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046083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 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 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

2、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 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 1998 年上半年,我国在 98 年遭遇的历史旱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气象和海洋界研

3、究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拉尼娜?什么是拉尼娜?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时,被称为拉尼娜(圣女),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我国科学家认为,如果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连续 6 个月比平时低 0.5,就是一次拉尼娜事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宋学家研究员和王彰贵研究员说,从 1950 年至今,已经发生9 次拉尼娜现象。在拉尼娜事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比常年偏高,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偏低。位于太平洋西边界的黑潮也比常年增强。拉尼娜发生时,由于大气环流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影

4、响我国的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拉尼娜发生期间,由于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池”温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风发生的个数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要相应增多。台风的移动路径将向西增加。冬季黄、渤海的海冰冰情往往有所偏重。专家说,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低于“厄尔尼诺”。 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一起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

5、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 到 4 月一共出现了 12 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准地区,5 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 3 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 50 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 50 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 300 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 5 个沙尘事件

6、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 90 年左右,近 10 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 2 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 2 至 3 摄氏度,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 3 到 5 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 1961 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 2 月开始,长江以北大

7、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 4 个月总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 50 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 成以上,特别是 2 到 4 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 23 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 9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赵振国说,1992 年以来,除 1998 年外,其它年份 2 到 4 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 6 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