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084274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摘 要:作为西方翻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在我国翻译界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归结为功能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可以总结为文本论,两者都注重译文的接受者。 关键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Nida (2)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4)读者反应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 于形 式对应。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

2、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要实现动态对 等。动态对 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所 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 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适 当,吸引接受者。为了达 到相似的反应,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 受者的要求。对于对源语信息一 无所知的读者,面对晦涩难懂的翻译腔,就如同看天书一般。 所以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即再现并传 递信息,以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 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尤其,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其在翻译圣经过程中总结而来,圣 经就是要人们洞悉上帝的福音,那么要有效地检验译文质量,就必

3、须看原文与译文接受者的 反应是否一致。因此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其翻译实践来 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纽马克的翻译 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一理论是在翻译界长期围 绕着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 背景下提出来的。语义翻译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 可能准确地再现原 文的上下文意义。因此语义翻译较为客观,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重在 重现原作者 的思想过程而不是意图,讲究准确性,倾向于超额翻译,重内容而轻效果。交际翻译指 译作对 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从定义可以看出这与奈达 的 动态对等如出一辙。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比,较主观,讲究通顺简朴,合乎习惯,倾

4、向于欠 额翻 译,重视效果。纽马克强调应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孤立地 使用某种方 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奈达和纽马克相比较,奈 达的翻译理论过 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可懂性和交际性问题上,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 在翻译圣经以及类 似的以信息或呼唤功能为主的原作时,强调译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5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学翻译,则 势必导致语言的简单化,形式上的非文学化,失去文学应有的 魅力。而纽马克在阐述具体使用哪种 翻译方法时指出,要视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定。他把文 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表 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 件等,其核

5、心是表情达意,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 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 文本,如教科书、学术论文等,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 世界,应采用交际法;以呼唤功能为主 的文本,如通知、广告等,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 考,应采用交际法。因此不难看出,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适用范围更广。 三、不断发展的理论奈达和纽马克是名副其实的理论大家。在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理论 界的评论中,他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着自 己的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突出了“内 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 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为此,他在从一种语言到

6、另一种语言:论 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改为“ 功能对等”。在功能对等中,奈达对“信 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形式也表达意义;改 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 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 对等。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奈达对“功能对等” 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 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简单地说,最高层次对等 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 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这几乎 是达不到的。最低 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 理

7、解和欣 赏。在这两个对等层次之间可以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允许对等有一定范围,就能比较 现实地处理不同类型文本之间的差异,扩大了功能对等的适用范围。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 际翻译 的基本思想囿于传统的二分法,两种称呼不太理想,容易招致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因 此纽马克在此 基础上提出“ 关联翻译法”。他认为过去翻译研究的主题一直是文本类型学、 语言学习、篇章语言 学等。翻译并不永远只考虑到文本、话语以及作者和读者、源语和译 语等二元论范畴,不能完全根 据文本来确定翻译法。翻译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词、句的 处理上。 “关联翻译法”的定义是原作 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他对 “重要”

8、的界定是语言表示出特别有价值, 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无论是对意 义的取舍还是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都要以“重要”为标准。紧贴翻译就是最贴近字字对译的 翻译。它要保持词的外延和内涵。不但要保留原词、词语的意义,还要保留其用法。贴切是 和准确、对等联系在一起的,紧帖的程度因上下文而异。为 做到紧贴翻译,纽马克提出了七 种方法:成分分析法、调整译法、描写对等、功能对等、文化对等、同义和释义。贴切程度 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贴切程度最低的是释义法。紧贴是相对的,紧贴与 不紧贴没有明确的 分界线。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缩小了意译派同直译派的分歧。同时消除了语 义翻译和交 际翻译之间界限分明的区

9、分。纽马克指出意译派同直译派完全可以取长补短,使自己的 译 文更接近对方,这样形成的译文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 四、结语 奈达和纽马克 的翻译理论都来自实践和他们的潜心研究。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 他们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 性和系统性。他们对理论研究执着并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值得 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学习。我们应该把 时间用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上,而不是围绕一个老问 题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在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 同时,我们应不断开拓创新,创立有中国特色 的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思想比较 尤金 奈达(Eugine AN 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10、语言学派 的创始人之一。奈达翻 译思想集中体现于他在“翻译即科学”、 “翻译即交际”、 “翻译必须重6视读者反应”等其他方面 的主张。晚年的奈达仍然伏案著述,孜孜不倦,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 理论。近年来奈达开始提倡一 种“三性原则”。自 1945 至 2004 年,他共发表过文章 200 多 篇,著作(包括与他人合作 和编辑的著作)40 多部,其中关于语言与翻译理论的著作 20 余部, 还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可谓 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思想从 20 世纪 80 年 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 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可以说,“它是旗帜 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

11、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谭载 喜,2004:230)彼得 纽马克(PeterNewm 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 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在 许多翻译理论问题上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写过大量的翻 译理论作品。纽马克的论文和论著所涉及 的问题广泛,内容庞杂。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 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 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 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 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到国内。奈达与纽马 克两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都卓有 建树,对翻译

12、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 观点。国内翻译界有很 多关于两人翻译思想的比较与评述,但比较范围只是局限于个别方面,不够 全面;另外,奈达与 纽马克在晚年又都对自己的翻译理论进行了完善和修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两 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重新的梳理与比较。下面,本文将从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方法等 十 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关于翻译的性质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 学。1964 年,奈 达出版了专著翻译科学探索 。书中提出:“所谓科学,主要指的是翻译的 描写性,也就是说 可以向描写语言一样,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地、科学地描写并使之公式化 ”。(谭

13、载喜, 1982:4)奈达一直很崇尚翻译的艺术性,1969 年奈达出版翻译的理论 和实践一书时,在卷 首就开宗明义地宣称:“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 正的理想的翻译始 终是一门艺术”。(劳陇,1996:39)明确提出并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奈 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并逐步采用一种社会语言学和社会 符号学的方法来处 理翻译问题。1991 年,奈达博士发表了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 。文中明确 指出:“我们不应 试图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因为究其实质,翻译不是一门可以独立门户的学问, 而是一种需要 创造力的技巧,一种运用多方位洞察力处理问题的本领

14、”。(张经浩,1998:6 )纽马克认为翻译 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只允许一 种译法,例如 科技术语一般只有一个译名;说翻译是艺术,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远非标准化,允 许有多种 选择,多种译法。但目标文本也必须受到科学的检验,以便一方面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 错 误,另一方面保证目标文本同源文本一样行文自然,符合语境要求。 二、关于翻译方法奈达放弃 了传统意义上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从而提出了“形式对 等”和“动态对等”(后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无论是形式还是 内容,接受语中的信息应该尽量和源语中的各个信息成份相当。(Ni

15、da 1964:159)所谓动态对 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的自然对等与再现源语信息”。(N ida and Tiber 1969:12)奈达虽提出上述两种翻译方法,但真正提倡的是后者,为此,纽马克曾指出,“奈 达对 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的区分,太不考虑语言的形式特征了”。(申雨平,1999:525) 另外,奈达的 动态对等原则要求源语文本中的异国特色尽量不要保留,这种观点后来遭到了文化研 究派 的批评。纽马克也绕过了传统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从而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 翻译”。 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 目 标语的语

16、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意义。(谭载喜,2004 :212) 三、关于翻译的评价在翻译评价这个问题上,奈达提倡“读者反应说”。他认为,翻译 的 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7必 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 上认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陈列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谭载喜, 2004:14 6)纽马克认为,翻译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译本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畅销,而要看专 家或知识 水平高的读者怎么评价,评价必须讲出道理来。一般说来,目标文本是好是坏,必须 看译者是否理 解了原作者对原文本内容所抱的态度,是否保留了原文本的笔调风格,以及目 标文本是否行文自然 。(谭载喜,2004:214) 四、翻译与语言奈达和纽马克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 两人的翻译原则建立 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即它们都承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