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玉田韩氏家族韩知古传辽代玉田韩氏家族韩知古传韩知古韩知古 玉田韩氏家族最早入辽者为韩知古,政绩卓著者为其孙韩德让耶律阿保机为迭刺部夷离堇时,曾于 903 年对蓟州用兵,韩知古为述律月理朵(建国 后为地皇后,即淳钦皇后)之兄欲稳所俘,是较早进入草原的汉人之一月理朵嫁与阿保 机时,知古作为媵臣至耶律家因身份低微,怀才不遇,曾逃出以为人庸工维持生计后 太祖召见并与之议论时事,知其贤而有才,遂命其参与谋议 “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 命韩知方(当为“知古” )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①授知古彰武军节度使, 总知汉儿司事,遂著籍柳城(今辽宁辽阳) 汉儿司是辽初管理汉人事务的机构,知古因熟 悉汉制又得以“主诸国礼仪” 契丹建国之初,对汉仪知之甚少, “仪法疏阔” ,知古“援据 故典,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人易知而行”②,可以说,他是将汉地礼仪介绍到 草原并与契丹“国俗”参互使用制定辽朝礼制的第一人因此也成为辽太祖佐命功臣之一 ③① 《辽史》卷 39《地理志》三② 《辽史》卷 74《韩知古传》 又《辽史》卷 47《百官志》三载:“韩知古,天显初为中书令” ;其孙《韩瑜墓志铭》称其官为“临潢府留守、守尚书左仆射兼政事令” ;曾孙《韩橁墓志铭》又称其官为“彰武军节度东南路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左仆射、中书令” 。
知古在世时,辽朝官制未定,掌汉人事务者唯汉儿司而已在汉儿司的基础上,世宗天禄四年始建南枢密院、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二年(1043, 《辽史·百官志》三记为重熙十三年,此从《辽史·兴宗纪》二) ,改政事省为中书省在南北面官制确立后,南枢密院行使唐时尚书省大部分职责;中书省掌礼仪,视同礼部 《百官志》中所载的“中书令” ,乃是据《韩知古传》中“与康默记将汉军征渤海有功,迁中书令”的记载,附会而成而尚书左仆射、中书令等,也只是沿用前朝官称,无官署和实责临潢府留守所掌也是进入临潢地区的汉人事务,其实也只是当时的汉儿司因此,所谓政书令、中书令等只相当于宋朝“寓禄秩,叙位著”的官,临潢府尹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总汉儿司事” ③ 辽太祖有佐命功臣 21 人,分别以身体各部器官为之命名,如心、手、耳等按《韩橁墓志铭》 ,知古号为“推忠契运宣力功臣” ④ 1995 年发现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韩匡嗣墓志》称知古有子 11 人,皆出仕为官,其中封王者除匡嗣外,还有邺王匡美而官至节度使加司徒、太尉、太保、太傅的有 4 人参见葛华廷:《韩匡嗣墓志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 《北方文物》1997 年第 3 期① 《辽史》卷 74《韩知古附韩匡嗣传》 。
此“长乐宫”当为太祖淳钦皇后长宁宫据上揭葛华廷文,“嗣圣皇帝以勋旧之胤,有干济之才,特授右骁卫将军” ,财匡嗣初仕于太宗时,所谓直长宁宫或即以右骁卫将军而为宿直官韩知古多子多孙,且在辽朝多有建树④可知者第三子匡嗣, “以善医,长乐宫,皇后 视之犹子”①,穆宗时为太祖庙详稳②,与在潜的景宗耶律贤为友景宗即位,先后任始 平军节度使、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摄枢密使、西南面招讨使,晋昌军节度使等,封燕王、 秦王,号尚父死后追赠尚书令在知古子孙中这一支最为显赫另一子匡美为燕京统军使、天雄军节度管内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政 事令,行魏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封邺王匡美有子名瑜,历任天雄军衙内指挥使、 控鹤都指挥使、绛州防御使、左羽林大将军、客省使、权涿州刺史统和五年随圣宗和承 天太后南攻宋,头部中流矢而死③;又一子匡胤为镇安军节度使,判户部■事,赠太傅 子琬为辽兴军节度使孙相也有战功④;还有一子匡献为天成军节度使,守太傅子德冲 为户部使、威胜军节度使⑤匡嗣有子九人①,长德源,官崇义、兴国二军节度使以贪贿为人所短②五子德威,历任上京皇城使、儒州防御使、北院宣徽使圣宗统和元年,继父职为西南面招讨使兼五 押③。
讨党项、河湟、西夏,屡建战功,加开府仪同三司、政事门下平章事,赠兼侍中 子雱金,终彰德军节度使长孙谢十官至惕隐;次孙涤鲁历任北院宣徽使、右林牙、副点 检、惕隐、西北路招讨使、乌古敌烈部都详稳、东北路详稳、南府宰相,封漆水郡王、混 同郡王、汉王涤鲁子燕五为南京步军都指挥使④② 《韩匡嗣传》 但据上揭葛华廷文,匡嗣后曾“改授二仪殿将军” ,二仪殿在祖州,为太祖庙之所在此“二仪殿将军”或即本传所载的“太祖庙详稳” ③ 《韩瑜墓志铭》 ,载民国《朝阳县志》卷 11、罗福颐《满洲金石志》 、陈述《全辽文》卷 5;《韩橁墓志铭》 , 《全辽文》卷 6④ 《韩相墓志铭》 , 《全辽文》卷 6辽东京置户部司,设户部使、知户部使事、户部使判官等职此判户部■事,或即户部使司判官⑤ 田立坤、张晶:《辽〈韩瑞墓志〉考》 , 《文物》1992 年第 8 期据《韩瑞墓志》 ,则知古尚有一子名匡献,匡献有子德冲;《韩匡嗣墓志》也记其第六子为德冲,与匡献子之德冲皆官户部使、威胜军节度使;同时《辽史·韩匡嗣传》载其五子中有德崇、德凝,德崇事迹见其子《制心传》 ,与上述二德冲不同;德凝自有传,但二人又都不见于《韩匡嗣墓志》 。
《韩匡嗣墓志》为圣宗时名臣马得臣所撰,当属可信,则德冲与德崇确当为二人 《辽史》三见“德崇” ,事迹与上述二德冲不同,其人善医,视人形色,辄决其病,累官至武定军节度使;为制心父、匡嗣子;景宗保宁初为翰林祭酒见《辽史·耶律隆运附制心传》 、《辽史·韩知古附韩匡嗣传》 、 《辽史·百官志》三则德冲与德崇中,必有一人为匡献子至于德凝,事迹彰显,却不知《墓志》中何人可当之?① 《辽史·韩匡嗣传》载匡嗣五子,但《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载“隆运兄弟九人” ,而未录其名;上揭葛文据《韩匡嗣墓志》证明《契丹国志》所记九人为是,其名为德源、德庆、德彰、德让、德威、德冲、德颙、德晟、德昌② 葛文据墓志载,德源为始平军节度使③ “五押”当即“五院” 据《韩匡嗣墓志》 ,德威以西南面招讨使兼五押,当系以西南面招讨使兼五院大王④ 参见《辽史》卷 82《耶律隆运附德威、涤鲁传》 六子德冲,历任户部使、威胜军节度使、太尉;子制心(又作直心、遂贞) ,统和中为 归化州刺史;开泰中,拜上京留守,进汉人行宫都部署、南院枢密使、权诸行宫都部署、 中京留守,封漆水郡王;太平中为惕隐、南京留守、析津尹、兵马都总管、南院大王,徙 封燕王。
死后赠政事令,追封陈王制心为圣宗皇后外弟,却颇知自律,谦退淡泊,待人 宽厚⑤七子(?)德凝廉逊,有惠政保宁(969—978)中为护军司徒开泰(1012— 1020)中累迁护卫太保,都宫使(诸行宫都部署) ,崇义、广德、大同军节度使,西南面招 讨使子郭三终于天德军节度使,孙高家奴终南院宣徽使,高十终辽兴军节度使① 韩德让韩德让 韩德让(941—1011) ,韩匡嗣次子, 《辽史》称他“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 ②,是玉田韩氏家族中成就卓著者早年事景宗,官东头供奉官、枢密院通事、上京皇城 使后代父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所在谨饬、有能声又代父为南京留守乾亨元年 (979) ,高梁河之役,宋军围城,德让亲自登城“日夜守御” , “安人心,捍城池” ,与南京 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知三司使刘弘等俱受诏书褒奖③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乾亨 三年,为南院枢密使景宗临终,与耶律斜轸同受顾命,总宿卫事,立梁王耶律隆绪即帝位,奉太后萧绰称 制统和三年(985) ,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四年辽宋燕云之战,从圣宗、太后出 师御宋,败宋兵,加守司空七年,封楚王与北府宰相室昉共执政十二年,室昉致仕,代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监修国史,赐兴化功臣,加守太保,兼政事令。
十七年,北 院枢密使耶律斜轸薨,兼北院枢密使,拜大丞相,进为齐王,总二枢府事,赐名德昌,位 极人臣二十二年,从太后、圣宗南征,与宋签定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争战局面徙封 晋王,赐姓耶律,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从此,韩家成为辽朝宗室成员二十八年,赐 名隆运二十九年薨,享年 71 岁,赠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德让无 子,初以圣宗子耶律宗业为嗣;又无子,以魏王贴不(宗范)子耶鲁为嗣;天祚立,以皇 子敖鲁斡为嗣韩德让自景宗朝“翼决庶政” ,深得皇后信任景宗病重期间,他总宿卫,协助皇后, 辅翼皇子景宗崩, “布置已定,乃集番汉臣僚,立梁王隆绪为皇帝” ,不负景宗临终之托 圣宗以年少即位,承天太后又少姻党之助,幸赖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蕃汉大臣 同心辅政,才能内胜诸宗室,外御宋朝的进犯⑤ 《辽史》卷 82《耶律隆运附制心传》 制心姑、德崇妹嫁睿智皇后(承天太后)弟萧隗因,生女萧菩萨哥,为圣宗皇后,故制心与圣宗皇后为姑表姐弟 《辽史·耶律隆运附制心传》载:“每内宴欢洽,(制心)辄避之皇后不悦曰:‘汝不乐耶?’制心对曰:‘宠贵鲜能长保,以是为忧耳!’ ”制心“守上京时,酒禁方严,有捕获私酿者,一饮而尽,笑而不诘。
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 ① 据葛文,匡嗣二子、三子早亡,四德让、五德威、六德冲,八和九子皆享年不永,则德凝似可以《墓志》中的德颙当之,故暂列为第七② 《辽史》卷 82《耶律隆运传》 ③ 参见《辽史》卷 82《耶律隆运传》 、 《辽史》卷 9《景宗纪》下① 《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 韩德让“孜孜奉国,知无不为,忠孝至诚,出于天性”①他既重视保护和发展农业 生产,维持辽朝的社会稳定,也尽全力维护得之不易的辽宋和平局面②果有益于国,他 或向太后进言,或身体力行而作为国之大臣,德让大度能容,更以进贤去邪为己任,举 人不避亲,任人不避仇,所荐多为治国干才③辽圣宗时,辽朝进入强盛时期,这是承天 太后能团结和依靠蕃汉官员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整顿的结果,作为当时总领南北面事务的大 臣,韩德让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他之所以能发挥作用,首先是由于太后的知人善 任和任人不疑,同时也取决于他的个人品质、治国才干和契丹政治家的有力配合在辽朝进入全盛之时,玉田韩氏家族也进入了他们的鼎盛时期他们的显赫,不在辽 朝的宗室和后族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相当契丹化了的汉人这是因为自韩德让 始,韩氏家族被赐以国姓,并属籍于季父房,是辽宗室中与皇帝族属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支。
他们以宗室资格与后族萧氏通婚,男娶萧氏,女嫁后族,因而甥女则以出自后族得为皇后 ①他们与契丹贵族一样,有封地和属民,成为辽朝的汉人领主②,而韩德让又与辽朝诸 帝和淳钦、承天两太后及圣宗朝孝文皇太弟一样建立了自己的斡鲁朵——文忠王府作为 宗室成员,他们可以担任只有契丹贵族才能担任的北面官,如北院枢密使、惕隐、北府宰 相、南院大王等至辽兴宗时,玉田韩氏家族“拜使相者七,任宣猷者九,持节旄、绾符 印宿卫交戟、入侍纳陛者实倍百人”③玉田韩氏家族,不但数代仕于辽,为辽政权的建 设和统治以及契丹、汉文化在辽朝境内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本身也接受了契丹习俗、 文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的发展变化是游牧民族与汉族、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互相影响、互 相渗透的缩影,也是民族交往和民族自然融合的体现随着辽朝的灭亡,韩氏后裔又进入了金朝在金朝初年,他们仍然发挥着与其先祖对 辽朝同样的作用,对金初的政权建设、统治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女真贵族对汉文 化的了解和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进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