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庆阳市城乡居民增收工作调研报告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6KB
约11页
文档ID:43046115
庆阳市城乡居民增收工作调研报告_第1页
1/11

1庆庆阳市城阳市城乡乡居民增收工作居民增收工作调调研研报报告告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全市各项工作,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增收工作,我们对全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情况2012 年底,全市人口总数 263.6 万人,常住人口 221.84 万人,城镇人口 62.14 万人,城镇就业人口 28 万人,农业人口 201.46 万人截止 2013 年 6 月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700.9 元,同比增长 14.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668.1 元,同比增长 16.8%,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增幅均实现了总量过半具体情况是,西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304.3 元,增长 13.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3891 元,增长 13.7%;庆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 元,增长 10.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062 元,增长 14.7%;环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600.2 元,增长 14.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1863.4 元,增长 17.7%;华池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890.2 元,增长 1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800.3 元,增长16.7%;合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810.4 元,增长 12.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812.5 元,增长 15.8%;正宁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400 元,增长 11.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3120.1 元,2增长 15.4%;宁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180 元,增长16.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858 元,增长 16.2%;镇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615.3 元,增长 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287.5元,增长 17%。

从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在 10%以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反映出我市各项促民增收措施已逐步落实到位,正在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与全国、全省对比情况是:表一:2012 年全国、甘肃省、庆阳市居民收入增幅对比表单位:元,%全国甘肃省庆阳市收入增幅收入增幅收入增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56512.617156.914.516661.5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13.54506.715.34262.416表二:一季度全国、甘肃省、庆阳市居民收入增幅对比表单位:元,%全国甘肃省庆阳市收入增幅收入增幅收入增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279.34907.311.94970.815.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12.21573.213.31464.5183表三:上半年全国、甘肃省、庆阳市居民收入增幅对比表单位:元,%全国甘肃省庆阳市收入增幅收入增幅收入增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6499.19327.310.99700.914.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1711.92736.113.22668.116.8从全国、全省与我市两项收入增幅对比情况来看,一季度全市农民现金收入增幅高出全国 5.8 个百分点,高出全省 4.7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国 5.8 个百分点,高出全省 3.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农民现金收入增幅高出全国 4.9 个百分点,高出全省 3.6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国 5.6 个百分点,高出全省 3.8 个百分点。

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全市高于全国和全省,呈现总体差距逐渐减小的态势二、城乡居民增收工作措施(一)城(一)城镇镇居民增收工作居民增收工作 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了“增收富民五大工程”,有力的提高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 、发发展促增收工程展促增收工程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目标,对口实施工业强市和产业富民战略,为全市经济总量增长、增速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做出了贡献,经济发展对拉动居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2、 、创业创业促增收工程促增收工程通过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倡导和鼓励全民创业,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对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和4劳动密集型企业,执行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技术服务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从业人员工资收入的提高3、就、就业业促增收工程促增收工程通过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全民创业促就业、企地联合促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促就业、开发岗位安置就业、人才市场引导就业等工程,新增就业岗位 2 万多个,就业带动增收效果明显4、政策促增收工程政策促增收工程认真落实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政策,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拖欠职工工资行为查处力度,切实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规范津贴补贴政策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对应休假而未休假的职工,按照本人当年日工资收入的 200%支付了未休假补贴;兑现了 2011、2012 年科学发展绩效奖金。

5、减、减负负促增收工程促增收工程牢固树立减负也是增收的理念,部门联动,多方配合,清理整顿各种不合理收费,坚决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涨价,维护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规范教育、卫生及水电收费行为,对居民采暖、城市公交等给予了一定补贴二)(二)农农村村农农民增收工作民增收工作深入实施产业富民、龙头带动、劳务转移、创业致富、项目拉动、政策惠民、扶贫开发、 “双联”帮扶等八大增收工程,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了农村农民增收工作1、 、产业产业富民增收工程富民增收工程 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立足地域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壮大“苹果、草畜、瓜菜”三5大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小杂粮、中药材、核桃”三大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 、龙头带动龙头带动增收工程增收工程建办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原料销售收入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生产销售,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保护了农民的生产利益创建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在各个产业链上的收入改造扩大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务工岗位,增加了农民劳务收入。

3、 、劳务转劳务转移增收工程移增收工程通过培训提升劳务技能,增加劳务输转数量,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相关培训、创业培训和“四个三百”农民培训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增收同时,向油田、煤矿、交通、建筑等重大项目和大中城市有组织地输转劳务,挖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潜力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和富裕劳动力较多地方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创建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务工转变,增加了农民劳务外出输转收入4、二三、二三产业产业增收工程增收工程制定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扶持农民投资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带动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围绕资源开发,扶持农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民通过农村服务实现就业增收,提高非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5、 、项项目拉目拉动动增收工程增收工程论证、储备、争取了一批能够带动农6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通过实施项目拉动农村有关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坚持抓大不放小,既积极争取省以上投资重点项目,又抢抓煤炭、石油、交通等资源开发项目实施机遇,支持农民配套发展瓜菜、果品、肉奶等农产品专供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6、政策惠民增收工程政策惠民增收工程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农民在“多予”中得到更多实惠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让农民在“少取”中增加收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民出让、出租、抵押家庭财产,让农民在“放活”中增加财产性收入支持农民通过依法投资、入股、开展信用合作等参与经营活动,促进农村闲散资金转变为资本,增加农民红利、利息等收入;鼓励城边村、镇边村等靠近街区、园区的农民利用宽余房屋、其它资产出租,增加农民租金收入7、扶、扶贫贫开开发发增收工程增收工程依托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突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以整村推进为基本模式,加强基础条件改善、培育增收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变“输血”救济为“造血”治本 ,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扶贫开发增收工程的实施,降低了贫困面,减少了贫困人口,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8、 、 “双双联联”帮扶增收工程帮扶增收工程全面落实“八个全覆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认真抓好农民关注的“五件实事”,为增收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宣传政策、制定规划、协调资金、支持产业、7培训技术等措施,拓宽了帮联户致富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交通等基一是交通等基础设础设施薄施薄弱庆阳市地域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至今未通铁路,县区还没有完全融入高速路网,交通运输不便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增收二是收入二是收入结结构不尽合理构不尽合理全市上半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4.3%,而经营性、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只占总收入的3.7%、16%和12.3%三是工三是工资资性收入增性收入增长长缓缓慢慢由于工资和福利津补贴增长等政策,由国务院和省政府制定,地方政府无权制定政策,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企业员工工资涨幅不足10%由于物价上涨,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城镇居民长期处在高消费之中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灾害多一是自然灾害多发发,增收基,增收基础础不不稳稳固我市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貌可分为山脉岭梁、丘陵山区、川道沟台和平塬四种类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尤以旱灾为重,直接影响农业产出效益二是二是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增收化程度低,增收门门路不路不宽宽广。

广基层技术干部短缺,不能很好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功能村干部中“双带”型干部较少,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有能力有激情的领路人,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经营仍处于小而散的落后状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农技人员不足,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很少,苹果、草蓄、洋芋、小杂粮等优势项目,难以在产业化上形成大气候受农资价格涨幅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依靠农产品价格8的上涨实现增收难为久计加之面临融资难、信息不畅、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欠账大等共性问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难以迅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难以与市场高效对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弱,农村居民增收的门路很狭窄三是人力三是人力资资源素源素质较质较低,增收渠道不通低,增收渠道不通畅畅就业市场的供需直接影响居民正常增收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全市的劳动力不能很好适应这个转变从事采掘、建筑、装卸、搬运等低收入劳动行业的约占 70%左右,创办自己的企业和实体、进入各类企业中级以上管理层的人员很少就业竞争能力差,报酬待遇偏低,影响就业稳定性;招工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瓶颈全市所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悉营销人才招聘困难,而大量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受普通体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冲击,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收入正常增长。

四是四是企企业实业实力力较较弱,增收主力不弱,增收主力不坚坚挺金融、科技、信息、产权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主要集中在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传统产业上,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馈乏,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