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300266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王随及其传灯玉英集 南京大学中文系 冯国栋 内容提要:景德元年,道原上进景德传灯录 ,宋真宗下诏编入大藏,此书成为宋代文人参禅的重要读本。而抄录传灯录也成为宋代士大夫参禅的重要方法, 传灯玉英集正是王随抄录传灯录之作。本文详细考察了王随与佛教的关系,王随编集传灯玉英集的原则以及传灯玉英集的价值。 关键词:王随 传灯玉英集 校勘价值 景德元年(1004),道原上进景德传灯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下诏将此书编入大藏以广流通, 传灯录遂成宋代参禅之标准读本。宋代士大夫往往将其阅读传灯录的心得体会抄集成书,王随传灯玉英集正是此一风潮的产物。 王随与佛教之关系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登

2、进士甲科。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参知政事,景祐二年(1035) ,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视事一年,罢为彰信军节度、判河阳。卒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文惠。王随为宋代著名的佛教外护和居士, 宋史本传称“性喜佛,慕裴休之为人” ,1裴休为唐宣宗朝宰相,倾心释教,得法于黄蘖断际禅师,又与圭峰宗密过从甚密,为唐代著名佛教居士。 “慕裴休之为人”正说明王随热心佛教的主观倾向。 武林梵志赞王随曰: “与杨大年皆号参禅有得者” ,2“大年”为杨亿字,杨亿曾刊定景德传灯录 ,编修大中祥符法宝录 ,为宋初声名甚著之佛教居士。王随与杨亿齐名,也颇可说明王随参禅问道的客观效果。 一、王随之师承 释正受嘉泰

3、普灯录载: 丞相王随居士,尝谒首山省念禅师,得言外之旨。自尔践履益深,竟明大法。临终日书偈曰: “画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雪。 ”3 2由此则材料可知,王随于首山省念处得法,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也将其列为首山省念法嗣。4首山省念之师为风穴延昭,风穴延昭之师为南院慧顒,慧顒之师为兴化存奖,而兴化存奖得法于临济义玄,故王随为临济宗居士。元觉岸释氏稽古略于“首山省念”条记曰:“其嗣师(首山省念)之法道者,汾阳善昭、叶县归省、神鼎洪諲、谷隐蕴聪、广慧元琏、丞相王随公等凡一十二人。”5由此可知,王随与汾阳善昭、谷隐蕴聪、广慧元琏为师兄弟,而广慧元琏为杨亿之师,谷隐蕴聪为李遵勗之师,则王

4、随于杨亿、李遵勗爲师伯或师叔。 广慧元琏杨亿 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南院慧顒 风穴延沼首山省念 王随 谷隐蕴聪李遵勗 二、王随与佛门人物之交往 王随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九月以给事中知杭州,于乾兴元年(1022)二月年离任,在杭近二年。杭州为吴越国故都,吴越钱氏历代尊崇佛教,故杭州佛教向极兴盛, 入宋以后, 更为佛徒聚集之地。 王随入杭与其地之僧人交往颇多: 1、小寿禅师 武林梵志记其与小寿禅师交往云: (王随)以御史中丞出镇钱塘,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未及寺,去驺从,独步登寝室。寿方负暄,毳衣自若。忽见之问曰: “官人何姓?”公曰: “随姓王。 ”即拜之。寿推蒲团,藉地而坐,语笑终日而去。6

5、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也记王随与小寿禅师之交往,其文云: “延寿,杭州兴教小寿禅师,初随天台韶国师普静,闻堕薪而悟。天禧中,王随出镇钱塘,往候见,去驺从,独步登寝室。寿方负暄,毳衣自若,语笑终日而去。 ”7 因咸淳临安志同卷又载永明延寿之事迹,故知此小寿禅师虽也得法于天台德韶,然并非创作宗镜录的永明延寿。 2、法照 王随不仅与禅宗僧人关系密切,而且与其他宗派的大德也时有往还。 咸淳临安志载: “法照,受业水心寺,不妄交游,与隐逋、高僧智圆为方外友。参政王化基,丞相王钦若、王随皆深敬之。咸平中,撰律钞义苑说七卷,丞相王随撰塔铭,立碑于兜率寺。 ”8法照新续集高僧传卷三有传,为宋代天台宗僧人,黄岩(今

6、浙江台州)人,俗姓童氏。年十三,礼圣水宣公出家,精研教乘,三阅大藏。得旨于北峰宗印,居杭州之下天竺,后历主天台大慈、四明延庆。终居上下天竺二十余年,讲说不绝,声闻海外,高丽崔丞相曾致书问法。王随与3法照交往当在王随居杭之时,法照圆寂,王随为作塔铭,也足见交谊之深。 3、子璿 王随与华严宗长水子璿也有过从。宋代华严一宗,因有长水子璿与其高弟晋水净源而得以振兴。子璿(964-1038) ,字仲微,世居嘉兴(今属浙江) ,俗姓郑氏。九岁礼普慧寺契宗为师,年十二受具,依本州洪敏法师习楞严经 ,后在汾阳善昭弟子琅琊慧觉处,发明本心。慧觉导之曰: “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以报佛恩。 ”璿如教,雍煕初返

7、长水楞严寺,弘贤首教,学徒千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二十卷,右唐神龙二年中天竺国僧彼岸于广州译,房融笔授。皇朝僧子璿撰疏,王随为之序。 ”9王随曾为长水子璿楞严疏作序,以故知王随与其当有交往。 4、道诚 道诚,字慧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住龙华寺,以讲说知名。天禧年间,迁居钱塘月轮山,谢绝外事,研阅大藏,搜求佛教故实成释氏要览三卷,又注王勃所撰釋迦成道記 。王随与道诚之交往在王随知杭州之时, 咸淳临安志记载王随曾赠诗于道诚,其诗云: “孤峰牢落几何年,台殿于今插半天。已是精蓝夸绝徼,更将宝塔在危巅。烟霞色任阴晴变,钟磬声随上下传。珍重老僧无别境,一生幽趣只山川。 ”1

8、0 王随虽曾位至宰相,然才能不逮,宋史本传称其“入中书视事,为相一年,无所建明” “随外若方严,而治失于宽,晩更卞急,輙嫚骂人。性喜佛,慕裴休之为人,然风迹弗逮也。 ”11故其信佛也常为人所嘲弄。孔平仲谈苑记其逸事云: “王随佞佛,在杭州,常对聋长老诵所作偈。此僧既聩,离席引首,几入其怀,实则不闻也。随叹赏之,以为禅机之妙。 ”12虽嘲戏之言,未足全信,然也颇可看出王随对佛法之痴迷。 王随创作传灯玉英集 宋仁宗景祐元年, 王随删节 景德传灯录 为十五卷, 题名曰 传灯玉英集 。书成之后,上书奏进,请同景德传灯录例,编入大藏,仁宗诏许之。同年于京师印经院开版印刷。此书由仁宗御赐入藏,而王随又以参

9、禅有得闻名,故其书在宋代颇为流行。13然宋代之后,湮没不闻,仅至元法宝勘同目录著录是书。及于近世,学者方由广胜寺金藏中发见此书之残卷,存卷二、卷三、卷五、卷六、卷八、卷十、卷十二、卷十四与卷十五,共九卷,而此九卷之中也时有残叶,其余六卷则已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矣。此书后收入宋藏遗珍第三册, 中华大藏经 第七十二册、 蓝吉富主编 大藏经补编 第十四册, 净慧法师主编 中国灯录全书第二册也收录此书。 4一、王随创作此书之旨趣 玉英集卷十五之末载有王随自撰 传灯玉英集后序 ,文中详叙此书之缘起,其文曰: 真宗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在宥之九载,有江吴僧道源(即道原)采七佛而下暨历世高贤尊宿言句,编成传灯录

10、三十轴,诣阙进焉。寻诏名臣刊修臻毕,遂成巨典,模印颁行,懿圣代之奇书,为真乘之妙教。 (中略)臣早参余暇,恭披是录,精究义谛,偶达宗旨。而又顾緄縢之重,卷帙稍广,谅参学之者,津携颇难。因思佛门律论,尚资纂钞,儒家史传,具存纪略,遂择乎精粹,撮其机要,删为十五卷,题之曰传灯玉英集 。 抄经本为僧人之功德事业,也为参学问道的方式之一,故从古至今,抄集经典者不寡。僧祐出三藏记集专设新集抄经录一节,著录此前之抄经作品。反映出南北朝之前, 抄集经典之现象已相当普遍。 抄集经典虽于经籍之完整性有损,然对于参学者而言则有翻阅甚易、携带方便之利。 景德传灯录虽为“圣代之奇书” “真乘之妙教” ,然卷帙颇大,携

11、带不便,故作者抄其英华,以利学者。 二、王随抄录传灯录之原则 王随称玉英集乃是自己“恭披是录( 传灯录 ) ,精究义谛” “择乎精粹,撮其机要”而成,可见王随作此书非常用心,非是随手抄集,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原则王随于后序中虽未明言,然通过玉英集与传灯录的勘比,仍有线索可寻。 1、卷数之分合将传灯录中的两卷合为一卷 景德传灯录原书三十卷,而传灯玉英集将其合为十五卷,由内文与目录勘比可知,王随将传灯录中的两卷合为一卷。如玉英集卷六共收五十八位禅师,其中“袁州慧寂禅师”至“筠州末山尼了然”收录于传灯录卷十一,而“镇州义玄禅师”至“汝州思明禅师”则收录于传灯录十二卷。 玉英集卷十二收录禅师一百零六

12、位,其中“南岳启柔禅师”至“青峰清免禅师”收录于传灯录卷二十三,而自“升州文益禅师”至“襄州周禅师”收录于传灯录卷二十四。经笔者比勘,现存玉英集残帙其他各卷也是将传灯录两卷合为一卷,无一例外。现将二书卷目分合情况列表如下: 传灯玉英集卷数 景德传灯录卷数“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至“三十二祖弘忍大师” 卷三 卷二 “润州法融禅师”至“益州保唐无住大师” 卷四 “永嘉玄觉禅师”至“西京荷泽神会禅师” 卷五 卷 三 “江西道一禅师”至“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卷六 5“潭州灵祐禅师”至“河中公畿和尚” 卷九 卷 五 “湖南景岑禅师”至“黄州齐安和尚” 卷十 “袁州慧寂禅师”至“筠州末山尼了然” 卷十一 卷

13、 六 “镇州义玄禅师”至“汝州思明禅师” 卷十二 “舒州投子大同禅师”至“盘山和尚” 卷十五 卷 八 “鄂州岩头全豁禅师” 至 “洪州建昌凤棲山同安和尚”卷十六 “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至“太原孚上座” 卷十九 卷 十 “杭州佛日和尚”至“潭州文殊和尚” 卷二十 “南岳启柔禅师”至“青峰清免禅师” 卷二十三 卷 十二 “升州文益禅师”至“襄州周禅师” 卷二十四 “金陵宝志禅师”至“明州奉化布袋和尚” 卷二十七 卷十四 “南阳慧忠”至“大法眼文益禅师”之诸方广语 卷二十八 “大乘赞”至“同安禅师诗” 卷二十九 卷十五 “了元歌”至“获珠吟” 卷三十 由以上比勘结果,也可推断玉英集亡佚六卷之内容,卷

14、一抄录于传灯录卷一、卷二;卷四抄录传灯录卷七、卷八的内容;卷七抄集传灯录卷十三与卷十四;卷九当抄自传灯录卷十七与卷十八;卷十一抄自传灯录卷二十一与卷二十二;卷十三则抄自传灯录卷二十五与卷二十六。 2、收录禅师之标准仅录传灯录中有机缘语句者 传灯录之作,目的有二:一为记录历代祖师之机缘语句,以激励启发后学;二为记录禅师师资相承之世系,以明祖统。职是之故, 传灯录中所载禅师可分二种,一为有机缘语句者,二为无机缘语句者,仅于目录列其名氏,以表明其师承关系。王随抄录传灯录本为参禅悟道提高修养之用,故玉英集中仅收录有机缘语句之禅师,而对无机缘语句者一概摒弃。如景德传灯录卷九“洪州百丈怀海禅师法嗣”无机缘

15、语句者有“高安无畏禅师”等十六人, 玉英集卷五则无一人见录。 传灯录同卷“章敬怀恽法嗣”无机缘者共有十人,也无一人见录。对于有语句者, 玉英集也并非照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然其收录之标准则不易探知,故不敢妄言。 3、抄录内文之标准仅抄录有关义理之文 灯录为记言为主,兼记禅师生平行历之禅宗宗派史,故景德传灯录中禅师的传记既有关涉义理之语句(如上堂、小参、举古、颂古等)与作略(如棒、喝、竖指、拈拂等) ,也有无关义理之生平行事(如生地、俗家姓氏、赐号、卒6年等) 。王随于 传灯玉英集后序中曾言: “臣早参余暇,恭披是录,精究义谛,偶达宗旨。 ”故知其阅读传灯录之兴趣在于对“义谛”与“宗旨”的参悟,而非禅师生平与禅宗史实之考量,故其抄录之时,仅取有关义理之语句与作略,对于记录禅师生平之文则略而不取。如玉英集卷二达磨章,详细抄录达磨“破六宗” ,而对于达磨入梁之时间,只履西归及见杨衒之事皆不抄录。慧可章只抄其传法僧璨事,而不抄其于邺都传法及受害之事。 僧璨章不抄僧璨入罗浮山及初唐李常收师舍利等事。 弘忍章仅抄传法六祖,至于弘忍之卒年,建塔、谥号等事皆刊落不抄。 传灯玉英集之价值 一、引发宋代抄集传灯录之热潮 道原于真宗景德元年上进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