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无边界》读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015903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无边界》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无边界》读后感(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业无边界读后感最近利用周六读毕了薛兆丰先生的新著商业无边界 ,对反垄断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历史上很多反垄断案例从经济学的最基本常识来看,在逻辑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是反垄断仍然大行其道;很显然在这背后,有我们忽视了的约束条件,按照公共选择学派的看法,那就是利益集团在利用反垄断打击竞争对手,进行寻租。 该书涉及的基本经济学常识: (1)租,是由某种特殊经济资源带来的收入。 (P19) (2)租值的大小,是由最终产品的市价决定的;而最终产品的市价,则是由需求决定的。整个厘定价值量的链条,是以需求为因,价格为果;继而以价格为因,租值为果的。一切商品如是,任何场合如是。 (P21) 例子 1:新药报价再

2、高,最终也得由病人的需求来确保成交。若缺乏需求,那么哪怕新药再有效,药厂都得破产。若投资不论高低,都能成功转嫁到新药的售价上,那药厂就永不亏本了。 (P22) 例子 2:我们的方针是跟上价格,即使亏本也得跟上,否则就连企业的经常性开销也赚不回来。 (P66) 例子 3:质量相同但成本不同的商品,标上相同的价格是否合理?答案是肯定的。很简单,要不是这样,谁还会为降低成本操心?(P71、72) 例子 4:不是商人无端地想要拼使削价,而是积压商品卖不出去;不是削价使企业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而是当初的投资决策造成了今天的亏操作;削价不仅没有使这早就注定、而到后来才显现的亏损恶化,反而尽快回笼了资金,减少

3、了亏损。(P109) (3)人们对各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导致了“租”的形成;享有“租” ,就是享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力;而“租值”的大小,或者说“垄断力”的强弱,则由全人类共同的逐利行为,排山倒海地造就。正因为这样,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法姿意厘定一种“租”或“垄断力”的大小,其所有者也不例外。 (P22) (4) “垄断租值”永远是由需求强弱决定的,其他因素无法改变租值。不论政府管不管, “垄断租”的存在和大小都不受影响,受影响的只是租的实现形式。有时部分租值就从钞票形式,转变成诸如人际关系的非钞票形式。政府管制垄断的结果,不仅对垄断者不利,对整个社会也不利,因为它不仅扭曲了垄断者套取租值的意愿,而

4、且还迫使需求者将资源耗费在人际关系的竞逐上,造成社会的净浪费。 (P23) (例如:春运车票实行价格管制,不让提价,结果导致车票非常难买,因为很多票被内部有关系的人导出给黄牛党,或者有关系的人提前预订了) (5)那些知道(反垄断法 )来龙去脉的人,往往坦言自己根本不懂它什么意思;而显然不知道的人,则往往表示他们是懂的。 (P56) (6)反垄断双语(double-talk):文字游戏给释法者、兴诉者和辩护者平添收入,代价则由全社会承担。 (P57) (7)竞争不限于价格,还有销量、服务质量等其他方面的竞争。 (P68) 例子 1(给零售价设下限):要是不规定零售价下限,那么提供服务的零售商,就

5、会被不提供的零售商占便宜,即顾客到环境合适、提供产品演示、有售货员现场解答问题的商店选货,然后跑到不提供服务但零售价低的商店购货。于是,谁也不愿意提供服务,结果减少了销量。泰舍尔的观点:厂商限制零售商搞价格竞争,目的是绕过“搭便车”的困境,鼓励他们在价格以外的销售服务上竞争。 (P77) 例子 2(划分销售区域):如果没有,单个零售商会去做广告吗?肯定不会,因为其他零售商会大占便宜。 (P77) 例子 3(捆绑):罗琳女士见那么多读者在等着买第七卷哈里波特 ,为什么不一页纸印一个字,买故事的同时也赚点卖纸的钱?(P117) 例子 4(捆绑):美国航空业实施价格管制期间,航空公司给乘客捆绑大量的

6、美食、住宿和地面运输服务,空姐也特别漂亮,目的也是间接调低机票价格。 (P119) (8)现实生活中的价格歧视与垄断:垄断者只收划一单价的假设,纯粹是假设。现实中,卖家都是设法针对不同的顾客(会员卡、节日买卖等) ,以不同价格出售其商品的。只要允许企业进行价格歧视,那么经济效益的高低,就与企业垄断与否无关,与企业数目或其集中程度无关。 (P82) 例子 1:一条食街,假如允许十家不同风味和档次的餐馆互相竞争可赚取最大利润,那么即使这条食街归一人拥有,他也会仿效十个竞争者作“多元化经营” ;反过来,假如这条食街只开一家餐馆才能赚取最大利润,那么即使这条街为十人分别拥有,他们最终也会合为一家作“规

7、模经营” 。 (P82) 例子 2:把萝卜和牛腩煮成一锅,是因为那样好吃;把烤鸭的皮、肉、骨分开吃,也是为了好吃;饺子和香醋虽分开放,但还得蘸着吃,也是为了好吃。企业只是一种互相交缠的合约组合,其选择取决于对效率和风险的考虑。 (P94) (9)竞争的本质(阿尔钦):卖家只与卖家竞争,买家只与买家竞争,而卖家和买家之间不会竞争。即卖家和买家之间讨价还价行为,无论结果如何,还是以双赢告终,所以并不属于竞争,也就是要分清“竞争”和“讨价还价”之间的差别。(P97) (10)凡是本可拆除、而实际并未拆除的进入障碍,都是有政府在背后撑腰的;而凡是被视为故意设置、但背后并没有政府支持的进入障碍,则都是天

8、然存在的交易费用使然,相关企业被反垄断法兴师问罪,实属冤枉。 (P98) (11)政府插手经济,为利益集团推行厚此薄彼的管制政策,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可谓势不可挡。反垄断法不仅对行政垄断无能为力,还会对本来是自然产生的进入障碍,作有害的干预。 (P99-100) (12) (反垄断法 )要保护的,不是竞争本身;他们要追求的,不是竞争形成的结果;他们想方设法要营造的,只不过是一个看上去好像充满竞争的场面。 (P101) (13)网络效应:指一种产品的价值受其用户数量和结果影响的现象。人人都用电话,电话才更有价值;到处都是同样的油站,那样的油站才更有价值。 (P102) (14)掠夺性定价(pre

9、datory pricing):先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使竞争对手退出市场;然后抬高价格,追回先期损失,还可盈利。前者可观察,后者是想象。就好比你把砖头一块块抛到半空,让它随机落下,而恰好堆成一幢房子。 (后者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 (P108) (15)捆绑无处不在:即使到市场上买一根针,它的长度、硬度和粗细,都不可以由顾客任意选择,而是被厂商捆绑出售的。厂商出售捆绑的商品,根本原因是要降低交易费用。 (现在操作系统不用再按很多的驱动程序)P119 (16)垄断的两类成因:一是在没有准入障碍的市场中通过自由竞争而形成的,二是依靠行政准入障碍才得以建立和滋长的。对前者辩护,对后者谴责。 (P143)

10、 (17)围绕反垄断法寻租环璋的形成: A.为了取得政府的优惠政策,从而形成垄断地位,人们必须消耗大量的资源,尤其要让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投身到这个行业。 (P144) B.本来旨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变成商人、律师、学者和政府官员等利益集团用来角逐行政保护和政策优惠的角头场。 (P145) C.只有一项管制刚开始时就恰好处于有利地位的人才会赚取垄断利润,此后进入有利地位的人,并不会取得超过平均回报率的好处,而只是在靠他们本来就有的禀赋,赚取其相当于社会平均率的回报。所以,解除管制,恰恰会对那后来进入垄断地位、而没有赚取垄断利润的人造成不公平的危害。 (P145) 例子(中国电信和海关):在人

11、人都知道中国电信和中国海关的福利待遇特别好的情况下,进入这两个机构的人,就必须表现出特别高的竞争力,包括学历、人事关系和政治手腕。他们即使在别的地方,也往往会比别人赚得多。 (P146) D.反垄断法历来含糊,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产业安排的认识肤浅,同时又对自己的知识过分自信而造成的。其次,由于反垄断法摆在那里,法庭和政府执法部门的要求摆在那里,原告和被告的巨大经济利益摆在那里,于是在一些明明不可能有答案的地方,人们也不得不假装存在答案,并热衷于提供答案。再有,为了不触及现有行政垄断主体, 反垄断法正式免除了行政垄断结构的责任。 (P172) E.巨大的灰色地带将迫使企业间的竞争,

12、从力争满足消费者的方式,转为力争说服反垄断官员的竞争方式,即从致力于创造利润,转为致力于寻租。用一句话概括我对反垄断法的评论:在行政垄断得到豁免的同时, 反垄断法将给竞争的市场领域引入一个权力将迅速膨胀的行政机构,非行政垄断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寻租活动将大大增加。 (P173) (18)反垄断的危害: A.反垄断机构告谁的问题:那些容易被法庭接受并让律师赚钱的案件更受青睐,而那些严重影响消费者利益但较难立案的领域则被忽略了。 (P150) B.利用本土反垄断法进行贸易保护的情况越来越普遍。(P151) C.在经济学对大量商业行为仍然处于无知状态的情况下,搞反垄断必将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P16

13、1) (19)反垄断研究的主要观点: A.哈佛学派:主张加大力度和巨细无遗地执行反垄断法,讨论“反垄断该干什么” ,前提:反垄断有助规范市场秩序。 B.芝加哥学派:针对反垄断违法行为逐项提出经济解释,力图劝阻在对市场缺乏理解情况下武断地实施反垄断政策。讨论“反垄断该干什么” ,前提:反垄断有助规范市场秩序。 C.弗吉尼亚学派:质问荒唐的政策为何竟能如此顽固地生存。认为只有考察反垄断司法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当事人的利益,才能对反垄断法的历史作出全面的解释。讨论“反垄断法干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干”P148 (20)科斯的话:(P172) A.“我被反垄断法烦透了。假如价格涨了,它就说是垄断性定价

14、 ;价格跌了,它就说是掠夺性定价 ;价格不变,它就说是合谋性定价 ” 。 B.“每当经济学家看到他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样或那样的商业行为他就在垄断上找理由。而由于我们在这个领域是非常无知的,所以也就有着大量无法解释的现象,于是在垄断上找理由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 C.“经济学家被吸引到经济运行的真实问题上来,无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很不幸的是,要是你提供不了答案,就无法影响经济政策。结果,人们就被迫成为经济学政客,即那些明明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还在提供答案的人。 ” 垄断,令人深恶痛绝,反垄断,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我中学时候的看法,也许每一个上过中学历史和政治的人都会这么想吧。 于是,反垄断就开始了

15、。美国开始反垄断,历史教科书为之叫好。但它知道为什么叫好吗? 薛兆丰告诉我们,纵观美国反垄断立法,立法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反什么。 谢尔曼法案只是说要制止限制贸易的行为,但什么是限制贸易的行为?跑到别人的公司里去不让别人工作?后来进行了细化,分了几种行为,包括价格歧视、捆绑等行为。但这依然不能改变反垄断法是一部模糊法律的事实,这种模糊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地位、行为、协议。 首先判断标准的措辞是模糊的,比如市场地位是指相关市场的占有率,那相关市场是什么?微软是在软件市场占有率还是算操作系统?是手机端操作系统还是全部系统还是单指电脑?其次,判断标准本身就不一定为经济学所支持。 比如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占

16、有率高究竟是竞争的结果,还是垄断的结果?如果是竞争的结果,不让人家有高占有率,那别人为什么要竞争?这到底是鼓励竞争还是不让人有竞争之心? 这里又要区分行政垄断和非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下,占有率是垄断的结果,非行政垄断下,占有率是竞争的结果,经济学反对行政垄断,而不反对竞争垄断。 不为经济学支持也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经济学支持,另一个是经济学不知道,像怎么判断垄断就是经济学不知道,而禁止价格下限协议等就是经济学不支持。 而这种模糊导致了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寻租。 模糊的法律必定会导致自由裁量权,这也将导致寻租的产生,反垄断法其实就成了利益比拼的法律。 不仅如此,还要以“本身原则”所判决,即只要犯法,不问理由,就判决,像闯红灯一样。但问题来了,这几种行为到底是促进了经济效率还是阻碍了,人们没有认识清楚,当时的经济学家也不知道。可是后来经济学有了发展,新制度学派产生了,让我们理解了这些商业行为背后的意义所在。于是,美国法律谦虚了,开始使用“理性原则”代替“本身原则” ,在判决时考虑到底是否阻碍了竞争或者阻碍了经济效率。这标志着美国法律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