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304115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元素化合物推断题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其中不仅包含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和社会生活、环境保护、化学计算等知识,有时还可引入学科间综合。它不仅可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下面就对推断题的一般题眼及其解题技巧与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一、解推断题的一般思维策略一、解推断题的一般思维策略1立足基础:立足基础:框图题重点考察元素及化合物的基础知识,立足于中学阶段常见物质与反应,故要熟练掌握一些代表性物质的基本性质:如色、态、味、化学性质等。夯实基础是求解推断题的前提。及时的进行一些总结和记忆是非常有

2、必要的。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浅黄色固体:S 或 Na2O2或 AgBr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蓝色Cu(OH)2、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黄色(AgI、Ag3PO4)、白色Fe(OH)2、CaCO3、BaSO4、AgCl、BaSO3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与溴蒸气(红棕色)特征反应现象: 2抓住特性:抓住特性:很多物质表现出特殊的物理或

3、化学性质,具有一些特征反应,或在反应中能产生特殊现象,以硫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为淡黄色固体,H2S 与 O2、X2、Fe3+、SO2反应可产生淡黄色单质硫;SO2可被 Fe3+、X2氧化,也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这些特殊信息有助于确定题目的突破口。又如 :A 若 A 为化合物,则 A 必为无氧弱酸的铵盐或不稳定弱酸的铵盐:(NH4)2S 或 NH4HS;(NH4)2CO3或NH4HCO3;(NH4)2SO3或 NH4HSO3。若 A 为单质则为铝。受热分解产生 2 种或 3 种气体的反应:(1)铵盐)铵盐 (2)硝酸盐)硝酸盐 与水反应产生气体(1)单质)单质 (2)化合物)化合物 强烈相互促进水

4、解的物质:强烈相互促进水解的物质: 3利用转化:利用转化:无机物之间有一些重要的衍变关系,在物质之间按照一定规律反应时,会形成一定的特征的转化关系。如:直线型转化: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酸盐 交叉型转化: 三角形转化:无机框图中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牢记一些重要的转化关系,在解题时可两相对照,寻找相似,确定范围。同时,对一些典型的反应还需要从反应类型上加以总结。如置换反应:(1)金属)金属金属金属 (2)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 (3)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 (4)非金属)非金属金属金属 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置换反应可以按以上的角度总结也可以按是否是同族间的置换

5、总结。4应用数据:应用数据:物质转化时式量的变化、各元素含量、相对密度等数据都是解题的关键点,可综合物质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关系进行推断,如 COCO2,NONO2,SO2SO3,转化时分子中都增加个氧,式量变化均为 16。5把握信息把握信息:题目给予的新信息可与旧知识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题干中的“常见”、“过量”等字眼为推断限定了范围;而反应条件、某些物质的频繁出现等隐含信息即是解题的重要突破口。二、解推断题的一般方法二、解推断题的一般方法1顺推法:顺推法:顺推是根据题设条件和转化关系方框图,从最初反应物入手,利用给定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顺着转化关系往后推,从而解决问题。 例例 1(高

6、考试题)图每一方框中的字母代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 附表 各物质的量 起始组成/mol 某时刻组成/mol 物质 A 跟 B 反应生成物 E、F 和 G,物质 C 跟 D 反应生成物质,某温下该反应起始和某时刻的反应混合物组成如附表所示。请填写下列空白: 物质的分子式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须注明反应条件)是_。分析:分析:本题首先给出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然后是电解产物间的作用。最初条件意义清楚,故进行顺推。饱和食盐水的电解产物是 Cl2、H2、NaOH,其中两两反应可生成三种产物的是 Cl2、NaOH 中的一种,C 为 H2,又 B、C 作用生成物质,则 B 为 Cl2,

7、A 为 NaOH,H 为 HCl。又由表中数据推知 C、D、三种物质在方程式中的系数比为(6-3)(4-3) (2-0)=312,因 C 为 H2,则 D 为 N2,为 NH3。答案:答案: HCl; Cl2+2NaOH=NaCl+NaClO+H2O; 3H2+N22NH32逆推法:逆推法:有的推断题,最初条件意义并不明确,但某一结果有较明确的含义,求解时,从这一结果入手,采用逆推模式,逆向逐层推理,可顺利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例 2某些金属氧化物跟熔融烧碱反应可生成盐,根据图 2 化学反应方框图填空:()单质 F 是_;()写出由 E 生成 G 的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_;()溶液中所含

8、金属离子是_;()由 CEF 若改用浓酸,则不能选用的浓酸是(写分子式)_。分析:分析:从题设最初条件看,其意义并不明确,但从转化关系方框图中的结果“红褐色沉淀 G”可知,其含义明确,故从此入手运用逆推。由红褐色沉淀 G 逆推可知溶液 E 中含 Fe2+,再由逆推知单质 C 为 Fe,单质 F 为 H2;又由单质F(H2)逆推知单质 B 可为金属 Al 或 Zn 或者为非金属单质 Si,另由溶液加 NH3H2O 转化为沉淀,溶于强碱溶液,可确定单质为 Al,化合物为铁的氧化物。答案:答案:()H2;()4Fe2+8NH3H2O+O2+2H2O=4Fe(OH)3+8NH 或 Fe2+2NH3H2

9、O=Fe(OH)2+2NH;4Fe(OH)2+O2+2H2O=4Fe(OH)3;()Al3+和 Na+;()H2SO4或 HNO33假想验证法:假想验证法:假设思维模式是由题设条件和转化关系图找出题目突破口,并对有关内容建立假设,然后将假设结果代入题中验证分析,由此可使问题得以解决。假设模式的思维途径可表示为:例例 3下图分别代表反应中的一种物质,请填空白:()、的化学式分别是_。()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分析:分析:由题设条件“物质受热分解得气体混合物”可判断可能为浓 HNO3或不稳定酸的铵盐等。常见的不稳定酸的铵盐有 NH4HCO3,(NH4)2CO3,NH4HSO3等。假设为 NH4H

10、CO3,则气体混合物将为 NH3,CO2,H2O 蒸气,代入题中可推知为 NH3,为 O2,为 CO2;又由转化关系可推知为 NO,为 NO2,为 HNO3,、一种为MgO,一种为,因反应生成三种产物,则为。以上结果都是符合题意的,可见假设为 NH4HCO3是成立的。同理(NH4)2CO3亦合题意。答案:答案:NH4HCO3(NH4)2CO3;NH3;O2;C+4HNO3(浓) 2H2O+4NO2+CO2三、参考练习三、参考练习常温下, A 是只含 X 和 Y 两种短周期元素的气体,X 的原子序数小于 Y,甲、乙分别是 X、Y 元素的单质,丙也是某元素的单质。甲、乙、丙和 B、C、D 都是常见

11、的物质,他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回答下列问题:若气体 A 是纯净物,且 X 和 Y 的质量比为 1:3,则 A 的化学式是 (写化学式),它的分子构型是 ,键角是 。若气体 A 中 X 和 Y 的质量比大于 1:3,则气体 A 中肯定有 (写化学式)。若气体 A 的分子为线形结构,且 Y 和 X 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 Y 的相对原子量,则 A 的化学式为 。写出化学式:B C D 甲 。仅由 X 与丙所含元素可以形成两种化合物,它们的电子式分别为 和 。写出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A 的化学式是 :CH4,分子构型是:正四面体,键角是:

12、10928 H2 C2H2 B、CO2;C、H2O;D、CO;甲:H2 提示:提示: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可燃物质有:H2、CH4、C2H6、C2H4、C2H2、C3H8、C3H6、C3H4、C4H10、C4H8、C4H6、NH3(在纯 O2中可燃)、CO、H2S、PH3(不稳定,可不考虑)。上面的纯净物中符合质量比的只不 CH4,可用 A 为 CH4验证,则 X 为 H,甲为 H2,Y 为 C(碳元素),乙为C 单质,从上图分析知:丙为 O2,B 应该为 CO2,产物 C 为 H2O。要使 A 中 X 和 Y 的质量比大于 13,即增加 H 元素含量,只有加入 H2,所以肯定有 H2。从上知,符合的只有 C2H2。结合做答。即 H 与 O 形成 H2O 和 H2O2。只有中反应物为单质乙与化合物 C,生成物为单质甲和化合物 D,符合置换反应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