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的根源及其消除【摘 要】 “读书”是否有用, 自古就有争议新“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新”,在于人们的教育 期望与残酷现实的差距,主要靠社会学习在贫困群体中传播教育“投入” 与“产出”失衡,教育负 载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 “读书” 只为求名利的教育价值观,农村教育的“自卑”等因素,使人们的 教育期望在残酷现实跟前挫败关键词】 新读书无用论;教育公平;农村教育一、新“读书无用论” 的表现及危害1.表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读书无用”的社会思潮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发生在“文革”时期,第二次是 在20世纪80、90年代, 由于市场经济的大潮,“知识贬值”而形成的第三次,也就是本世纪初滋 生的新“读书无用论”它主要漫延于贫困地区,已成一种较普遍的群体心理弊病中学生辍学率反 弹、高考弃考、大学生辍学等现象背后是“读书无用”的思潮新“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新”,其源是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残酷现实间的巨大鸿沟读书”为名利,这是贫困人口的普遍心理有人认为 读完初中上不了高中,是读书无用;有人认为,读了高中考不上大学,是读书无用;有人认为,读 了大学不能就业,工作不理想,挣不了大钱。
总之, “读书”倘若不能改变“身份”,在贫困者眼里, 它不但无益反尔有害2.危害:在(趋势》的作者马克·T.佩恩和金尼·扎莱纳看来,只要有1%的人口在价值观或 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当成形成小趋势的群体看,他们会对各种政治运动 和媒体产生影响 “在今天的大众社会,只要让1%的人真心做出与主流人群相反的选择,就足以 形成一次能够改变世界的运动[1]更何况新“读书无用论”已是较普遍的群体心理现象仅是2009 年的高考弃考事件, 占了834万应届毕业生人数1/10还多的弃考生,就足以使教育界产生巨大震 动二、新“读书无用论”根源分析今日,城市里孩子远渡重洋去感受“后现代”氛围时,农村孩子却 不再做大学梦,而是退守到“前现代”的困境中反差如此之大,问题究竟出在何处1.工具理性“读 书” 观作祟工业时代, “读书”不再与修身相关,知识成了获得金钱和改变命运的武器,这已经 是人们的普遍观念 “读书”就是上学,“有用”就是“读书”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和改变个人及家 庭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学以致用当“读书”的这些外在功能失去后, “读书” 作为武器或工具,就 不再有用人们对教育的工具理性期望的落空就催生了新“读书无用论”。
这种工具理性读书观是造 成“读书无用论”的根本原因2.教育“投入”与“产出”失衡目前,我国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10000元之间,比1989年增 加了25~50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仅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 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在校贫困大学生家境的调查显示, 一个本科生4 年至少花费2.8万,相当于一个贫困县的农民35年的纯收入而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难就业,已是铁的事实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零工资就业,可见大 学生已步入底薪就业的时代”121高昂的学费是农硕士论文发表 家庭的直接经验,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通过媒体及生活圈内就业失败的榜样,进入他们的视域受 到直接的和间接的强化后,农民理性地分析上大学的经济效益,得出结论: “读书”在获取经济利 益方面是无用的如果说直接经验造成了弱势群体是否上大学的两难问题,那么间接地观察学习打 消了他们上大学的念头3.教育的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地承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而如今,知识可以换取地位和权力已是个传说,教育承担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一方面,社会的发 展使教育不再是通往社会上流的必经路,经济是权力的化身,经济充裕就是意味着地位尊贵另一 方面,弱势群体资源匮乏,而无力影响教育,知识对权利的软弱使得弱势群体进一步被边缘化摆脱农民身份,获得尊贵地位,拥有相应的权利,过上富裕的生活是几代农民的心愿由于缺 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读书”近乎是他们唯? 的选择,然而,教育食言了,大量失败的例子证 明: “读书”这条路行不通由此,他们无奈地叹息: “读书无用”,对其不再热情4.村教育的“自卑农村教育的自卑就在于以城市教育为准绳,表现为:教育目的城市化(离 农教育)、教育内容城市化等农村教育为了追求共性,抛弃了个性,追随城市教育,终究迷失了 自我然而,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就意味着,在教育选拔的过程中, 农村学生将大量牺牲,只有少数能够继续前行,大多数只是“伴读”这些“伴读” 生发现、认识到 自己不可能通过“读书”改变“身份”,而学校又不能给予谋生的有效手段时, “读书无用” 的观念油 然而生其后果是,厌学和逃学,早早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进一步散播“读书无用” 的观念。
三、消除新“读书无用论”的对策1.正视“读书” 的作用读书无用论”是对“读书”的误解, “读书”是指上学, “用”是对“读书”的功利主义取向要根除这种思潮,首先要认识到将读书界定为 上学是非常狭隘的其次, “读书”是否有用,当看如何“用”,它不能必然地带来金钱和地位,但 是在高度专业化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可以慰藉心灵第三,高学历就等于体面的工作和高回 报的错误认识,必须清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及媒体可担起这一重任,传播“读书”的真意,厘清 “读书” 的无用和有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第四,教育坚持自己合理的立场,不迁就浮躁 的人心,不沦为工具理性读书观的帮凶通过良好的教育,为一个尚不存在的世界培养新人,这在 杜威那儿早有论述,且事实证明了他的可行性2.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事业对于社会、国家来说,主要是作为一项投资,从生产的角度来 看待的,因而,更多的是考虑其产出方向与效益[31但是,在追求效益使得贫富差距太大而影响 平等的时候,平等就当被强调弱势群体缺乏社会资源,经济能力不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平等 的对待平等,不平等的对待不平等,才能最终获得平等建立贫困人口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弱势群 体和家庭及个人的经济能力,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求学读书的资助力度,如适当免除贫困生的学费 并加以生活补助等,这是为了获得教育的外在平等。
相比之下,教育的内在平等即教育过程的平等,更为重要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及 教学内容的“城市中心化”等,都显示了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农村教育追求教育的共性,这无可非议, 但方法却是缘木求鱼农村教育不是为了农村,也不是为了跳“农门”,而是为了培养适应复杂社会 的人,这才是农村教育所找的共性它的个性主要在于教育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再者,那些学习或其他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学校应及时给予免费补偿只有实现了教育外在 和内在的公平,困难群体才不会因“读书”的经济因素犯难,在教育中身处劣势而无法继续,终无所 获,继而“读书无用”的怨声连连3.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在“读书无用论” 四处弥漫,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 “用工荒”,技术 人才十分匮乏,却也随处可见这就意味着:学术型人才过剩而技术型人才稀缺,实质是教育结构 不合理因此,调整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院校结构,培养技术人才和精英型学术人才比例的合理 化势在必行有学者指出,少数一流高校培养多数研究型人才和少数技术型人才,多数非一流高校 培养多数技术型人才和少数研究型人才这倒是个优化高校教育资源的良策,不但调整了高等教育 结构,而且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将增加就业机会纳入经济增长政工论文发表 农村籍学生缺乏有利的社会资源,经济能力有限,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
因此,完善大学生就业 体制,严厉打击不当竞争的同时,努力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就业,也是根除新“读书无用论”的必要手 段为什么我们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又有那么多踏出校1']就失业的学生呢?那是因为,GDP由国 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两部分组成目前,GDP总值虽不断攀升,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却在下降, 居民收入直接反应就业问题这种“奶油”减少而“面粉”增多局面的产生,主要是居民收入尚未纳入 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只有从制度着手,将就业机会的增多纳入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作为官员 的政绩考核,才能保证根本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