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8533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问答1.试述护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1)研究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与特征的影响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无论病人得了什么病, 均会对心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因素可以是许多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等的致病和猝发因素。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进程、疗效、预后以及病人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2)研究病人的心理特点。(3)研究交往和心理评估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护理要求护士更多地接触病人,观察和诊断病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4)研究和应用心理问题的干预理论和技术:心理护理中最重要的护理是对病人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并解决或缓解之。(5)研究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

2、的关系:从护理程序的角度去研究心理护理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是护理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6)研究和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2. 简述人类需要的5 个层次。(1)生理需要:是指直接与人类个体生存相关的需要,包括饥、渴、性、排泄等需要。(2)安全需要: 是指确保个体生存安全、生活稳定、 免遭危险与恐惧的环境与条件的需要。(3) 社交的需要: 是指个体社会交往中获得爱和归属的需要。交往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纽带,交往中人才可能产生友谊、爱、情感上的融洽等,才可能获得精神上的支持。(4)自尊的需要:是指个体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促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向往,这种向往可以说成

3、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3. 试述健康的定义。 健康定义为: 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 心理以及社会适应各方面都保持好状态或最佳状态。要生理、 心理、社会功能和道德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才称健康。4. 试述气质的类型和特点。气质类型通常被描述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典型心理特征。(1)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敏捷性高、可塑性低、情绪兴奋性高、外倾明显。其行为表现出直率、热情大方、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缺乏准确性,粗心,情绪强烈外露且不稳定,性情急躁、自控力稍差,总的给人一个印象,情绪强烈而不稳定。(2)多血

4、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具有较大可塑性和外倾性。这种人行为表现给人的印象是热情活泼,充满朝气,心境易变,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广泛多变。行为反应敏捷、灵活、好动。情绪体验不深刻,遇事不往心里去,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好交际,但常轻承诺。(3)粘液质: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都低,可塑性亦低, 内倾。粘液质气质类型的人让人感到安静稳重、情绪不易外露,不易激动。注意力稳定且难转移,做事专心致志,善于自制。行动缓慢,遇事多沉默。冷静但显过于拘谨。其心理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4)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明显内倾,情

5、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刻持久,反应速度慢并且刻板,不灵活。这种人给人印象以行为孤僻、行动缓慢。对事物反应敏感,善于观察别人易疏忽的细节。不愿与人主动交往,基本心境消极,工作学习易显疲劳,总显信心不足。5. 试述心理护理的含义和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现存在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病人关怀、支持和帮助,以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的适应能力,进而促进病人成熟和发展。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病人的发展,包括自我发现、自我接受、增加真正的自我尊敬,提高自信心与个人完善水平,促进人际关系和满足需要的能力,获得现实的个人

6、目标。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护士有责任提供帮助,病人也有责任参与。6. 何谓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由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改变病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痛苦与症状。对心理治疗的认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治疗者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通常是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治疗对象是人, 主要是那些有各种心理障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病人。 治疗手段主要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技术和方法,主要方式是言语的交流。 治疗的重点或中心是影响和改变病人的认知活动、情感和行为, 解除病人的心理痛苦。7. 试述病人的权利。(1)享受医疗服务的

7、权利:作为病人, 有权利得到医护人员为他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权利。在诊治过程中, 病人有权向医护人员了解自身病情、治疗措施、疗程和预后等情况。对于不尊重病人权利和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病人有权批评和拒绝。(2)被尊重的权利:病人由于疾病,不得不求助和依赖医护人员,但病人毕竟是人,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被当成一个“床号”和“病例”。(3)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责任的权利:因此种权利,学生可以请假、休学,工人可以免去上班或变换工种,教师可以免去讲课任务,直至住院治疗。(4)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一个人患病以后,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治愈自己的疾病,愿意把自己的病症、内心活动感受,甚至于对父母、妻子都

8、隐瞒的个人隐私,而告诉医护人员、护士。病人的个人秘密可存在于家庭史、婚姻恋爱史、个人爱好、心理活动中。病人在袒露这些秘密的同时, 还要求医护人员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要求保密的心情,并为他们保守秘密。8. 简述病人的义务。病人的义务包括寻求有效的医护帮助,认真遵守医嘱规定的饮食控制、休息乃至改变生活方式,遵守医疗规章制度,在医疗过程中与医护人员全面合作。恰当的病人角色有助于医、护患关系和医疗工作开展。9. 试述心身障碍的含义及其诊断要点。心身障碍又称心身疾病或心理生理疾病,是指一组综合征或躯体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 但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身障碍的诊

9、断应具有以下基本条件: 疾病的发生与转化过程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和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应排除典型的精神障碍及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不密切的躯体疾病。10. 试举 10 个与心身障碍有关的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原发性高血压、过度换气综合征、荨麻疹、斑秃、糖尿病、肥胖症、偏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疾病与心身障碍有关。11. 试述心身障碍的治疗原则。心身障碍的治疗包括躯体治疗、心理治疗、 精神药物治疗及社会支持。首先应采取有效的躯体治疗,如采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等。但大多数躯体治疗属于对症治疗。如需要持久的疗效,减少复发,则应配合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1

10、)心理治疗: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等。近20 年来,行为治疗在心身障碍中的应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松弛技术、系统脱敏、生物反馈、控制呼吸技术、气功等均有效地改善病人的心身平衡,从而取得较满意的效果。(2)精神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焦虑、抑郁等自觉心理症状,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为心理治疗提供较好的条件。12. 何谓“病人”和“病人角色”?(1)病人:是指各种疾病病人,包括那些只有 “情感” 的病人, 即虽有病痛的症状和感觉,但未发现躯体病理改变的人。(2)病人角色:当一个人患病时,他便会受到不同的对待,人们期待他有与病人身份相应的行为,即担负起“病人角色”。当一个人被认为患

11、病以后,他便获得了病人角色和身份。他可以休假,减轻或不负担工作和社会责任、家庭事务,得到医疗等方面的照顾。13. 从社会常态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时,常见哪些适应不良的表现?(1)病人角色缺如:主要表现是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或对疾病持否认态度。角色缺如的不良后果可能是拒医,贻误治疗的时机,使病情进一步恶化。(2)病人角色强化:主要表现是对自己所患疾病过度关心,过度依赖医院环境,不愿从病人角色转为常态角色,不愿出院,不愿重返原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3)病人角色消退:表现为疾病还未痊愈,病人却从病人角色过早地转入常态角色。这种情形多发生在疾病的中期,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不利。(4)病人角色恐惧

12、:表现为对疾病的过度惧怕、担忧,过多地考虑疾病的后果,而对自己的健康过度悲观。病人往往四处求医,滥用药物。(5)病人角色假冒:这类人并无疾病,但为了摆脱某种社会责任、义务或获得某种利益而诈病,如诈盲、诈聋等。(6)病人角色认同差异:医护人员通常强调病人应遵从病人角色和义务,行为应符合病人角色或身份。而病人往往较多强调自己的权利,忽略了义务,很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14. 试述病人产生抑郁心理的常见原因。(1)抑郁多见于重危病人或有严重丧失的病人(如器官摘除、截肢或预后不良的病人)。(2)病情加重时常会产生忧郁。(3)易感素质者更易产生忧郁。这些人常性格内向,易悲观,缺乏自主,表现孤独。(4)

13、病理生理因素。如分娩或绝经期的激素变化,某些疾病后感受性的增强(如流行性感冒、慢性疼痛等) ,均可能产生忧郁。(5)有些疾病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病人长期受疾病折磨,渐渐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任病情继续发展。15. 何谓患儿的分离性焦虑?儿童从六个月起,开始建立起一种“母子联结”的关系,在这种以母爱为中心的关系上保持着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旦孩子离开妈妈,大都恐惧不安,经常哭闹、 拒食及不服药,而母亲与孩子一起时,这些反应很快消失。16. 试述不同年龄段患儿心理护理的要点。(1)6 个月左右的婴儿,虽然住院心理反应小,但非常需要母亲的爱抚,护士经常对他们轻拍、抚摸、

14、搂抱及逗笑, 可调节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产生一种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2)6 个月至4 岁患儿,住院心理反应明显,如有可能最好允许家长陪护,这样较容易使患儿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安全和信任感。护士应对患儿关心体贴,避免呵斥、责备患儿,通过与患儿共同参与一些游戏如讲故事、玩玩具、看图画等建立起良好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3)年龄大的患儿,已能较好地用言语进行沟通,能够与病房其他患儿建立伙伴关系。护士应尽可能地与患儿沟通,适当地解释住院和诊治的原因,争取患儿的信任和配合。同时,可在病房开展一些榜样学习竞赛活动,如评选“优秀患儿”等,也可让患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4)致残患儿往往具有严重抑郁、自卑心

15、理,更要加倍爱护,给予积极的支持。护士应经常巡视, 给他们讲热爱活动的小故事,讲身残志坚的小榜样,增强他们生活的勇气和治疗的信心。17. 试述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智力下降:主要表现为反应速度减慢,快速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容易健忘。(2)情绪改变:有点老年人情感变得幼稚,不稳定,甚至像小孩一样,容易激动,有时因小事而兴高采烈,有时不顺心则不安、生气、哭泣。(3)人格变化:较多的老年人表现为比较顽固,守旧,不易接受新事物和他人意见,猜疑心较强。有的则过多的感慨、伤感,沉湎于回忆往事之中。(4)生活方式变化: 孤独寂寞, 社会活动减少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嗜酒,

16、缺乏运动等, 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老年人睡眠时间短,易醒,白天爱打瞌睡,这种睡眠习惯的改变应与失眠进行区别。18. 试述影响手术预后的心理因素。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手术病人预后,除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手术操作技术、 术后护理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手术预后。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对手术不了解。 智力水平低,难以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消极应对方式。焦虑过高或过低,情绪不稳定,抑郁,缺乏自信心。治疗和康复动机不足。对手术的结果期望不切实际。19. 试述病人手术前焦虑程度与手术结果之间的关系。 术前焦虑的程度与术后效果之间存在着“U”字形的函数关系。即术前焦虑水平很高或很低者,术后的心身反应大而且恢复缓慢,预后不佳。术前焦虑水平适中者,术后结果最好。这是因为: 焦虑水平高, 往往能降低痛阈及耐痛阈,从而在手术中或术后感受到更强烈的剧痛和痛苦, 因而对手术效果自我感觉不佳;术前焦虑水平低的病人,由于在心理上采取了回避和否认的应对机制,过分放心, 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故而容易将实际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