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78349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安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道路交通安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道路交通安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道路交通安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道路交通安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安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交通安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道路交通安全 1.交通事故的定义: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 损失的事件。 2.交通事故构成要素:(1)车辆: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中,必须至少有一方使用车辆,包 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2)在道路上:这里的道路是指在公用的道路上,即中华人民共 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 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 (3) 在运动中:即在行驶或 停放过程中。 (4)发生事态:即发生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其中 的一种或几种现象。 (5)违章(6)过失:过失是当事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

2、到应该预见的 后果或已经预见而轻率地自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损害后果。即造成事态的原因是人为的, 而不是因为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原因。(7) 有后果 3.交通事故现象,也称交通事故的形式,基本上可分为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 爆炸和失火等7种。 4.交通事故分类: (一)按事故责任分类: (1) 机动车事故:指事故当事方中,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机动车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 故 (2) 非机动车事故:指自行车、人力车、三轮车、畜力车等按非机动车管理的车辆负主要 以上责任的事故。 (3) 行人事故:行人事故是指在事故当事方中,行人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 (二)按事故后果分类 (1) 轻微事故:指一

3、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机动车事故不足1 000元,非机 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2) 一般事故: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 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 (3) 重大事故: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 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 (4) 特大事故: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 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 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 (三)按事故原因分类 (1) 车辆间的交通事故 即车辆之间发生刮擦、碰撞而引起的事故。碰撞又可分为正面碰撞、追尾碰撞、侧面碰撞、 转弯

4、碰撞等。 (2 2)车辆与行人的交通事故 即机动车对行人的碰撞、碾压和刮擦等事故。包括机动车闯入人行道,以及行人横穿道路 时发生的交通事故。 (3) 机动车对非机动车的交通事故 因而这类事故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机动车碾压骑自行车人的事故。 (4) 车辆自身事故 机动车没有发生碰撞、刮擦等的翻车和坠落事故。 (5) 车辆对固定物的事故 机动车与道路两侧的固定物相撞的事故,其中固定物包括道路上的作业结构物、护栏、路 肩上的水泥杆(灯杆、交通标志等) 。 (四)按事故发生地点分类:在我国,公路可分为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五个2等 级;城市道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另外,还可

5、按在道路交叉 口和路段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来分类。 5.交通事故特点 随机性;突发性;频发性;社会性;不可逆性 6.事故等级划分中的死亡事故,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而当场死亡和受伤后7天内抢救无效 死亡的。 7.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构成的动态系统8.视力分为静视力、动视力和夜间视力三种。 静视力:我国规定,对于驾驶人员的视力要求是两眼均为0.7以上(可戴眼睛) 。 动视力:指人和视标处于运动(其中的一方运动或两方都运动)时检查的视力。 夜间视力:夜间视力与光线亮度有关,亮度加大可以增强视力。对于驾驶员来说在一天中 最危险的时刻是黄昏。 9.动视力与静视力的关系 驾驶员的动视力与交通事故有密切

6、关系。对于报考驾驶员的人,不仅要检查其静视力,还 应检查其动视力,而且要定期检查。动视力还与年龄有关,年龄愈大,动视力与静视力之 差愈大。 10.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 (一)刺激与反应 (2)年龄和性别与反应 (3)情绪和注意与反应 (4)车速与反应:汽车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反应时间变短。 (5)驾驶疲劳与反应:疲劳会使驾驶员的驾驶机能失调、下降,给安全行车带来不利影响 (6)饮酒与反应:饮酒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感觉模糊、判断失误、反应不当,进 而危及行车安全 11.简单反应与复杂反应 简单反应:给与驾驶员以单一的刺激,要求驾驶员做出反应。 复杂反应:复杂反应是给驾驶

7、员多种刺激,要求驾驶员作出不同的反应。 12.汽车的行车制动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制动效能、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及制动效能的恒定 性。 制动效能:指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的能力。用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制动力 和制动系协调时间来评价。 制动减速度:反映了作用在汽车上的制动力的大小,与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有关。 根据汽车的运动方程,当制动器制动力没有达到附着力时,最大制动减速度为3制动器制动力比附着力大,但车轮未抱死,则滚动压印制动时的最大制动减速度:车轮抱死滑移时, =1 , f=0,最大制动减速度为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在制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制动跑偏、后轴侧滑或前轮失去转向能力。制动效能:指汽

8、车在制动过程中,制动器的抗热衰退能力和水湿恢复能力。 13.汽车行驶稳定性的极限(计算题) (1) 汽车抗侧滑稳定性界限 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向行驶时,不发生侧滑的极限稳定车速可近似地用下述方法求得: 设汽车转向的极限稳定车速为Vmax,则转向时产生的离心力为:设车轮与地面的附着极限为:当F1=F2时,为极限稳定行驶状态,所以有:(2) 汽车抗侧向翻倾稳定性界限 汽车在高速转向行驶时,如果因离心力的作用使内侧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为零时,内侧车 轮可能离开地面,严重时发生侧向翻倾。设转向时作用在汽车上的离心力为F1,则不发生侧向翻倾的条件是:414.减轻行人受害的结构措施 减轻一次碰撞伤害。多采用能

9、量吸收式保险杠,它由保险杠外板、 能量吸收体和骨架构成。 减轻二次碰撞伤害。二次碰撞造成的头部伤害最大,与风窗玻璃框 架碰撞造成的后果最严重。可在前风挡玻璃周围及发动机上部布置弹 性材料,来缓解对行人的伤害。 减轻三次碰撞造成的伤害。对第三次碰撞防护,一般在车前部设置 防止行人摔到路面上的救护网等接收装置。 为了防止行人及自行车等被卷入后车轮下,规定全挂列车的牵引车和 挂车之间应加装安全防护装置,在大型载重汽车前后轮间安装防护栅 15.减轻乘员受害的结构措施 为减轻车内乘员在汽车碰撞事故中的伤害,可从增加驾驶室的强度、增加车身前后部吸收 冲击的能力、以及降低二次碰撞的减速度等方面着手。 16.

10、交通流状态与交通安全 交通量:交通量与交通流饱和度直接相关,而交通流饱和度影响交通事故的 频率和严重程度。因此交通事故与交通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交通组成:我国道路交通组成比较复杂,混合交通是我国交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当交 通组成中大型车、客车、摩托车比例增加时,干扰原来有序的交通流,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的发生。 车速:车速的提高使驾驶员可以支配的时间减少,驾驶员在观察和判断时间减少时随之做 出错误决定的可能性会加大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变大。 17.道路几何线形与交通安全 1) 直线 如果直线段过长,容易对驾驶员产生催眠作用,同时直线长度亦不宜过短。 2) 圆曲线 一定的曲率半径可以给驾

11、驶员适当的紧张感。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m。 3) 缓和曲线 曲线半径小于200m时,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添加缓和曲线,交通事故率会大幅降低,曲线 半径大于200m,缓和曲线的设置与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并不明显 4)曲线转角 曲线转角在2 0 左右时, 驾驶员看到的曲线恰好落于矩形范围内, 使驾驶员在不需要 在动视线或转动头部的情况下即可充分了解道路及交通情况, 同时也提高了行车舒适性、 减 少了行车疲劳和紧张感。 18.事故现场的定义及分类 事故现场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车辆、伤亡人员以及与事故有关的物品、痕迹等所处的路段 或地点等空间场所。 根据现场的完整和真实程度的不同可将现场分为

12、原始现场、变动现场、伪造现场、逃逸现 场和恢复现场五类。 19.现场勘查的含义和内容 现场勘查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得到5的结果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的工作。 现场勘查的内容包括: 时间调查;空间调查;身心调查;后果调查;车辆与交通环境调查20.现场勘查方法 顺序调查,即按照事故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查。 从中心(接触点)向外围调查,适用于现场范围不大、痕迹及物体集中的现场。 从外围向中心调查,适用于现场范围较大、痕迹及物体分散、中心不明确的现场。 分片、分段的调查,适用于范围分散、散落物及痕迹凌乱的现场。 从最容易受破坏的地方开始调查,适用于痕迹、物体

13、容易受自然条件(风、雨)或过往人、 车破坏的现场。 21.现场勘查项目-痕迹检验 1)路面痕迹 路面痕迹主要是指遗留在现场路面上的轮胎痕迹和搓划痕迹 轮胎痕迹 主要有胎印、制动印迹和侧滑印。 搓划痕迹可用来判断接触点的位置及碰撞后车辆的运动过程。 2)车体痕迹 主要有呈凹陷状、断裂状或分离状的碰撞痕迹及呈长条状、片状的刮擦痕迹等。 对车体痕迹进行勘查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接触部位和接触状况,并为碰撞受力分析提供基 础资料。 3)物体痕迹与散落物 物体上的痕迹有助于确定车辆在碰撞前的行驶路线和脱离道路的位置。 散落物的飞行距离和原来在车辆上的位置高度,则可根据抛落物体运动规律推算出散落物 的抛出速度

14、,即车辆碰撞瞬间的速度。 22.现场摄影 方位摄影;概览摄影;中心摄影;细目摄影;事故痕迹摄影;尸体伤痕摄影 23.汽车碰撞事故在力学上有以下特点: 1)碰撞事故由三个不同且连续进行的过程构成 2)汽车碰撞接近塑性碰撞 3)碰撞过程中可将汽车当作刚体处理 4)两辆同型号汽车以相同速度正面相撞与其中一辆汽车对坚固墙壁的相撞等价 5)汽车碰撞时的减速度(或加速度)是造成车内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5.汽车的一维碰撞事故分析: (一)汽-汽正面碰撞速度计算公式:6(2)追尾碰撞车速的推算过程(3)追尾碰撞事故例题 例2 质量为1530kg的轿车A,追尾碰撞质量为1122kg的轿车B。A车的驾驶员紧急制

15、动,四 个车轮均有制动力,碰撞后滑行8.0m。B车没有制动,但在碰撞瞬间后轮即遭破坏而不能滚 动,B车在A车前6.0m处停止。变形主要发生在B车尾部,变形深度为0.5m。道路平坦,路面 为新铺装的沥青路面,路面附着系数为0.6,试推算两车的碰撞车速。 (1) 已知数据m1=1530kg, L1=8m, k1=1.0,1 = 0.6;m2=1122kg, L2=14m, k2=0.5,2 = 0.6,x2=0.50m (2) 计算追尾后两车的共同速度7(3) 计算被追尾车的有效碰撞速度(4)计算追尾时的碰撞速度(5) 推算结果 A车追尾时的碰撞速度约为42 km/h B车被追尾时的速度约为16

16、km/h。 26.汽车的二维碰撞事故分析 质量为m1的A车与质量为m2的B车在O点处发生向心二维碰撞。碰撞前A车的碰撞速度为v10, 与x轴的夹角为10(此处,10=0) ;B车的碰撞速度为v20,与x轴的夹角为20(角均 从x轴正向按逆时针方向计算) 。碰撞后A车的速度为v1,与x轴的夹角为1;B车的速度为 v2,与x轴的夹角为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碰撞后两车的速度v1和v2可根据功能平衡原理推算。 例:沿x轴方向行驶的A车(重2347kg)与斜向行驶的、与x轴方向成120角的B车(重 1633kg)发生碰撞,现场鉴定表明两车回转运动均较小。碰撞后,A车滑行8m后停止,滑行 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31,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为0.5;B车滑行12m后停止,滑行方向与x 轴的夹角为77,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为0.6。试推算碰撞车速v10和v20。 解(1) 已知数据(2) 推算碰撞后的速度(3) 推算碰撞速度=75.4Km/h=60.3Km/h27.统计分析指标81)绝对指标 我国目前在交通安全管理上常采用的绝对指标有交通事故次数、受伤人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