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002714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 举例论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上的变化特征中国青铜器从本质上来说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法礼制。 根据青铜器的不同特征,把夏商周三代划分为夏、商早期、商中期、商晚期 和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六个部分,并从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变化特征: 器形、纹饰、铭文。 一、夏代 夏代以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器形模仿陶器、石器和骨器, 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 其中铜爵最为丰富, 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 一类 是原始型的, 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 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 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 规整

2、,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 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 而线条优美精细, 虽然同是细腰平底, 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 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 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 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 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为商代青铜器物新 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夏代青铜器器类相对较少, 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 为主。 就纹饰而言, 这一时期的纹饰少, 体现出朴素简练的特点, 但有些爵的杯体 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 兽面纹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牌饰,牌上的兽 面

3、纹除两眼之外, 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 它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 的兽面纹。 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还未出现铭文。 二、商代早期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 人类社会由蛮荒向文明时代过渡,伴随着社 会生产力的提高, 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 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形普遍出现爵、 觚、 斝的组合酒器,器壁普遍很薄;具有独特造型,鼎、鬲的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 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 商代人的崇拜神鬼, 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 狞厉之美, 并以其精美绝 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商朝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 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人类历史

4、上 第一个阶级社会。所以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 狞厉、神秘的气息。兽面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纹饰,且全是变形纹样,不以雷纹 为地。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 也已经出现。 这一时期青铜器上极少有铭文, 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 实际上仍是 纹饰而不是文字 三、商中期 商中期的青铜器器壁相当厚重,接近早期青铜器的器形, 鼎、鬲出现三足与 两耳对称。 纹饰兽面纹多为象征性的, 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头时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 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 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

5、纹构成的兽面纹,突出双目;主纹 与地纹区分不明显。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同样极少有铭文。 一、商晚期和周早期 商晚期和周早期方器大为发展; 出现新器型,合体造型是当时觥的设计特点。 纹饰空前发展, 集群式,讲求通体满花, 并有上下层次, 甚至高起如浅浮雕, 这种雕刻装饰工艺称为 “ 三层花 ” ;兽面纹、动物纹较具体, 直接取材于现实动物, 最多的是蛇牛虎象鹿蝉蚕等, 例如著名的司母戊鼎的耳部的虎噬人形象;几何纹 样除了排成行列的四瓣纹及圆涡纹外,最多的是不规则的云雷纹, 常装饰在空白 处,作为底纹,或装饰在幻想的或现实的动物纹样之上; 商晚期铭文出现记事,不超50 字;西周早期出现长篇铭文,内容

6、较详,记 述了当时的政治活动,铸工精细。 五、西周中期 青铜器演变成体现当时社会等级的“礼器”。周公“击礼作乐”以后,规定 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 这种制度渗透到当时社会各个角落,人人必须遵 守, “礼”成为这一时代的规则典范,人们共同遵守的法则,人们遵循长幼、尊 卑的“礼”制思想,人的个性被“礼”所束缚。本来日用的青铜食器、水器、乐 器等,此时又成了“礼器” ,用于祭祀天地先祖。例如鼎由本来的食器变成了奴 隶主权力的象征。 陪葬品特别是青铜器的组合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在贵族的礼器 中鼎、簋成组成套。 器形类别减少,爵、觚等酒器,鬲、方鼎等烹煮器都已消失不见,常见的鼎 和壶出现了新样式,产

7、生了很多大型铜器 纹饰方面,动物纹退居于陪衬地位,兽面纹变得简化,大凤纹开始流行,波 曲纹、回首龙纹成为主要纹饰,同时纹饰中极少用三层纹饰,亦不用云雷底纹。 纹饰渐趋简单朴实,对称、中点的章法也少见,同时纹面与器面平,颇少突起的 粗纹,这是西周时期铜器纹饰显著的风格。 铭文占据了主要位置,铭文长篇、铸工精湛、风格华美,为华夏文明树立了 丰碑 大型铜器的铸造, 长篇铭文,以及铜器器身的变薄, 显示了冶铸技术的进步。 六、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青铜器的种类与中期大体相同,造型和纹饰十分简朴实用, 而且逐 渐发展为定型化、程式化。西周晚期的纹饰构图简洁,刻画刚劲有力,但是种类 比中期有所减少。 这时鸟纹已经消失, 雷纹开始蜕化, 波曲纹在所有纹饰中占有 绝对优势。 总的来说, 西周晚期的纹饰相对呆板单调,艺术欣赏价值远远不如商 末周初时期。青铜器造型纹饰的演变过程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与民族精神的形成是 一致的,反映着中国古代生产、生活的变迁和其所属时期的文化特征。参考书目:中国美术史王逊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青铜器鉴赏张懋鎳著漓江出版社 青铜文化略说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对夏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