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3082026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中医基础理论(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刘丁丁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中 医医 基基 础础 理理 论论 绪绪 言言我对中医 知道多少 呢?说说你印象中的中医。 。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中医又是怎样治病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和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 课程,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掌握。导 学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主要学习内容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研

2、究人体生命运动、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传统医学科学。“治未病”中医学 概念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医学模式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 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 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本能医学 巫医 经验医学 理性医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 防治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 体医学模式。融会了

3、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概念,以临 床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古代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 学科的重要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综合地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中医学的学术特色理 论 特 色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 化诊疗,以及整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 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 趋势。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 、功能性疾病、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 独特的治疗效果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农村 、社区等卫生保健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 重要作用中医学的学术特色治 疗 优 势我国有中药材12800多种,历代医籍记载方剂10万多首。目前我国的

4、中成药有5000多种。中医学的学术特色方 药 优 势 “重预防、治未病” 指导思想“药食同源”理论天然中药及自然疗法具有毒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易应用于基本卫生保健的突出优势。保 健 优 势形成时期:战国至两汉时期 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 具体体现:研究对象的确立 自身特点的确立 理论体系内容的形成和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内经就有“解剖”一词,西医对五脏六腑命 名仍是沿用中医。 司外揣内从甲骨文上就有疾病名称,象 疾首,

5、疾耳等 “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 熟,令人无腹疾”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矿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中医学军事学农学数 学酿酒术冶炼术气象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奠基阶段先秦、秦、汉时期成长阶段魏、晋、隋、唐时期创新与争鸣阶段宋、金、元时期成熟阶段明清时期发展与提高阶段近代和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先秦、秦、汉时期奠基阶段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 成。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论述中医学思维方法,系 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体的生理

6、、病理,以及疾病的诊 断、预防、治疗等。注重整体观念。精气、阴阳、五行引入中医理论藏象经络理论黄帝内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大约 成书于西汉时期,相传系秦越人 (扁鹊)所撰以基础理论为主,阐述了人体的 生理、病理、诊断、病症治疗等 等,尤其在脉诊、经络、命门和 三焦等的论述方面,在黄帝内 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 的又一部中医经经典著作。难经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方书鼻祖 ”创立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上工治未病”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中药学内容 ,载药36

7、5种,根据其功效和 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 品。四气、五味等中药学理论“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七情”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大约成书于汉代,托名神 农所著,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魏、晋、隋、唐时期成长阶段此时期随着中医临床理论的发展,分支学 科逐渐形成并日益细化,形成临床分科。魏晋 六朝以后,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 先后建立起来,有利于临床学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医 学理论与技术也得以不断地发展与提高,出 现了众多的名医名著,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 的充实与系统化。晋代,著针灸甲乙经 ,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 著。 总结了秦

8、汉三国以来的针 灸成就。皇甫谧王叔和晋代,著脉经,为我 国最早的脉学专著。确立了寸口诊脉法,首创 “三部九候”及脏腑分配 原则。隋代,著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 机和证候学专书。论述了内、外、妇、儿、 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 症状 。巢元方孙思邈唐代,著备急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 5300首,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 自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 医学成就,尤其是在脏腑辨证 方面有了较大的发挥。“医德 ”宋、金、元时期创新与争鸣阶段 陈 言宋代,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复杂的病 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 。 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说,使中医病 因学说进

9、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影响 极为深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尊称刘河间。主火 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 为热甚,故主用寒凉药物,有 “ 寒凉派”之称。为后世的温病学 说开创了先河。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 完素,提出“邪去正自安 ”认为人之患病,多由邪 生,其治病善以汗、吐、 下三法以攻逐邪实。故后 人称为“攻下派”。张从正金元四大家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倡“ 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 补脾胃之法,故被称为“补土 派”。李 杲字彦修,号丹溪翁,认为湿 热相火为病十之八九,提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善用养阴方药治疗疾病,故 后人称为“滋阴派”。朱震亨明清时期

10、,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 整理,编纂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出现了许多 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发明,尤其是温病学说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成熟阶段字景岳,明代,编著类经及 景岳全书。张介宾李中梓 在总结前人对脏腑认识的基础 上,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之 本,脾为后天之本”。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学说,为温病学说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叶天士著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 派的创始人清薛雪著湿热条辨,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 变规律、治则治法。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温病学派清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一些古医书在人

11、体 解剖方面的错误,提出“ 灵机记性不在脑而在心” 并发展了瘀血理论,并创 立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的方 剂。王清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医学理论的发 展呈现继承与创新并存的趋势。在经典理论继承方面,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 就,二是加强中医教育。在学术创新方面,出现了中西汇通的学术思潮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近代和现代发展与提高阶段周恩来总理接 见著名中医学家 孔伯华先生。毛泽东主席接 见著名中医学家 施今墨先生,共 商中医发展大计 。毛泽东主席接 见中西医结合 眼科专家唐由 之等。注重宏观观察 重视整体研究 强调功能联系 擅长哲学思维:中和思维、类比思维中医

12、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生理 病理 诊断 治疗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生理 自然环境对病理 对疾病防治社会环境对生理 社会地位对生理主 要 特 点整体 观念恒动 观念辨证 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整体观念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 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官 窍;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脏腑之间相 互影响;形与神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性 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

13、化。“司外揣内”、“有诸内必 行与诸外”治疗上的整体性 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 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 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心系统心小肠脉舌肝系统肝胆筋目脾系统脾胃肉口肺系统肺大肠皮鼻肾系统肾膀胱骨耳及二阴五脏一体观肺脾肝 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形神一体观形: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及精气血津液 等生命物质。 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体和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 制约、统一

14、。 “形乃神之宅 ,神乃形之主”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 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官 窍;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脏腑之间相 互影响;形与神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性 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司外揣内”、“有诸内必 行与诸外”治疗上的整体性 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 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理上的整体性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官窍; “有 诸内,必行与诸外”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形与神相互影响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5、病理上的整体性 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官 窍;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脏腑之间相 互影响;形与神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性 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司外揣内”、“有诸内必 行与诸外”治疗上的整体性 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 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生理 病理 诊断 治疗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生理 自然环境对病理 对疾病防治社会环境对生理 社会地位对生理主 要 特 点整体 观念恒动 观念辨证 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自然界 出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也随季节气候 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脉象,增减衣服 。昼夜晨昏的阴阳消长,人体亦与之相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地质、水质、风俗及生活习惯等,在一 定程度上也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功能,从而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