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94466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一、叙述与分析:论述题与简答题的根本区别 二、高分题型:不仅仅是五分之二的分值 三、从不回避重点:论述题的考查范围 四、名校真题: 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 五、限定词: 论述题的题干构成 六、六大题型:论述题的主要类型 七、分类作答:论述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八、字数多少为宜?考场时间的限制 九、史学语言:论述组织评分标准分析2007 年历史学实行统考之前,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是高校自主命题的三大题型。 2007-2012 年的统考试题把简答题与论述题归为第四大题型。与考研历史学核心题型的名 词解释相比,论述题除了考查基础史实之外,还是考查考生学术水平的最佳题型,以致在

2、 统考前某些高校自主命题试卷、统考复试试卷中出现论述题作为唯一考查题型的情况!论 述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无论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论述题作为最主要的题型,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命制规律。本 文以 2007-2012 年的统考出现的 22 道论述题(简答题)为样本,详细考查论述题与简答题 的区别以及论述题(简答题)的考察范围、题干构成、主要类型、解题思路、作答字数和 语言组织等,为考生作答论述题提供技术上的指导。本文除第四小节名校真题: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是专门分析统考论述题真题外, 其余内容均适用于自主命题。一、叙述与分析:论述题与简答题的根本区别统考前各个高校真题中,论述题和简答题是两种不同题型。事

3、实上,论述题和简答题确 实是两种不同题型!何为“简述”?简要的叙述。何为“论述”?叙述和分析。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论述 比简述多一层“分析” ,即论述是在简述的同时再进行分析!叙述是指把事物的前后经过记 录下来或说出来,就历史考试而言是指把基本史实复述出来。分析是指把一件事物、一种 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就历史考试而言是指找出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形成的背景、特点、影响或意义以及比 较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等。因此,考生必须牢记, “分析”是论述题与简答题的根本区别。考生在答题时,除了按 题干的作答要求进行答题外,一般而言,简答题只

4、需要叙述史实;论述题在叙述史实的同 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述题与简答题的表面区别,即论述题与简答题的题干构成、主要类型,我们将在本文 的第六、第七节详细探讨。现在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 2007 年以来统考论述(简答)题的变 化。2007 年统考至今,考研历史学四大题型中,论述题是变化最多的一种题型。论述题在统 考的前四年(2007-2010 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每张试卷共四道论述题,每道 30 分,且 历史学统考的四大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各占一道简答题。唯一的例外是 2009 年的统考试题,该年的简答题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占了 两道,世界古代中世纪

5、史部分未能出现在简答题之中。此阶段的论述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建立在历史学统考的四大部分的固定分值 与稳定的题型题量的均衡之上的。教育部公布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规定,中国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各占 30%,即 90 分;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各占 20%,即 60 分。 统考前四年,四大部分大致分别有 5 道单项选择题、2 个名词解释、1 道简答题,共 60 分; 而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多有 1 道 30 分的史料分析题。均衡局面在 2011 年被打破。该年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出现重大变化:一是简答 题(问答题)变成论述题,分值由原来的每题 30 分增加为 40 分;二是题量

6、由原来的 4 道 减少至 3 道。四大部分的分值与题型题量之间的均衡被打破,因为四大部分绝无可能均匀 地分布在 3 道论述题之中。于是,2011 年及其后的试题为了实现分值分布的均衡,出现了 两大变化:一是单项选择题与名词解释的题量不再是平均分,而是配合大题的分值;二是 论述题考查内容开始“跨专业” ,即一道论述题同时考查两个专业的知识点,如 2012 年第 32 题“论述自 16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就 要求考生使用中国古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共同做答。与之相互呼应的是,论述题的 40 分是由 30 分的要点和 10 分的语言组织构成。二、高

7、分题型:不仅仅是五分之二的分值从 2007 年历史学统考的第一张 300 分的试卷至今,第四大题型经历了从 4 道简述题到 3 道论述题的变化,但一直保持着 120 分的超高分值,所占比例达 40%,是四大题型(单 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项。然而论述题的分值不仅仅是 120 分,这是因为论述题实际上还应包含史料分析题中的论 述题部分所占分值。史料分析题考查形式包括史料阅读、史料中的名词解释、史料相关的 论述题,因此,史料分析题大致可以看成是史料包装下的名词解释与论述题的有机组合。 从历年统考真题的分值分布看,两道史料分析题中的论述题部分约 40 分。这样,论

8、述题的 分值达到了 160 分左右,占到了历史统考试题分值的一半以上,仅比考研公共课政治、英 语 200 分的总分值低 40 分。由此不难得出论述题是高分题型这一论断。以上分析仅从具体分值而言,对考生而言,论述题的高分题型特征体现在“得论述题, 不至于低分;失论述题,不可能高分” 。任何一位考生,一旦错失一道 40 分的论述题,基 本上就与专业课高分无缘了。那么考生如何获得论述题的高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分析论述题与简答题的区别以及论述题(简答题)的考察范围、题干构成、主要 类型。三、从不回避重点:论述题的考查范围长孙博在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高分技巧一文中曾指出, “次重点是名词解

9、释的查考 范围,论述题的考试范围称之为重点” 。 那么什么是重点呢?长孙博认为重点是在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史实,是历史进程的主要部分。以唐朝中后期为例,其重点至少应包括藩镇割据、南衙北司之争、牛李党 争、刘晏理财、两税法、黄巢起义等内容,同时唐后期中枢制度的演变、南方经济的发展 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对比论述题与名词解释,很容易发现,多数重点内容是有一系列名词解释组成的, 如唐代的藩镇割据即可看成是河朔三镇、四镇之乱、泾原兵变、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 变等名词解释的有机组合。这种有次重点构成的重点的特点,为考生复习提供了一个有效 的复习思路,即以记忆为基础掌握名词解释,从整体上理解重

10、点内容,论述题与名词解释 同时复习,相互促进。作为全国统考的历史学基础试题,明显具有偏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特点,反映在论述题上 则表现为“从不回避重点” 。这是因为统考的目的在于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 学基础史实,从而为高校择优选拔专业人才提供保障。一方面统考涉及内容涵盖古今中外 所有历史,重点内容非常多,作为统考试题高分题型的论述题(甚至包括史料分析题) ,其 考查内容必须是重点内容才能使整张试题具备“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基础史实” 的特征。这就是论述题“从不回避重点”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每年的真题对下届考生 都具有复习导向作用,如果某年的试题考查内容过偏,回避了重点,那么下

11、届考生在复习 时必然对过偏的非重点内容趋之若鹜。若真出现这种情况,则与历史学统考的目的背道而 驰。事实统计印证了上述看法:统考至今出现的 22 道论述题中,仅有两道是考生普遍反映 很偏并在实际上确实很偏的试题,它就是 2010 年第 32 题“论述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中 国社会性质论战”和 2010 年第 34 题“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 此两题之所以被认为很偏,除了一半教材与辅导书上涉及此内容的篇幅很少或根本没有涉 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历史学统考的所有内容而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日本自由 民权运动只是次重点内容而非重点内容,即这两个知识点更合适以名

12、词解释而不是论述题 的形式来考查。统考论述题从不回避的重点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反复考查某些重点内容。我们知道赋税制 度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其重要性不亚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统考试题不仅没有回避 该重点内容,反而通过“六年三考”的频率来突出赋税制度的重要性。第一次是在 2007 年的第 31 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中涉及, 隋朝赋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是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要措 施,在教育部公布的参考答案中,该部分分值为 10 分。第二次考查赋税制度是 2010 年第 29 题的第 2 小题“评述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措施” ,要求考生叙述清前期的赋税制度

13、的演变, 并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其意义,分值为 20 分。2012 年的第 31 题“论述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及其主要变化”是第三次考查赋税制度, 分值 40 分。本题最值得考生注意的是,由于隋朝赋税制度也在此题作答范围,因此实际上 该题是在 2007 年第 31 题的基础上,又一次考查了考生对隋朝赋税制度的掌握情况。对考 生二言,该题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统考考过的大题不会再考”这样一个坊间猜测, 明确告诉考生只要是重点内容,即使是同样的知识点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命题。因此,考生 在复习时必须掌握所有的重点内容。四、名校真题: 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统考出现的论述题来源是哪里?是不是像坊间传言所说的

14、绝大部分来自统考前的名校真 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统计表格。表 1:2007-2012 年历史学统考论述题(部分)来源统考真题 名校真题 比较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 【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比较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异同。 论述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简单论述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关于社会史的论战。 概述公元前 8 世纪至前 3 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 【东北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通史真题】试述“轴心时代”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 系统之

15、异同。 (轴心时代系指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 ) 概述 19 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 【南京大学 2006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试) 】试论近现代史上三次民 族主义浪潮发生的地点、原因及主要发展态势。此表可以清楚的表明统考前名校真题确为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有些题目甚至多次出 现在统考前的名校真题之中,而且在这些学校真题中,某些大学的真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是否意味着考生可以直接把这几所高校的统考前真题突击复习就能压中统考论述题?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上述几所高校的真题会有如此高的命中率?统考前 高校的真题论述题有多少?北京大学、南京大

16、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是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型重镇, 其研究生招生试题命制具有很高的水平,试题也有很强的代表性,且多为重点内容。因此, 统考试题在以重点内容命制论述题时必然会与上述高校的真题发生重复。当然,我们并不 排除命题专家参考名校真题的可能性。这对考生的启示是重视名校真题,但更应重视复习 重点内容!据本人不完全统计,1996-2006 年高校的论述题真题的数量至少在 2000 道,如果加上 1996 年之前的那就更多了。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四校的 论述题真题至少也有 500 道之多,如此众多的试题,考生要想一网打尽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也意味着考生找来名校的统考前真题突击复习以期压中论述题原题的做法是有极大风险 的。五、限定词: 论述题的题干构成在了解有关论述题的分值、考查范围、主要来源等基本信息之后,我们将进入本文的核 心部分,即对论述题本身做技术分析,主要研究论述题题干构成、主要类型、解题思路、 答案字数和论述语言等。上述内容将依次在第五节至第九节中体现。本节重点探讨论述题 的题干构成,并分析题干“限定词”的各种类型及其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