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304608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 市市“十三五十三五” 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事业发展规划XX 市气象局2016 年 12 月目 录前前 言言.1一、发展背景.2(一)现实基础.2(二)需求分析.5(三)存在问题.7二、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发展原则.8(三)发展目标.9三、主要任务.11(一)提高监测预警精准化,提升防灾减灾能力.11(二)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促进民生气象保障.13(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14(四)健全气象发展保障体系,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15四、重点工程.15(一)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一期).15(二)公共安全气象保障工程(一期).16(三)生态气象

2、监测预警工程.17五、保障措施.18(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18(二)深化县市合作,加大投入力度.18(三)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18(四)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监督评估.19XXXX 市市“十三五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前前 言言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与政治、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异常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气象灾害的破坏性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气象灾害日益敏感,对气象工

3、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XX 是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较频繁、影响较严重的地区。编制好 XX 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增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进 XX 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服务十分必要。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XX 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XX 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XX 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要求,结合 XX 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完成。本

4、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 XX 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是未来五年 XX 市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用于指导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工作。规划适用范围为 XX 市行政区域,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一、发展背景一、发展背景(一)(一)现实现实基基础础“十二五”时期,XX 市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切实履行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各项职能,着力推进气象现代化、深化改革和气象法治建设,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进一步提升。1.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设日益完善。日益完善。着力完善气象防灾

5、减灾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先后推动政府出台了XX 市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实施细则城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XX 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所有乡镇、街道完成 XX 省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建设,完成 250 个 XX 省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和 25 个重点单位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创建工作,完成1 个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创建。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

6、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县-镇-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基本建成。加强与应急办、水利、农林、民政、环保、教体、国土等部门的合作,加强气象“四员”队伍建设,气象协理员覆盖到全市各乡镇(街道),气象信息员覆盖到全市各自然村。2.气象服气象服务务社会社会经济经济效益效益显显著。著。开展公众气象、决策气象、农业气象等 5 大类 58 种公共气象服务。不断丰富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通过声讯电话、广播电台、iTV、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网站、微博、微信、农民信箱等多种渠道,发布各类预报、预警信息、专题报告,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行政村覆盖率达 78%。联合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开展合作共享,联合

7、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等。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强化气象为农保障服务。与农林局合作成立专家联盟、开展联合会商,发布各类农事专题报告。面向新型农业主体、农业大户建立联系卡,开展点对点的“直通式”气象服务。适时开展人影作业,与农林局联合组建人工影响天气队伍,为建立森林消防人工影响天气长效机制、增强作业力量、开展常态化作业奠定了基础。3.气象气象监测预报监测预报服服务务能力能力稳稳步提升。步提升。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不断完善,建成 1 个国家级自动观测站,42 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密度达到 6.5 公里6.5 公里,监测频次提高到 5分钟一次;建成 3 个交通主干道

8、能见度观测站、3 个现代农业小气候观测站、4 个大气电场监测站、9 个雨雪冰冻观测站、1 个太阳辐射观测站、1 个闪电定位仪、1 个城市灰霾监测站,形成多种类专业气象监测网。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不断加强,建成省、市、县同步高清视频天气会商系统,24 小时监控分析,开展联防联报;开展乡镇气象预报和全时段滚动更新的天气预报,初步形成精细化、滚动式、无缝隙预报产品加工体系;充分应用卫星、雷达、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等现代观测系统,加强对强降水的集中时段、具体雨量、区域分布特点等进行时空上的精细化监测预警;完成一键式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并已投入运行,信息发布时效进一步提高;所有乡镇建成高清视频会商软终端,

9、实现与乡镇的实时互联互通。4.气象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气象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出台了XX 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实施意见(试行)XX 市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协调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气象工作融入全市平安建设、生态建设及“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公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强化重点单位管理。开展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监测资源共享调查,气象、水利、环保等部门建设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5.气象科技气象科技创创新取得新突破。新取得新突破。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1 次被省社保厅、省气象局评为 XX 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2 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 XX 省气象科学和技术工

10、作一等奖、三等奖;16 人次荣获“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1 人获得“全国质量优秀预报员”;1 人被评为 XX 省气象系统先进个人,1 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XX 省劳动模范等称号,1 人入选 XX 省气象部门“县局综合业务带头人”;大学及以上学历从 40%提高到 72%。(二)需求分析(二)需求分析未来五年,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实力 XX、品质 XX、魅力 XX”,加快推进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它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高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精准度,保障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1、建建设设“平安平安 XX”,气象防灾减灾面,气象防灾减灾面临临新新压压力。力。XX 是台风、暴雨、雷暴、大雪等气象灾害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易发地区。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各类气象灾害、次生灾害呈增多、加重态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2.建建设设“实实力力 XX”,服,服务经济转务经济转型型发发展面展面临临新使命。新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气象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广,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把气象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对新时期的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3.建建设设“品品质质 XX”,气象公共服,气象公共服务务面面临临新挑新挑战战。 。随着数值预报的发展,使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成为可能,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将不断向纵深发展,气象预报面临在精细化基础上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大挑战,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