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8097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6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德刚: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五四后文学转型中新诗的尝试、流变、僵化和再出发 唐德刚作为一个职业性的史学工作者,数十年来,我个人在大学课室里和个人的著作里,总坚持一项信念:我 认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也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的“转型史”,所 谓转型者,便是由一个既有的固定型态, “转”向另外一个新的型态。这项民族生活方式的转型,在我国三千年 来的历史上,一共只转过两次。第一次是从西周时代的高级封建制,通过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直至秦国的 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实行的“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秦亡之后,再经汉朝的 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加以落实,终于转为另一定型,由帝王专

2、政的郡县文官制,这是个国家强于社会的, 以国家为重心,社会则随之一转百转的新制度,和新的民族生活方式。这一民族生活方式的定型,事实上是 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后开始的。其后一行两千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没有本质上 的变动,所以毛泽东主席说:“千载犹行秦法政”。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无讹的。1可是这个由秦始皇所落实的制度,到前清道光年代的“鸦片战争”(18391842)之后,就逐渐的维持不 下去了。这样,在我国三千年来的历史上,就出现了政治社会文化的“第二次大转型”,但是这个我们及身而 见的第二次大转型,和第一次大转型,有个基本上的区别。第一次转型是自发的,是我们民族内部诸种复杂

3、 的情况发生变化,所激发起来的变动。第二次则是由于一个强势外来文明的挑战,而被迫发动的我们这 个“千年不变”的生活方式,在西方文明的压迫之下,鸦片战后,就弄成“十年一变”了。而这种转型方式的变 动,是一转百转的,惊涛骇浪的,甚至是死人如麻的,从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已变了一百五十多年了,一个 两千年未变的古老的文明,近百年来,被迫变得面目全非。如今变动转缓,曙光初现,看宏观历史的趋势, 再有半个世纪的时光,我们就可以摸索出来一个政治、社会、文化底新的“定型”了。到那时变动结束,历史 循常规前进,也就是我民族恢复安定之时了。 所以我们这个第二次大转型,今后如不发生意外,大致需时二百年(1840204

4、0) ,就可恢复正常。我 们何不幸,而又何幸,竟然生在这段,千年不遇的,惊涛骇浪的“第二次大转型时代”,而身历其境,目睹其 面目全非的变化,对这一不寻常的历史阶段,笔者无以名之,乃名之曰“历史三峡”。稍安毋躁,再过四十年, 看样子我们就可以驶出南津关,通过葛洲坝,扬帆直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海阔天空,我 们就可以悠然驶向太平之洋了。2 文学转型中的偏差 根据以上所说的我国近现代史上,宏观历史必走的大潮流来看,我国政治制度之从帝王专制,向民主政治 转型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任何集体或个体,再也不能扭转这一必然的趋势。再过半个世纪,我们不但也会出 一些,因私德不修而被国会弹劾得灰溜溜的克

5、林顿;我们也可能会出一两位签订大西洋宪章,主持联合国,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罗斯福大总统呢。 这种历史转型原是一转百转的。政治如此,文学亦然。政治转型是从君主到民主;文学转型就是从文言 到白话了。这也是个历史的必然,不是任何集体或个体,所能逆转的。不过宏观的大方向虽不会变动;而微 观的单项转型,往往就因人因物,因时因地,而各有其不同的阶段性了。有的会顺流而下,一转到底;有的 则也会就地打转,原地踏步,逡巡不前;有的甚至走人死胡同,而长期停滞。像五四以后,白话文和白话诗 的发展,其轨迹就截然不同。白话文既经胡适提倡以后,一帆风顺,很快的就完全替代了文言文,成为新时 代的文学定型,文言文就从此一去

6、不复返了,白话诗可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毛泽东的白话文写得好 记得远在50年代的中期,中国大陆上批判“二胡”(胡风和胡适)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胡适 之先生那时引退异邦,幽居陋巷,生活本已十分平淡。大陆的清算一来,他又变成媒体上的风云人物了,并 不时微笑地向我说:“胡适的幽灵又在大陆上飘荡了。 ”他颇为自信“胡适”是批判不倒的,虽然他不愿意“回嘴”。 在遍读无数篇批胡之文以后,他有时还显露点喜悦之色。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他认为白话文 实在是他一手推动起来的。如今眼见白话文是完全成功了。连批胡的文章居然全是用白话文写的,那为什么 还要群起“批胡”呢?他并且一再的告诉我说:“共

7、产党那边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算是毛泽东。 ” 胡适这句话,共有十九个字,说得很含混。 “共产党那边”究竟包括哪些人呢?毛泽东的白话文,又好在何 处呢?他都未说明,我也未急于追问,自觉来日方长嘛,但他说此话时,却不无得意之色。因为毛泽东主席 在北大时期曾写信给他,并且自称“你的学生毛泽东”。抗战末期,毛亦曾托人问候过他。胡适对这点师生友 情,也颇为珍惜和高兴。 总而言之,胡适对白话文,在最初40年(19171957)发展的成功,甚感满意。他认为以往三千年是以 文言文为主的旧文学的天下。今后中国的新文学,就是他所一手推动的白话文的天下了。 胡适对新诗的评估2可是胡适虽然也自称他是“新诗的老祖宗”,但

8、他对新诗发展的成就,就没那么乐观了。他甚至曾亲口向我 说过:“四十年新诗的发展,还抵不上徐志摩(18961931)一个人的成就。 ”胡先生是一位极其看重私人友情 的人。他的北大学生吴相湘先生,就时常当面取笑他有“安徽,北大,哥伦比亚”的情结。3所以胡氏当年向我 所说的这句话,我也觉得那是他老人家念旧情结使然,而不以为然,也就耳边风的过去了。可是另外一个四 十年(19571997)如今又过去了。今日回想四十年前胡适对新诗发展的评语,不免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体验。胡适那句话,是否只是出于他对一位亲密亡友悼念的情结,而是有若干成分的真理存乎其间呢?关于 这点,我个人今日反而有点茫然了。我们今日如试

9、一回溯新文学发展的历史,那些“学衡派”的守旧学人,可 以丢开不谈,纵是新文学阵营之内的激进派,也不时对新诗失望,4胡适并不是第一位唱衰的老辈。 目前新诗的问题究在何处呢?我们不妨长话短说。第一,它自始至终,就未能真正的替代过旧诗词。旧 诗词直至今日,仍拥有广大的老中青三代的群众爱好者,和习作者,这一点,新诗界反而没有,而旧诗词老 而弥健,现在还在不断地向它反攻,且愈攻愈勇,为当年老辈所不及。第二,新诗在它八十年成长的过程中, 也未能稳定地发展。终于自己也走人旧文学的老套路,建立起自己的象牙之塔,新诗人们把自己锁在塔里, 逐渐与外界群众隔绝,如此就只好去彼此“相濡以沫”了。5新诗本来就是一桩大众

10、文学嘛。为何到头来却变成 一桩高高在上的庙堂文学呢?欲知其所以然,我们还得从他的出生的时间和空间来寻根一番。 对传统的全盘否定 为新诗寻根,我们不能从写诗史的角度出发,因为那样写来,就成一部巨著了,为篇幅所不许。我们只能 提出几项关键事物(key issues)来加以检讨,举一反三,以见其余。第一便是新诗在结胎时代的思想背景。 新诗原是近代中国思想转型过程之中,反传统最厉害的“五四时代”出生的。读者朋友们可能不同意此说,若 说五四是“反传统最厉害”的时期,那末红卫兵和文革岂不是更厉害吗?读者如这样想,就轻重倒置了。需知 五四时代搞反传统和“打倒孔家店”的,是当时中国一群拔尖的“高知”思想家,哲

11、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家。 他们的“反传统”和“批孔”,才是实质上的反传统和批孔呢。搞打砸抢的红卫兵只是一些娃娃, “低知”, “不知” 和“无知”。作为他们后台的政客是另有其毒辣的政治目的。他们为红卫兵所设计的行动和口号,却是真正“捍 卫传统”的“尊王攘夷”;真正的“尊孔扬秦”,不是什么“反传统”呢。真正反传统的人,反而都被他们关到“牛 棚”里去了呢。6明乎此,我们就知道五四和文革的分别了。 再者“五四运动”是发生在我们搞“科技救国”(路矿船炮,夷务洋务) , “政改救国”(变法维新) , “立宪救国” (清末民初的自治和立宪运动)和“革命救国”(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通统都彻底的失败了之后,志

12、士仁人, 咬牙切齿,恨祖恨宗,恨孔孟,恨老庄的愤激心情之下发生的。一部分人(如胡适,钱玄同等)是要彻底“打 倒孔家店”, “全盘西化”,彻底崇洋,甚至“废除汉字”, “把线装书全部丢到茅坑里去”,7另一部分左翼高知(像 陈独秀和青年郭沫若) ,也是“反封”,而不“反帝”的;他们把中国所有的旧东西,旧制度(包括后来红卫兵所 打的“四旧”) ,都可以“辫子”和“小脚”为代表而概括之;都是旧时代,旧社会的“封建残余”。被他们恨得牙根 痒痒的。陈独秀和吴虞等一伙,甚至主张“反贞操”和“仇孝”(与孝为仇) 。8总之, “反传统”则是当时新派人士 的共同信念和次文化。甚至连最温和的胡适也不得不说,他底“整

13、理国故”的主张,为的是“找鬼打鬼”9 新诗人只接受横的移植 在这一极端偏激的反传统思想之下诞生的“新诗”(原名白话诗) ,因而也就是个极端反传统的产品,它的 生命之源,和原始的胎教,就只有取自外来文化,言必称雪莱,雨果的“横的移植”;而没有什么平上去入, 李杜郑黄,遗传自母文化的“纵的承继”了。在这种对传统“全盘否定”的先天和后天的条件的限制之下,新诗 的发育和成长,难免就要走入畸形了。第一,新诗人中的格律派,就命中注定非失败不可了。 需知,我们最早一代的启蒙诗人,像胡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朱光潜、刘大白、刘半农、宗白华、 徐志摩和闻一多,就没有一人反对新诗是可以押韵的。10但是写“押韵诗

14、”,就得有或多或少的“格律”。因此在 新旧两体,和中西两源中,都有极深厚的训练,和极卓越表现的闻一多,徐志摩,宗白华等青年诗人就主张, 新诗必需有他自己的新格律,他们也就认真的寻找起格律来,并亲自加以实验。徐、闻二人的态度尤其坚决, 因此也就无形地组成了新诗发展史上以他二人为首的第一个“格律派”。不幸的由于上述先天和后天的限制, 这个格津派,除搞出些为他人作笑柄的“麻将牌”和“豆腐乾”之外,可说是彻底的失败了。连闻一多自己后来 也大做其无韵诗,并鼓励他的学生们去大做其“看不懂,念不出”的朦胧诗来。我那位最可爱可敬的亡友,朦 胧诗人艾山(林振述) ,就是闻一多的得意门生。11 格律派彻底失败的原

15、因 格律派为何彻底失败呢?世纪末再回头一看,正如历史家回看康梁变法一样,其失败实在是命中注定的。 试着古今世界的比较文学中,若论诗歌的“格律”,那一家西方的蟹行诗学,能和三千年绵延不断,依次成长, 清空一气,最有原始性的中国诗学相比呢?(不管是论数量,或是论质量)我们从最早的四言诗诗经 , 发展到五言诗(古乐府) ,为增加一个字,就商量了八百年。再看古诗从曹氏父子进化到沈、宋、李、杜的 七言律诗,又是密鼓紧锣的议论了四百年。其后再从整齐划一的“豆腐乾”, “麻将牌”(律诗) ,发展出从“一字3句”到“十五字句”的“长短句”(五代词,宋词) ,一来又是三百年。总计自隋唐五代以来, (旧)诗词变成

16、了中 国诗学里的“定型”,又是千儿八百年了,其中参加讨论,设计和辩难的诗人,学士,天才和苦力,真何止数 千人(下节再作较详细的补充和讨论) 。这个唐宋模式的格律定型(“格”是诗词文字上的排列组合;“律”则在 文字的排列组合的“规律”之外,还包括“声律”和“韵律”) ,本是一种全民族的智慧结晶,也为全民族所喜爱, 包括今日能读通中国文字的所有的新诗人在内,可说是没一个例外。眼看世纪末的现象,我们今日更可断定, 这种诗词回潮,在21世纪之初,可能还会有个更大的回光反照呢。 但是在20世纪的年初,大家都会写几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 “诗词”却是个最反动的“封建残余”,变 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此由一个留学归来,中西之学俱粹,而意气风发的胡适,在首都的北京大学, 登高一呼,全国响应,旧诗词就变成烂遗老的破鞋了。鞋上细菌乱爬,新人物谁也不想,也不敢去碰它一下 了。 因此,以徐志摩、闻一多为首的,第一代新诗人中的“格律派”,他们虽然都是深植于传统诗学中的优秀 的诗人和功力深厚的学者,格于当时文学革命风潮中底反传统的偏激风气,他们要为新诗寻找格律就绝不敢, 也决不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