一般无论是艺术理论家还是人类学家,对艺术的考察大多都比较注重艺术作品的本身,比如说艺术的表现形式、符号和象征意义等。而在我研究中除作品本身外,我还注重的是那些活动在作品背后的人,也就是制作这些作品的艺

3、术家或艺人,包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创作过程、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这里我不是把它们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来进行研究,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文化丛来进行整体的研究,当然文化丛这个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是一个美国的人类学家提出来的,但我在我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个概念。我是怎样运用这个概念的呢?比如我曾花了很长的时间在景德镇做手工陶瓷艺术的考察,在这个研究中我提出了一个瓷文化丛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围绕着陶瓷艺术的生产所发生的各种纠缠在一起的文化事项和社会事项,如当地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而依靠这些环境和资源所产生的陶瓷的生产技术、陶工们的群体经验、行业崇拜、行业组织、行业规矩以及在这些基

4、础上所形成的审美观念、艺术风格等。在这里我希望将自己的研究内涵扩大到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社会结构等人类活动的主要方面。正因为有了这种指导思想,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便希望能在艺术学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采取多视角和多维度的综合性的研究方式,做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做了大量的和长时间的实地考察。这次参加西部开发的课题,一方面是科研办的林主任的鼓励,另一方面我也是想乘机将这一类的考察再继续做下去,以形成不同的对比研究。在长期的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感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那就是在现代西方文化的侵染下,许多的传统文化都在

5、迅速的消失,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同时,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也在遭到破坏。据统计,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每天都有 100 种左右的物种在消失,这么多物种在短时期内的消失,会使得地球上错综复杂的生命之网的完整机体,遭到致命的伤害。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统计过,随着工业文明的侵染,每年有多少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在消失,而这种消失也会对人类的文化生态带来伤害吗?生物界有一条规律:对于群体,在各方面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其脆弱程度与个体数量成反比,个体的数量越多,它能承受的外界压力也就越大,遭受挫折后恢复得也就越快;对于生态系统,物种越丰富,大自然的基因库也就越丰富。由于许多物种在生态位上具有相互补充甚至替

6、代的性质,因此,整个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它所能承受的内外压力也就越大。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人工培植的农作物的基因是软弱的。它们的天敌能够有效的发现它们的弱点,所以,即使最富于生产力的新品种有一天也必须抛弃。为了与迅速形成的病虫害竞赛,科学家被迫不断地在他们的温室和种子库中搜寻新的遗传特征,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时不时的又会出现新的病虫害,而他们的基因储藏库中没有任何一种能与之抵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指望人工品种在大自然里有一个足够强壮的“野生亲戚”。这些野生植物在自然环境的激烈斗争中获得了一种遗传的抵抗力。这是那些娇生惯养的人工作物所没有的一种抵抗力。找到这门远房亲戚常常不是简单的事情。植

7、物学家必须要到地球上的某一特定地点,到受到危害的植物的老家去寻找,这些基因家乡也叫遗传多样性中心。比如,咖啡的多样性中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带;玉米的多样性中心是墨西哥和中美的高原地带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这些偏远的遗传多样性中心是安全的。因为它们具有多样的土壤类型、地形和气候。此外,高山的交通不便,各山谷之间各自隔离,为这些地方提供了相对良好的保护,免遭文明和商业活动的破坏。但是随着经济的扩展这样的地方也将会越来越少。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中心的存在对于生物群的整个存在是多麽的重要。同样,文化生态的平衡也需要多种文化基因的同时并存,否则,当代人类文化便会从某一方面失去其丰富性

8、,当代人的生活就会失去某种可能性。这样,尽管我们时代的文化可以十分的发达,但也可能因此变得非常的单一和脆弱。我国西部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化环境,使它的文化艺术的原生态状况,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其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生物界中没有遭到过破坏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在这里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如分布在内蒙一带的草原文化,也就是游牧文化,这是一种动态的进攻性和扩展性很强的文化;分布在陕西、陕北一带的黄土文化,也就是农业文化,这是一种静态的、保守的防御性的文化;还有一种就是分布在云贵高原一带的高原文化,也就是采集、渔猎文化,这一类文化由于地处偏僻,所以比较原始。这些文化类型在一些

9、发达国家也许是早已绝迹了的,但它们在我国西部的某些地方还保存完好,我们不要小看它们,是一笔非常宝贵财富,而且这笔财富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是人类通过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才发展过来的各种不同的文化,我们要珍惜它,不能随意的破坏它。但在世界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西部的经济开发又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谁都希望经济发达,过上现代舒适方便的生活。包括那些在偏远山区生活的人们。有人认为,现在正是各个民族、各个文化体系行将交出自己历史与个性的最后时刻。这不是谁战胜谁、谁压倒谁的问题,西方的传统文明也同样在衰微和没落;这是传统让位于现代,分散让位于一体化的问题,新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夹带着一套新

10、的现代的文化。因此,经济的一体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一体化,这是谁也不可逆转的。而且,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搞西部开发,我想,不管这个活动的最后的结果怎麽样,则在中国的历史上肯定是一个大的壮举。如果我们这些有生态意识的文化人不参与这种研究,这种破坏性只会更大。因此,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尽快的去考察整理这些原生态的文化和艺术,把它们记录下来,建立人类文化艺术的基因库,以备在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中运用,而我们的考察报告还可以为这次西部开发的政策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至少要让政府注意到,我们在开发西北时要保护自然生态,同时也要保护人文生态。我所希望做的研究是一种动态的可以前后对比的研究,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为我

11、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而又丰富的资料。在我们之前曾有不少的学者对西北和西南进行过多次的考察。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外国考察队的考古考察。其考察的内容,官方涉及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等众多方面。这一阶段的考察受两种背景的制约:一是当时国际上东方学热潮兴起,于是许多东方学家和考古学家以特殊的兴趣前来西域考察。他们的专门家素质使考察能够获得一系列空前的重大发现。加之他们中不少人后来甚至毕生从事西域出土物的整理和研究,为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大批宝贵的东方文化研究成果。二是 19 世纪 40 年代后,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西域丰富的地下稀世珍宝也就成了各列强“夺宝”的目标,这就使这一时期的西域考察,如

12、同当时列强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一样,不可能不打上半殖民地的烙印。另外,还有 1927 年由瑞典学者和中国学者组织的国际考察队,这次考察先后有 44 人参加,其中有 14 名瑞典人,15 名中国人。考察的时间历时 8 年,考察所涉及的学科有:大地测量学、地质学、气象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和人种志学等。为后人研究大西北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还有一次大的考察就是在五十年代,由国家组织的有众多的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等,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林耀华也都参加了这个大规模的考察活动。据说当时也是要搞大跃进、要搞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保留和抢救这些原始的文化艺术遗产才组织的这次活动。据统计说纪录

13、的资料达 16 亿字之多,还有一些纪录片。以上的这些考察所留下的珍贵资料都为我们的这次考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个课题的学术价值来说,我认为,第一,我们可以将现在考察的情况和 40 多年前或一个世纪前的资料进行对比,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解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下,哪些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发生了那些根本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又有哪些传统文化和艺术得到了恢复?其恢复的内在动因是什麽?而且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是不是所有的传统社区,都要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是不是在现代的工业文明中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和多样化的文化也可以同时并存,而这同时并存的条件又是什麽?

14、另外,还有哪些传统的文化又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命力?因此,能不能因地制宜的发挥这些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优势,以促进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考察的过程中所尽可能要回答的问题。当然作为学者我们只能认真的研究学问,不可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当地政府和民众,但我们可以提出看法供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人参考。第一,我们今天的考察也和我们前人的考察一样,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这一时期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前不久我到费先生家去,他告诉我,是十年前,他去美国,拜访了美国的社会学家梅欧,塔赫梅欧谈起当时他的一个学生作了一项考察,叫昆厂劳工讲的是当地的农民是怎样第一次看到机器,第一次由农民变

15、成了工人的情景。当时梅欧很感兴趣,因为美国的工业文明开始的比我们早,在他出生时美国已经全部机械化了,所以他没有看到过这个过程,他要费先生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并说这种研究一定要继续下去。但后来这位叫史国禄的学生到美国留学后,回国就改行了。为这事费先生还遗憾了很久。他认为追踪的研究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的相撞和逐渐的融合及变化过程,是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美国的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在他的一篇人类学与艺术的文章中写道:“尽管有关资料挤满了对艺术作品的描述,但对艺术过程的研究却很稀少,甚至对特定社会中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艺术的初步的人类学描述也很罕见,这种结果在基础性的艺术人种志中是一个巨大的缺口

16、。”而我们的研究正好可以填充这样的一个缺口。而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的考察报告在国外不多,在国内基本还是一个空白。因此,我们做这个课题在学术上也就有了它的前沿性和开拓性。第三,提倡从书斋走向社会,从理论研究到理论研究,走向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治学方式,其实这话毛主席在许多年前就说过。但现在再想起来还挺有道理。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正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的研究还仅仅是停留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许多书本上和书斋里,而不去了解社会,跟上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做的理论就很是一种滞后的理论,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理论。而且,如果我们只看古人的书,洋人的书,还有自己的书。而对在我们眼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许多活生生的社会事实不去理解和研究的话,那麽我们所说的要建立我们中国自己的现代艺术学和文化学方面的理论就是一句空话。我国的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文化艺术类型众多,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地区都考察到,所以只能选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地区,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个案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文献的大量占有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学习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即先选择一个代表性的社区,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